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Microplastics as contaminant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 review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Since the mass production of plastics began in the 1940s, microplastic contamina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has been a growing problem. Her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as been conducted with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1) to summarise the properties, nomenclature and sources of microplastics; (2) to discuss the routes by which microplastics enter the marine environment; (3) to evaluate the methods by which microplastics are detected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4) to assess spatial and temporal trends of microplastic abundance; and (5) to discu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icroplastics. Microplastics are both abundant and widespread with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ound in their highest concentrations along coastlines and within mid-ocean gyres. Ingestion of microplastics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a range of marine organisms, a process which may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chemical additives or hydrophobic waterborne pollutants to biota. We conclude by highlighting key future research areas for scientists and policymakers.  相似文献   
52.
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是水污染总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分配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总量控制工作成效。以陆域排污-水体水质响应空间单元为基础,构建了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排污及污染治理水平、区域经济实力等因素的总量分配指标体系,提出一套单元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综合权重系数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结果表明本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分配方法中总量目标与水质改善需求衔接不足、分配指标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The bacteria and plants were associated to remove diesel oil pollutants from soil.Three efficiently degrading bacteria(named strains Q10,Q14 and Q18,respectively) were isolated.Two plants(alfalfa and Indian mustard) were selected to form the association.Biodegradation of diesel oil pollutants in soil was accelerated by bacteria-plants association.The main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plants-bacteria association was more effective in biodegradation of diesel oil pollutants in soil than in respective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with plants or bacteria alone.Strain Q18-Indian mustard association resulted in the maximum diesel oil reduction(69.18%).The activities of catal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in soil were enhanced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soil,especially in rhizosphere,were also stimul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plant association.Overall,the soil conditions might be improved by alfalfa or Indian mustard to benefit the growth of bacteria,which resulted in degradation of diesel oil pollutants more effective by the bacteria-plant association.The bacteria-plants association may be a better approach to the removal of diesel oil pollutants from soil.  相似文献   
54.
韩燕  张爽娜  李海涛 《地下水》2011,33(2):85-86,104
衡水市是河北省缺水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水体污染较突出的城市之一.由于衡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在大量增加,根据2010年对全市水功能区及非水功能区重新进行的排污口核查与监测结果,从水功能区划分、水质状况、排污现状等方面,详细探讨了衡水市水功能区排污状况,并提出了排污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55.
为改善水质环境,对福建省龙江中下流进行补水效果实验.根据控制断面测得的水质浓度和流量数据,计算水污染物通量.使用该通量评估污染负荷,计算生态补水量.所得污染物通量良好地反映出流域污染状况,实验效果显著,河流水质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56.
太原地区主要污染物污染的气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2002年太原地区6个环境监测站主要污染物逐时浓度监测资料和山西省观象台逐时的气象观测资料,系统的统计分析了太原地区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中包括S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的逐月变化、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平均浓度的逐时变化,以及主要污染物浓度与地面常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揭示了各代表站主要污染物污染的年、日变化趋势、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日变化的差异,并分析了春季大风天气时PM10与SO2污染浓度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7.
周侃  樊杰 《地理学报》2016,71(11):1911-1925
基于2012年环境污染物排放和社会经济截面数据,选取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及污染源结构指标,定量研究中国339个地级行政单元环境污染源的空间分异和集聚效应,解析环境污染源及排放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污染防控措施与综合治理建议。结果表明:① 环境污染源结构区域差异显著,水环境污染源以农业源主导型、城镇生活源主导型、城镇生活和农业源复合型为主,三者比重分别为35.40%、33.92%和25.66%,农业源主导型排放强度最高,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东北地区;大气环境污染源以工业源绝对主导型为主,其比重为74.63%,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区的广大区域。② 农业源主导使水污染物集聚式排放加剧,工业源主导则促进了大气污染物集聚式排放,特别在环渤海及其经济腹地区域,污染源结构强化了污染物排放的空间集聚效应。③ 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以人口规模影响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模型中呈现不同的影响效应,对工业源主导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呈正向影响,而对城镇生活源主导型区域的水体污染物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工业源绝对主导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正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8.
利用2种植物带(芦苇、香蒲与芦苇)对受非点源污染河水进行植物带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带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无植物带,且以混合植物带效果最好。香蒲与芦苇植物带对COD、TN、TP和NH3-N去除率的周平均值分别为31.62%、37.84%、30.65%和34.31%。植物带能够截留地表径流中的颗粒物,提高水域中的溶解氧含量,对防止水土流失与改善流域水质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9.
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污染地表水环境的城市径流污染源,利用SCS降雨径流模拟建立了城市径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系数与年降雨量的相关关系,其相关性显著;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对典型示范区城市排污口实施降雨过程监测,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城市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从而估算出辽宁省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总量。  相似文献   
60.
刘凌  崔广柏 《水科学进展》2000,11(4):401-407
在土壤水环境系统中,吸附作用是影响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的主要制约因素。污染物的吸附性越强,则其存在于土壤水溶液的重量百分比就越小,生物降解可能性也就越低。本文建立了定量描述吸附作用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颗粒内部传输过程影响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发现,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水吸附分配系数Kd越大,则其从土壤颗粒内部传输到外部水溶液的速率就越小,总的降解速率也就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