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5篇
  免费   678篇
  国内免费   819篇
测绘学   585篇
大气科学   805篇
地球物理   718篇
地质学   1697篇
海洋学   848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437篇
自然地理   223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81篇
  2019年   303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1990-2007年天山北坡城镇GDP、土地、人口、交通数据为资料,根据城镇空间分布“最近邻点指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和分形理论,分析了天山北坡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绿洲城镇相互作用强度判断模型,提出并论证了“组团”点-轴空间结构模式优越性。研究发现:①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在空间结构呈现3个城镇高密集区,两个城镇稀疏区特征;②传统绿洲城镇空间结构下,城镇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差异很大,不利于城镇整体发展;③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点的“组团”点-轴空间结构模式,有利于中心组团城镇对其他城镇的辐射;④以“5组团”为点的点-轴模式有利于组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城镇发展;⑤天山北坡经济带向伊犁河谷延伸有利于中心组团城镇对其他组团城镇的辐射。  相似文献   
992.
利用直井井网开发煤层气,优选合理的井网对于煤层气藏的高效开发关系重大,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储层条件的煤层气藏研究优化井网类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针对不同渗透率、不同各向异性的煤层气藏,进行了正方形、矩形和菱形3种不同井网的数值模拟,得出适合不同井网开发的储层渗透率和各向异性的范围。模拟研究表明:正方形井网不适合煤层气的开发;矩形井网适合于中渗、低渗至特低渗煤储层;菱形井网适合于中渗至高渗煤储层。   相似文献   
993.
水西沟群西山窑组是伊犁盆地主要含煤地层。通过对大量钻孔、测井、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资料的分析,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伊犁盆地水西沟群西山窑组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5个体系域。通过分析沉积基础图件,恢复沉积环境,明确了本区西山窑组沉积演化特征:SQ1层序中主要发育河控三角洲,湖缘及泛滥平原区主要形成泥炭沼泽,且聚煤作用时间长,强度大,分布广,易于形成稳定的厚煤层;SQ2层序因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地层剥蚀程度较高,资料完整程度较低,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尚待进一步研究。低位体系域煤层通常较高位体系域煤层分布广泛且稳定。对伊犁盆地西山窑组的沉积演化特征和聚煤规律的分析,为下一步煤炭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高超  金凤君  傅娟  刘鹤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167-1176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最大投资目的地与经贸合作伙伴, 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南非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对开展中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南非历年来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 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不均衡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偏移—分享模型, 分析了南非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南非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 呈现出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区和港口城市为中心的“多核心”集聚的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人口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大都市区和沿海港口城市, 低密度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变化趋势上来看, 1996-2011 年间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势不断加强, 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偏移—分享分析表明, 南非人口增长速度先后经历了从1996-2001 年快速增长到2001-2007 年缓慢增长, 再到2007-2011 年高速增长的“高—低—高”增长阶段;省域层面上看, 豪登省和西开普省一直是南非人口集聚较强地区。  相似文献   
995.
近10年中国大气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名升  张建辉  张殷俊  周磊  李茜  陈远航 《地理学报》2013,68(11):1504-1512
为分析近10 年来中国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 方法对2002-2012 年PM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10)年均值由0.130 mg·m-3下降至0.076 mg·m-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ρ(PM10)日均值超标天数比例由24.7%下降至7.0%。② 12 月份PM10污染最重,其次为1 月和11 月;8 月份污染最轻,其次为7 月和9 月。③ PM10的重污染区域明显减小,由集中连片分布变为零星点状分布。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湖北一直是PM10污染相对严重地区。④ 北方地区PM10污染重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北方采暖期(1-4 月及11-12 月)。⑤ PM10污染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重污染城市的改善,1/10 左右的重污染城市对降低全国PM10平均浓度的贡献约占1/3,而清洁城市PM10污染则有加重趋势。⑥ 环保重点城市污染天气以轻度污染为主,占全部污染天数的80.4%。受沙尘天气影响,3、4 月份发生严重污染天气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96.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的时空格局及其地形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封志明  刘晓娜  姜鲁光  李鹏 《地理学报》2013,68(10):1432-1446
橡胶林地是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橡胶种植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实地研究了中老缅交界地区1980-2010 年的橡胶林地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橡胶林地的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因素的影响与限制。结果表明:(1) 2010 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面积为60.14 万hm2,占土地面积的8.17%,是研究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就林地结构来看,橡胶成林(≥10 年) 与橡胶幼林(<10 年) 之比大体是5:7,近10 年来橡胶林地扩展迅速。(2) 1980-2010 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已由最初的7.05 万hm2增加到60.14 万hm2,扩展近9 倍,橡胶林地扩张显著。橡胶林地已呈现由集中至分散、由边境向国外,“以景洪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域扩展特征。(3)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受地形因素制约,橡胶林地4/5 以上集中在600~1000 m适宜区间,很少超过1200 m;近2/3 集中分布在8°~25°的坡地,极少或很少分布在超过35°的急陡坡;主要分布在南坡和东坡,北坡和西坡相对较少,橡胶种植强度也呈现相同规律。(4) 橡胶林地国别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境内橡胶林地在向高海拔、陡坡地扩展,老缅境内具有较大地形适宜空间,有利于橡胶种植的跨境发展。(5) 中老缅交界地区的橡胶种植必将由中国向老挝和缅甸跨境发展,老挝和缅甸境内,特别是近中国边境地区的橡胶林地持续扩张已是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997.
