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43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176篇
海洋学   120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51.
铜陵凤凰山铜多金属矿床花岗岩侵入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铜陵凤凰山新屋里岩体化探样测试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初步确定了岩体的成因、成矿意义,并对其侵位机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与岩浆相关的蚀变作用,主要有大理岩化、夕卡岩化、硅化、钾化(包括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泥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的具体分析,表明了新屋里岩体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不仅可以在其接触带上找到较富的夕卡岩型铜矿,而且在其边部及岩体的深部同样有可能找到规模较大的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952.
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哲古两条断裂带及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组成,是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藏南拆离系为底界自北向南大规模逆冲推覆、褶皱,以及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北向南挤出导致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哲古两条次级构造带上盘地层自南向北伸展的产物.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内的锑金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北向南依次构成沙拉岗-查拉普锑金成矿带、错美-隆子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和拉康-错那银铅锌成矿带,其间分别以绒布-哲古和洛扎两个次级断裂带为界.矿体主要受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控制,成矿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新喜马拉雅期.成矿作用与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新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向南挤出过程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沿着始喜马拉雅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发生自南向北伸展,诱发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构造带侵位,并促使沿构造带下渗地下水循环对流.当这些循环的地下水与沿构造带上升的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混合时,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成矿物质沉淀形成沿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分布的似层状、脉状和透镜状锑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953.
湘南地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的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不同成矿花岗岩形成的岩浆演化机理有明显差异:(1)成矿花岗岩的K_2O/Na_2O比值较高,均显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特征。(2)MC型与CM型早期次单元花岗岩相对贫硅、碱.富钙、镁、铁,铝质指数(A/KNC)较低,碱度指数(KN/A)都不高,属镁质-铁质准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总体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C型和CM型晚期次单元花岗岩相对富硅碱、贫镁钙,属铁质弱过铝质-过铝质钾玄岩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岩石的FeO~T/MgO值明显高于一般I型和M型花岗岩.较高的FeO~T值又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相区别,总体显示出S型花岗岩的特征。(3)成矿花岗岩的F或Cl含量高.岩浆向过铝质方向或过碱性方向演化,晚期岩浆中的高场强元素浓度增大,导致MC型与CM型的花岗岩的早期次单元多有Cu、Pb、Zn、Sb等多金属化,C型和CM型的晚期次单元花岗岩则常有大型Sn、W、Pb、Zn、Nb、Ta和稀土等矿化。(4)成矿花岗岩的形成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形成MC型和CM型早期次单元花岗岩的岩浆演化主要是岩浆混合作用.而CM型花岗岩晚期次的花岗岩类和C型花岗岩类的岩浆演化可能还存在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954.
大井铜锡多金属矿以矿床规模大、伴生元素多、矿脉展布窄而密集、品位较高而著称。但是,矿区范围勘探并没有发现燕山期岩体,矿床成因众说纷纭。笔者从幔枝构造视角研究认为,矿区位于大兴安岭幔枝构造核部,地幔热柱多级演化沟通了深部含矿流体,并沿途萃取部分成矿物质,在有利的成矿构造裂隙中集聚成矿。而成矿控矿裂隙的方向性则与成矿阶段区域构造应力场密切相关。至于在矿区内部的Sn、Cu、Au、Ag、Pb、Zn成矿元素的分带性,应与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结晶温度有关,结晶温压条件较高的Sn、Cu、Au等元素矿化多位于矿区中部,而结晶温压条件较低的Ag、Pb、Zn等元素矿化则多位于矿区的外围。  相似文献   
955.
杨进  刘兆平 《地学前缘》2008,15(4):217-221
为了说明天然场激发极化法的应用效果,选取了一多金属矿区为试验区。在该区同时进行了常规的中梯激发极化法和大地电磁测深法测量。资料分析对比研究表明,大地电磁的相对视频散率异常和中梯激发极化异常在异常的范围和幅度上都吻合得很好。研究结果说明,天然场激发极化法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金属矿勘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56.
