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183篇
大气科学   150篇
地球物理   353篇
地质学   994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49篇
自然地理   2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李更兴 《岩土力学》1997,18(3):60-63
根据金银寨铀矿岩层裂隙发育,地表降水形成土溶滑坡的特征,采用水泥煤粉注浆加固,使边坡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2.
雅砻江畔雅江县城区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雅江县城座落于雅砻江河畔。在城区0.84km^2范围内发育有城南滑坡,城区斜 地面变形、城东危岩和城北滑坡四大地质灾害单元,构成了较为罕见的雅江县城独特的地质灾害特征。论述了雅江县城稆种地质这为害的特征及危害性,并对各咱地质灾害单元按其轻重缓解提出相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63.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是“数字福建”的一个组成内容。该文结合福建省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与防震减灾数值模型的集成方法 ,论述了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结构、内容、功能和组织方式 ,分析了地震风险评估、建筑物易损性评价、生命与财产损失估算、救援与救灾管理调度等模型的集成方法 ,设计了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64.
本文简要介绍泉州市地震局依靠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落实地震应急预案为楔机促进“预、防、救”三大体系工全面发展的工作经验 :一、以落实《地震应急预案》为抓手 ,争取项目 ,以项目带动一切 ;二、结合社会转型全面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力度 ;三、不以经费的来源划分你我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65.
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论述了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减灾面临的形势是既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又存在多方面困难而面临严重挑战。提出21世纪地质灾害减灾战略: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维护体系;2.优先安排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3.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4.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利用相结合;5.加强我国地质环境监测与网站建设;6.针对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规律,采取分区减灾对策;7.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66.
Environmental vibrations from recent high-speed trains are becoming a special concern in the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ield since they can give detrimental effects to residents, sensitive equipments and high-tech production facilities in the vicinity of train tacks. Herein, aiming at the vibration mitigation for a specific high-tech industrial area, the low-frequency vibrations from a train viaduct are targeted over an anticipated range. A theoretically designed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 called honeycomb wave impeding barrier (WIB) for a wave impeding barrier, is introduced and its effects are investigat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 The present WIB is based on the wave dispersion phenomenon that can modulate the incoming wavelengths into the shorter wavelengths, creating an apparent wave cut-off characteristic in the wave field across WIB installation area. The shorter wavelengths are further impeded due to the impedance ratio of the WIB walls and in-fill materials and absorbed by the in-fills more. The three-dimensional FEM simulation demonstrates a dramatic reduction effect tha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by conventional measures.  相似文献   
67.
沸石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叙述了沸石的基本结构以及吸附、离子交换特性,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沸石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成果,提出了沸石在今后的水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长江九江段40年来河道演变的DEM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模拟了40年来长江九江段的冲淤过程,结果表明:1963-1972年,总体表现为淤积,淤积量为650.5万m3,平均淤积速率为65万m3/a。1972-2002年,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2072万m3,平均年冲刷率为103.6万m3/a。1963-2002年,九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1497.7万m3。2003年与1963年比较,河床淤积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近南岸区域、中下段的中间区域;冲刷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中间及近北岸区域、中下段两岸的近岸区域。长江九江河段40年的演变是河床的边界条件、上下游来水来沙及人类活动耦合的结果。中下段南岸的不断刷深和南偏对九江的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69.
某水电站地下厂房硐室群岩爆预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建某水电站的大型地下厂房硐室群处于中等偏高的地应力环境中,在前期的勘探过程中已发现一些与岩爆密切相关的地质现象。因此合理地评价其开挖过程中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岩爆的烈度、分布范围以及相应的预测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岩爆发生的基本条件、地质宏观评价的角度对硐室群施工过程中岩爆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然后,分别采用定性方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对该地下硐室群岩爆发生的烈度进行了评价;进而根据三维有限元模拟结果对岩爆发生的部位进行了圈定。最后,针对所研究的地下硐室群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即加强监测和超前预报,并采用以围岩弱化为主,围岩强化为辅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0.
Berger  F.  Rey  F. 《Natural Hazards》2004,33(3):395-404
Forests can play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protection against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s in mountain lands, especially against erosion and rockfalls. This paper first assesses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capacity of forests to control natural hazards, with emphasis placed on forest location in catchments or slopes. Zoning aspects are then presented; based on the use of GIS, they allow determining priorities for forestry operations (cuts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 view to setting up an 'optimal management' of mountain forest ecosystems. Finally, an explanation is given of how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of mountain ecosystems, illustrated by an example of researcher-practitioner transfer in France. Zoning, prevention, display and regular aspects a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presented here,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better take into account the role of mountain forests in the control of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n adapted legislative and economic framework, define priority forest intervention zones and determine an adapted sylvi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