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189篇
地球物理   378篇
地质学   363篇
海洋学   201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2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24.
25.
26.
27.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在 0°~ 5°N ,90°E以东 ,平均的大气动能扰动和赤道上经向风扰动主要起源于西太平洋 ,并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而在孟加拉湾动能中心与索马里急流区之间 ,动能传播方向比较复杂。以上事实说明赤道地区东亚季风系统确实是存在的 ,与印度季风系统中扰动的传播方向不同 ,东亚季风系统中动能和经向风扰动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西太平洋的影响。在亚洲赤道季风区 ,这两个系统的交界处约在 95°~ 10 0°E附近 ,比过去界定的偏西 5~ 10个经度。  相似文献   
28.
波包传播诊断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实际观测资料研究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 (WPD) ,并通过理想资料和实际资料的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可用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29.
In the context of tower measured radiation datasets.following the correction principle meetinga diagnostic equation in data quality control and in terms of a technique for model construction ondata and 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retrieval for BP correction of radiation measurementswith rough errors available,a BP model is presented.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ed modelworks well and is superior to a convenient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indicating its wide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30.
西拉沐沦河流域地处中国地貌大势三大台阶之中台阶与低台阶的过渡区。该区的中度抬升和下切,造成了西拉沐沦河流域考古文化遗址在空间上的垂向迁移;频繁的迁移也导致了考古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型,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间断”的,不稳定的传承方式。位于中国地貌大势之低台阶上的汶泗流域,属自下古生代以来就十分稳定的剥蚀区,这些自然条件造成了汶泗流域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叠置型,考古文化在时空上,很少随着时间做空间上的改变,基本上在同一水平空间稳定不动,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连续”、稳定的传承方式。两个流域的对比研究说明,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条件,可以造成考古文化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