东昆仑—北巴颜喀拉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工作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地域依据地质构造差异所划分的昆北断褶带、昆中隆起带、昆南断褶带及其南邻的北巴颜喀拉褶皱带,在金—多金属成矿地质环境、矿床类型、控矿因素和分布规律上都各具特征,但其时空演化上具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极有远景的金属成矿省(带),是浅成热液金—多金属矿和砂金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957.
河南水洞岭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民 《矿产与地质》1998,12(6):427-431
水洞岭铜多金属矿床的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试验研究,表明岩石和土壤中Cu、Pb、Zn、As、Sb、Hg、Cd、Bi、Mo元素异常清晰,含矿岩系地球化学演化与元素组合变化的一致性,提出Cu、Pb、Zn、As、Sb、Hg、Cd、Bi、Mo元素可以作为指示元素,并建立了矿床的岩石、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958.
刘淑琴  潘家华 《地球学报》1998,19(3):288-297
对大洋多金属结核中10A锰矿物的研究、认识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为探索我国研究区10A锰矿物的种类,本文从100多个结核样品中,选出具代表性的以10A锰矿物为主的13个样品,进行了热稳定性研究,且归纳总结为3种情况:有7A衍射峰生成,且10A衍射峰向高角度移动,说明原样中有布赛尔矿Ⅰ型,钴土矿布赛尔矿混层矿物;无7A衍射峰生成,但10A衍射峰也向高角度移动,说明原样中没有布赛尔矿Ⅰ型,而有钴土矿布赛尔矿混层矿物;无7A衍射峰生成,且10A衍射峰基本消失,表明原样中有钴土矿。作者尚运用晶体结构理论对上述3种不同情况进行了解释;并得出,我国研究区结核10A锰矿物相中主要矿物种为布赛尔矿Ⅰ型、钴土矿布赛尔矿混层矿物及钴土矿,不存在或几乎不存在钡镁锰矿。  相似文献   
959.
Abstract: Se-bearing benjaminite and matildite are described from the polymetallic zone of the Ikuno deposits, Japan. The former is the first occurrence in Japan, and is from two separate veins, the Nanten and Daimaru, while the locality of the latter could not be specified. The empirical formulae of two benjaminites based on 22 atoms are (Ag2. 74Cu0. 24)Σ2. 98(Bi7. 00Sb0. 01)Σ7. 01(S10. 89Se1. 12)Σ12. 01 (Nanten) and (Ag2. 90Cu0. 10)Σ3. 00(Bi6. 74Pb0. 18Sb0. 07)Σ6. 99(S11. 68Se0.33)Σ12. 01 (Daimaru), leading to the validation of the formula Ag3Bi7S12 as the ideal one for benjaminite, and that of matildite based on 4 atoms is Ag1. 00Bi1. 00(S1. 78Se0. 222. 00. These designate the substitution of Se for S in all of them, where Se is preferenti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se Ag-Bi sulphosalts. The unit-cell parameters of them and matildite are: a 13. 272, b 4. 037, c 20. 185 Å, and β 103. 16° (Daimaru), a 13. 270, b 4. 040, c 20. 273 Å, and β103. 17° (Nanten); and a 4. 0670, c 18. 996 Å, respectively. The products of Au-Ag mineralization in the Ikuno polymetallic vein-type deposits also occur as such Ag-Bi sulfosalts as benjaminite and matildite, in addition to pavonite, “treasurite derivative” and “electrum” with cassiterite in the polymetallic zone, and also do as “electrum”, acanthite, and pyrargyrite-proustite in the Au-Ag zone. The significant quantity of the Ag-Bi sulfosalts does not violate the zoning occupying the outermost part of the zonal distribution of ores in the deposits.  相似文献   
960.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location, collection, preparation, homogeneity testing, analysis, data-processing and assignment of certified values of a polymetallic nodule (GSPN-1) and marine sediment (GSMS-1). Materials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se reference materials were collected in 1986 and 1987 from the central Pacific Ocean, by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MGMR). A total of fifty one recommended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nd five proposed concentrations are reported for GSPN-1. For GSMS-1, a total of fifty recommended and seven proposed value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