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2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467篇
测绘学   710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324篇
地质学   1686篇
海洋学   24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19篇
自然地理   53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通过对石料场控制区伽玛照射量率、伽玛能谱调查,进行石料样品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分析和石料的浸出率试验,了解并评价石料的天然放射性水平。结果表明,石料场石料的使用是安全可行的,能满足饮水工程的需要,为水源地工程环境评价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992.
在研究公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组件SuperMap Objects的公路工程地理信息平台。从公路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及现实需求出发,探讨了平台系统总体结构、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研究了系统开发中数据的组织与动态分段等关键技术。以广东省公路工程地理信息平台为实例,介绍了系统的功能和应用,实践了文中提出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哈尔滨市二十道街跨江大桥工程的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和GPS水准测量,就GPS技术在高精度施工控制网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4.
荆州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在省内各市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市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GIS运用方面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笔者立足本地实际,从数据库建设情况、数据库建设方向、数据库维护、网络硬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信息化建设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金华山软岩铁路隧道施工过程围岩屈服接近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下,隧道围岩屈服区演化特征的确定对于围岩稳定性分析和开挖支护方案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屈服接近度指标衡量围岩破坏接近程度可以合理地描述复杂应力状态下围岩的应力危险性,对Mohr-Coulomb类岩体材料的屈服接近度函数进行了相应的推导,并在非线性有限元用户子程序上编程予以实现。介绍了赣州-龙岩铁路DKl33+095~DKl38+237段软弱围岩单线隧道正台阶步施工方案以及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方案。为了对该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屈服区的演化特征进行合理评价,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软弱围岩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屈服接近度分布特征,判定了隧道台阶步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破坏区主要发生在下台阶步施工过程中;屈服接近度指标比传统的塑性区分布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定量地评价隧道开挖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996.
泰国湾第四系显示出很好的旋回性。通过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布玛)剖面图及工程钻井资料,共识别出8个准层序。在典型准层序中,沉积物自下而上,从海相泥沉积逐渐过渡为泛滥平原沉积。在每个准层序顶部都发育下切河体系及古土壤层,说明在每个准层序形成之后,都曾暴露过地表并遭受到侵蚀。每个准层序都代表一个海进和海退的过程。这些准层序的厚度为6~22m不等,平均厚度13m左右。通过与第四纪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得出,这8个旋回的形成年代可追溯到距今730~10ka,平均91ka为一个循环周期,表明这些旋回应该是由气候因素所驱使的海平面升降导致的。该频率的气候变化周期相当于Milankovitch旋回中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椭球体偏心率的变化周期,因此,在更早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类似的旋回也应该存在,并具有全球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997.
本文根据如皋市1∶500城镇地籍调查工程的实践,从测绘产品质量入手,提出城镇地籍调查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要求,详细阐述了城镇地籍调查工程质量特性的种类、权重等等。  相似文献   
998.
城镇化背景下广州流动儿童对“家”空间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淳  袁振杰  朱竑 《地理学报》2018,73(12):2440-2451
随迁流动儿童是当下中国流动人口重要且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的部分。城乡的空间跨越和生境差异对儿童关于“家”的理解产生深远影响。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广州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绘图、写作、焦点小组讨论等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讨城市流动儿童在家的建构过程中的参与和主观感知。主要结论为:① 随迁流动儿童经历着复杂的家庭分离和重组,这种动力机制在空间上体现出“家”空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流动性已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空间最重要的特性;② 随迁流动儿童的“家”是城市的“家”和乡村的“家”叠加起来的意象。城市流动儿童摇摆在“城”与“乡”之间,其生长的经历中混杂着城市与乡村两种人地关系和生活经历。“城—乡”二元的混杂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理解“家”空间的重要路径;③ 流动儿童拥有构建“家”空间的能动性和策略。在“家”的构建过程中,流动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通过分担家庭责任等方式成为迁移的积极参与者,即使经历着与家庭成员的频繁分离,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策略去维系“家”的存在,实现整个家庭在城乡迁移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研究结论丰富了国内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移民研究及儿童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并为认识和缓解当前流动儿童问题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空间均衡性及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耕  李素娟  马奇飞 《地理学报》2018,73(11):2198-2209
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空间分布状态及格局演变特征,有利于厘清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空间差异机理,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基于“自然—经济—社会”(Nature-Economy-Society, N-E-S)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目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2003-2015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Theil指数、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空间均衡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在研究期内(2003-2015年)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先逐渐缩小后又逐渐扩大的动态演变特征;由三大区域的Theil指数均值可知,西部地区空间非均衡程度最大(0.1174),东部次之(0.0365),中部最小(0.0223)。② 从重心移动轨迹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重心位于河南境内,历经了先向东南再向东北移动的过程,重心移动的方向表明位于该方向上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有所提升。③ 从标准差椭圆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空间分布呈现出偏东北—偏西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西南丘陵区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谭少军  邵景安 《地理研究》2018,37(4):659-677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土地整治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是评判当前土地整治工程是否实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兼顾生态”目标的重要依据,更是土地整治理论与规划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选取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垫江县为研究区,立足146个土地整治项目,借助生态位思想进行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计算土地生态整治工程布局潜力指数,对土地整治工程生态化布局进行定向。结果表明:① 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指标影响显示出显著异质性,其中耕地连片度、坡度、灌溉保证率是开展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首选因素。② 土地整治项目中单项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土地平整和灌排系统的生态适宜性低于临界水平,田间道路和生态景观工程的生态适宜性高于临界水平。③ 土地整治项目整体工程的生态适宜性程度差异显著,各项目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均值为0.72,处于生态适性的临界水平。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7434 hm2,占9%。临界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54530 hm2,占67%。不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18845 hm2,占24%。④ 研究区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布局整体呈多样化格局,Ⅰ等潜力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中西部,布局方向为发展多功能农业,应注意如何保证其经济价值实现的同时不损害其生态价值。Ⅱ等潜力区分布范围较广,布局方向为发展大宗粮油产业,应思考在保证其粮食生产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Ⅲ等潜力区主要位于鹤大台地区,布局方向为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应强调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