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289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为研究复合材料电气设备抗震性能与减震技术应用效果,对特高压复合支柱材料绝缘子进行了抗震与减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了设备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白噪声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在安装减震器后第1阶频率由1.11 Hz降低到1.04 Hz,表明减震器对设备结构的整体刚度影响较小。3种地震波试验结果表明:设备地震响应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抗震试验中呈线性变化关系,但在减震试验的应力响应中呈非线性变化关系;设备安装减震器后,试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减震效率越高,最高达到了66.32%;而位移减震率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无明显规律,最大位移减震率为49.36%。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设备安装减震器后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为复合材料电气设备抗震性能研究与减震技术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72.
通过1991年6月6日共生太阳白光耀斑(WLF)的射电运动IV型爆发及其伴随现象(包括耀斑后环、爆发衰减相的射电脉动、多波段射电辐射和太阳物质抛射等)观测资料的分析,定性地探讨了WLF的起源、加热机制和发射地点的问题.假设了WLF和射电运动IV型射电爆发可能有共同起源的低日冕电子加速区,讨论了WLF的能量传输可能是通过二步加速过程,即来自低日冕的非热电子沉降能量于色球层,产生色球层的压缩波或向下的辐射场进而使上光球层温度增加导致WLF此外,提出WLF可能会伴有耀斑后环和射电精细结构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473.
474.
Three collisional cycles, the Tanzawa, Izu and Shichito, are known to have occurred in the South Fossa Magna, central Japan, since the late Miocene, based on geologic evidence. The cycles consist of six stages. At present the South Fossa Magna is in the later part of stage 5 of the Izu Cycle and stage 2 of the Shichito Cycle. Because the collisional processes are ongoing we can observe, measure and correlate them with the geologic records of the former cycles. The collisional processes are progressing intermittently because of the rupt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collided and colliding island arc crusts. Rupture in the subducting crus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geometry of the subducting plate along a boundary that is not straight. The delamination of the upper crust is detected from the geologic and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collided Tanzawa Block;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rust.  相似文献   
475.
利用腹板屈曲后强度,可以充分发挥钢材的性能,降低钢材用量。为检验利用柱腹板屈曲后强度的钢框架节点板域的抗震性能,设计了边柱和中柱节点,对其进行了低周反荷载下的试验,本文介绍了试验概况,分析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76.
东北地区晚三叠世地壳形成与演化是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对黑龙江省东部小兴安岭地区育林岩体采用LA-ICP-MS U-Pb技术进行了锆石测年。结果显示:正长花岗岩锆石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206.8±1.1)Ma,岩体的形成时代应为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富铝、富钾,具S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477.
简平  刘敦一  孙晓猛 《地球学报》2003,24(4):337-342
应用SHRIMP方法对滇西北2个花岗质岩基——白马雪山和鲁甸花岗岩进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239±6 Ma,鲁甸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214±6 Ma。这一研究为解决金沙江地区的碰撞造山事件的时代问题提供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8.
大喀拉苏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于新疆阿尔泰南缘,是研究阿尔泰二叠纪构造环境的理想对象。采用LA-Q-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61.4±2.1)Ma,属中二叠世。岩石具有高Si(SiO2质量分数为69.03%~70.94%)、富Al(Al2O3为14.18%~14.71%)、富K(Na2O/K2O值为0.70~0.87)的特征,A/CNK值为1.02~1.04,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显示I-A过渡型特点。微量元素表现出Rb、Th、Pb、Nd、Sm的相对正异常;Ti、P、Sr和Ba的负异常;稀土元素显示轻稀土元素强富集、重稀土元素平缓及明显的负Eu异常(0.55~0.82)。岩石的εNd(t)值和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2.66~3.01和0.79~0.80Ga。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大喀拉苏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岩浆来源于地幔和地壳物质的混合,并在岩浆源区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479.
对全球28个超高压变质岩产地的地质对比研究发现,超高压变质带的发育,与弧-陆和陆-陆碰撞造山带关系密切。碰撞造山带多发育于活动的大陆边缘。在那里,冷的陆壳物质可以深俯冲到另一个相对稳定的未俯冲的板块之下,其深度可以超过90~120 km,在高压达>2.5 GPa和温度约600℃或更高条件下,导致超高压特征矿物如,柯石英、金刚石等的生成。在空间分布上,超高压变质带集中于欧亚大陆及其周缘,澳洲和北美目前尚未有报道。从时代上看,超高压变质带多出现于显生宙,前寒武纪只有晚元古代(泛非运动期)少数两例。说明以超高压变质带为特征的碰撞造山作用,是显生宙以来,陆壳增生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出现的构造体制;Rodinia和Pangea古大陆的裂解,使地温梯度降低,从而有利于超高压变质带的生成。  相似文献   
480.
从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回眸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造山带的经典含义是指由于大陆地壳岩石在板块俯冲-碰撞的巨大挤压应力下,遭受强烈变形、变质和熔融作用,地壳发生大规模缩短、加厚和隆升而形成的地带.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内部的造山带,经历从洋壳扩张、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造山过程,形成"俯冲增生型"、"陆陆碰撞型"和远离板块边界的"陆内型"造山带.造山带类型的分析是识别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