以河龙区间42个流域为对象,在流域地貌格局信息提取和侵蚀产沙过程特征指标计算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地貌格局对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河道系统水平,河流数量、长度等几何特征指标和河流分叉率(Rb12)、分级率(Rd32)、相邻级别间的河流长度比等形状特征指标与流域侵蚀模数显著相关;②在流域系统水平,坡度粗糙度、相对高差、圆度比、高长比是影响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主要指标,其中坡度粗糙度是最根本的解释变量;③各地貌格局因子间相互作用复杂,且对侵蚀过程的影响要强于泥沙输移过程,其通径分析模型对流域侵蚀模数、输沙模数和泥沙输移比变化的解释度分别为65%、33%和20%。这对正确认识影响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格局因素和建立准确的过程模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8.
民勤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唐嘉琪  石培基 《中国沙漠》2013,33(3):928-936
应用1987年和2010年两期TM遥感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撑下,解译提取民勤县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信息,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斑块类型和景观两个层次的7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民勤县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化特点和质心转移趋势。结果表明:(1)23年间,民勤县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明显,戈壁、耕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部分退化。(2)土地类型多样性和均匀度减小、聚集度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对民勤县土地利用影响大,土地利用结构受个别土地类型影响程度加深、稳定性下降。(3)民勤县土地利用质心整体向西南方向偏移,沙漠、耕地质心向西南方向偏移明显,沙进人退的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999.
张定  朱胜清  曹卫东  杨迎 《热带地理》2013,33(6):720-730
纺织服装制造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传统产业,其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格局正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圈层分析、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上海大都市区纺织服装制造业空间格局形成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上海纺织服装制造业企业布局的郊区化趋势明显,布局热点区从中心城区及近郊区向远郊区转移。2)境外、合资企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且空间位置变化不明显,相对前两者,在远郊区内资企业布局强度显著提升;大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东北部,以及交通便捷的近郊区和地方中心区,中型企业在分布范围和郊区分布的强度上均大于大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在远郊区分布密度趋于增强,且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3)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机制包括:历史积淀、区位条件变迁、金融危机和政策调控、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1000.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基于1982-2009 年间的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生态实测数据,利用遥感生产力模型(CASA模型) 估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从地带属性(自然地带、海拔高程、经纬度)、流域、行政区域(县级) 等方面对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阐述了1982 年以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PP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1982-2009 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年均总NPP为177.2×1012 gC·yr-1,单位面积年均植被NPP为120.8 gC·m-2yr-1;② 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年均NPP 在112.6~129.9 gC·m-2yr-1 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增幅为13.3%;NPP 增加的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32.56%、减少的占5.55%;③ 青藏高原多数自然地带内的NPP呈增加趋势,仅阿里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NPP呈轻微减低趋势,其中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草原地带的NPP增长幅度明显大于高寒荒漠地带;年均NPP增加面积比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升高—稳定—降低"的特点,而降低面积比则呈现"降低—稳定—升高"的特征;④ 各主要流域草地年均植被NPP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黄河流域增长趋势显著且增幅最大。植被NPP和盖度及生长季时空变化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局部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