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9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1040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526篇
地质学   2369篇
海洋学   275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23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商州蛇绿岩带与晋宁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州蛇绿岩带具有完善的蛇绿岩套岩石组合;细碧岩与堆晶岩系渡型洋中脊玄武岩地球化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92.
The Meso-Cenozoic tectonic attribute of southern China is a continental tridirectional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subsynchronous interaction among the Tethys, Northwest Pacific and Kunlun-Qinling tectonic domains. It was created by superimposition of repeated orogenies since the Late Permian. The Indosinian folds therein are gentle and localized.  相似文献   
993.
Much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long‐term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drainage history in SE Australia is built in one way or another on the early work of Griffith Taylor. The controversy prompted by several attempts to incorporate Taylor's work in recent plate tectonic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SE Australia highlights differences of opinion as to the appropriate methodologies for such investigations. These questions, including the issues of data sources in reconstructions of long‐term landscape history, testability of such reconstruc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scape history so reconstructed and larger‐scale, regional landscape histories, appear not to have been addressed in recent literature on geomorphological methodology. This literature notes the demise of critical rationalism and appears to espouse a strongly relativist viewpoint, which relies on the shared understanding among the discipline's practitioners as to what are appropriate data sources and tests for hypotheses of long‐term landscape evolution. This offers little hope for resolution of the current dispute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drainage systems of SE Australia, but puts the onus squarely on us, the practitioners, to develop shared understandings of the appropriate data sources and tests for our hypotheses and grand schemes of the type so favoured by Griffith Taylor.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以工程实例的形式介绍了粉喷桩在黄河下游软弱冲积土层的应用,并对其适用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及检测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5.
回顾了造山运动概念的历史。尽管一直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但是大多数地质学家对造山运动都接受其构造成因的定义,而不是地貌成因的定义。造山运动是地壳演化活动阶段的反映。笔者将地洼型造山运动定义为在后地台构造-岩浆活化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总称,并且依据壳体运动的方式和力源,可以将地洼型造山运动划分为离散式、汇聚式和混合式三类。  相似文献   
996.
两种桩体材料复合地基性状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生石灰搅拌桩和CFG桩的室内力学试验和复合地基现场载荷试验,结合数值分析结果,对这两种桩材的复合地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7.
盆地演化与地球动力学旋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盆地演化受地球演化节律所制约,节律由多层次构成。地球动力学旋回主要有3个级序:(1)超级大陆旋回,主要由羽柱构造的地幔对流动力学所控制,产生超级大陆的裂解和拼合,形成全球性同步隆升与沉降的克拉通盆地;(2)地槽旋回或造山旋回,主要由板块构造的岩石圈运动学所控制,按威尔逊旋回进展,发育各类盆地和造山带,形成“区域性”穿时开合与“非对称”互补;(3)褶皱幕或裂陷幕,主要由地体构造与拆层作用几何学所控制,产生盆地内各种构造样式和沉积样式,形成地方性的穿时递进变形,发育幕式变形和幕式沉积作用等。  相似文献   
998.
福建省表壳元素丰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蔡以评  郭小平 《福建地质》1997,16(3):105-109
按新一代福建省地质图的岩石地层和侵入岩谱系单位划分的岩石类型采样,经无污染加工,制备组合分析样,由国同3家权威实验室,用中子活化法等15种分析手段,定量测试62种元素,又按构造区和岩石类型制备大组合样测定15种元素。采用福建地壳厚度31.5km,三分法地壳模型,计算福建省表壳、各地质构造单元、以及四大岩石类型的元素丰度,初步讨论福建省地壳与各地质构造单元的主要成分特征。  相似文献   
999.
60年代板块构造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科学革命性的进步。30年来,我们获得的经验表明,现代板块构造在岩石圈和软流圈物性、三种板块运动形式、扩张和俯冲的均衡以及板块运动原因等都与经典板块构造有很大不同。同时,它仍有一些问题和缺陷。世纪交替之时,随着象地震层析成像等新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建立新的全球理论来取代板块构造。新理论应该包括整个固体地球,岩石圈是分层的,而且地球内部的对流准自动地进行。同时,地球层圈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还应该承认,构造圈(岩石圈+软流圈,深至400km)中以板块构造为主,而在软流圈之下地幔柱构造起控制作用。在所有的上部层圈能够探测到抬升或下降过程中热—物质流之间的补偿。整个地球历史中,地球和其层圈的内生过程,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相互作用的变化,具有旋回性和方向性。由此,地球体积呈脉动性变化是必然的。此外,还必须考虑宇宙因素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碎石桩复合地基承力性状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简化,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复合地基的附加应力与桩身应力的分布特征;讨论了桩土应力此与桩土模量比,以及荷载及置换率的相互关系;揭了桩体变形和复合地基塑性区扩展的基本规律。即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复合地基的承力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