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3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225篇
地质学   497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393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5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During the 25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GPS radiosondes were launched to detect the atmos- pheric vertical structure over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frontal region. Some low-level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cruise are studied based on in-situ observation. The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low-level wind field and air temperature field on both sides of the Subantarctic Front are very different. A stronger (weaker) vertical gradient is on the cold (warm) side,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mid-latitud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is active in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frontal region. A low-level jet is observed over the Subantarctic Front, with speed up to 14 m's-1. For the Antarctic polar front, low-level wind speed near the sea surface is greater than that aloft, in contrast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Subantarctic Front. Compar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widely-used reanalysis datasets with our in-situ observations, differences of varying magnitudes are found. Air temperature from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 (AIRS) data has a limited difference. 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s Interim Re-Analysis (ERA Interim) dataset is much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an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1 in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frontal region.  相似文献   
962.
利用两种模型对宁夏及邻区尾波 Q 值进行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利用Aki模型和Sato模型,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ML≥2.0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了宁夏及邻区平均尾波Q值,并拟合了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结果为:Aki模型为Q(f)=(212±87.62)f0.7584±0.19;Sato模型为Q(f)=(44.81±15.87)f0.9491±0.0805.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均显示本区域Q值较低,对频率依赖性较高.研究结果认为两种模型均适合对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963.
过去近千年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但响应的时间和幅度均存在区域差异。在中世纪温暖期,西部沙区温暖干旱,沙漠化表现为正过程;青藏高原地区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则不统一;中东部沙区为暖湿气候,发生逆过程。在小冰期,西部沙区寒冷且相对湿润,沙漠化发生逆转;青藏高原区沙漠化的响应并不明显;中东部沙区气候寒冷干燥,沙漠化加速。在20世纪暖期,西部沙区和青藏高原区总体上气候呈现暖干化特征,沙漠化发展;而中东部沙区沙漠化则在逆转,但在末期沙漠化有发展的趋势。总体上,西部沙区在暖期沙漠化发生明显的正过程,冷期逆过程明显;东部沙区在暖期沙漠化发生逆转,冷期正过程加速;青藏高原区沙漠化正逆过程主要表现为振荡形式。  相似文献   
964.
本文构建了中国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中国286 个地级市工业竞争力水平, 研究了中国经济区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尝试将集聚和外部联系作为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 探讨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下, 综合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空间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①经济区工业竞争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 各经济区各具独特的空间格局特征。②把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是可行的, 并验证了空间要素对产出具有重要影响, 但对于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的贡献强度存在差异。③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 要素贡献程度的趋势分别是:综合技术先增大后减小, 劳动力持续减弱, 资本稳步增大, 空间要素则先减小后增大。④在现有工业投入结构下, 强和弱等级城市具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而较强和较弱等级没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相似文献   
965.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Angstrom方程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各站点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并借助Spline空间插值、Pettitt突变点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手段对PAR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突变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秦岭南北地区PAR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在季节分布上,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依次减小。② 52年间,该地区年PAR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时间变化方面,春季PAR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余季节均呈下降趋势,夏季减小最快,其次为冬季,秋季最小。③ 该地区89%的站点年PAR存在突变,突变站点中的85%发生于1979-1983年间;夏季89%的站点发生突变,突变站点中的90%发生于1979-1983年间;冬季68%的站点发生突变,但突变时间同步性和一致性较差;春季和秋季突变现象不甚明显。④ 气候变化(风速下降)、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业生产导致的气溶胶增多是导致PAR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火山爆发引发的气溶胶增加则是PAR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6.
中国地貌区划新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地貌区划是研究自然环境空间分异的基础,在区域地貌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地貌区划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地貌区划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地貌区划的原则、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和标准,提出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类型的基本异同是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本文以中国1:400 万地貌图等新资料为基础,应用GIS 方法,结合中国三大地貌阶梯及其内部地貌格局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基本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将中国地貌区划分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东南低中山地大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西南亚高山地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6 个地貌大区,并分别简要论述了各大区的地貌特征.各大区内部又据次级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及其组合差异进一步分区,全国共划分了38个地貌区.  相似文献   
967.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优势领域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冻土、冰川分布广,对全球变化反映敏感;黄土高原保存了地球环境演化历史和过程的许多信息;岩溶地貌分布面积广,岩溶作用能保留多方面的全球变化信息;季风气候典型,较大的气候异常在我国都有所反映;中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均匀,工业化适才起步,是观察全球变化的良好窗口。结合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阐述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进展,提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展望: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成为重点研究领域;传统优势领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968.
南北极冬季F2层电离层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Tromso站1996、1997、1998及2002年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中山站(6月份)和Tromso站(12月份)上空冬季foF2的日变化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山站和Tromso站F2层电离层的极区特征,进一步揭示了极区电离层特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中山站和Tromso站虽然地理纬度接近,foF2日变化形成机理不完全相同。由于地磁纬度的差异,极区对流与日侧光致电离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两站日侧电离层的不同变化形态,中山站foF2日变化主峰出现在磁地方时中午附近,而Tromso站foF2日变化主峰出现在地方时正午附近;两站日侧foF2受太阳辐射流量影响较大,极光沉降粒子电离在太阳活动低年对中山站foF2日变化形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69.
We study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photosphere at about 30 minutes before and at the onset of a 2N/M2 two-ribbon solar flare. Semiempirical photospheric models are obtained for two Hα-kernels with the help of the SIR inversion code described by Ruiz Cobo and del Toro Iniesta (Astrophys. J. 398, 375, 1992). The models derived from the inversion reproduce spectral observations in seven Fraunhofer lines. The inferred models show variations in all photospheric parameters both before and at the onset of the flare relative to the quiet-Sun model. The temperature enhancement in the upper photospheric layers is found in the atmospheres in both kernels. The dynamical structure in the models reveals the variations at the onset of the flare relative to the preflaring ones. The inferred atmospheres show some difference in the thermodynamical parameters of two kernels.  相似文献   
970.
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s of the asynchronous polar BY Cam in the low accretion state in 2004–2007 are presented. It is shown that the light curves depend on the beat phase and vary nonchaotically from cycle to cy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