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3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41.
北京延庆千家店地区土城子组恐龙足迹点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情  张建平  邢立达  路硕  屈海英 《地质通报》2015,34(9):1726-1734
北京延庆千家店地区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化石稀少,而新发现的恐龙足迹是北京恐龙存活过的重要证据,研究其沉积环境对恢复当时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区恐龙足迹主要包括兽脚类、蜥脚类和可能的鸟脚类足迹。运用地层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方法,通过地层剖面、岩石薄片、足迹分布、沉积构造及详细的粒度分布特征,综合得出千家店地区土城子组三段恐龙足迹点的沉积环境,认为当时的沉积环境为含火山碎屑的浅湖沉积,恐龙足迹的赋存层位为湖滨环境。  相似文献   
42.
株洲天元恐龙化石遗迹区,是湖南省新发现的一个恐龙化石产地,亦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位于大中城市中心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之一。本文在区域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在上白垩统含化石层段中识别出暴露地质记录、洪水记录及震积记录等3个特殊的地质体;同时,通过大量砾石的科学统计,明确了株洲天元湖盆的古流向为自南往北,进而指出恐龙生活在呈NE-SW向展布的株洲湖盆南岸。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推测:在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的古环境中,火山(?)、地震、滑坡、洪积等一系列局部性突发的地质事件直接导致了株洲天元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亦成为该区恐龙死亡的主导因素。其骨骼埋藏与河道冲积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一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3.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市中鸡一带下白垩统洛河组上部紫红色薄层砂岩层面中,发现丰富的恐龙与其他四足类的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可分为3类,分别为三趾型兽脚类足迹(实雷龙足迹类),两趾型兽脚类足迹(恐爪龙类足迹)和小型四足类足迹(哺乳形类/兽孔类足迹)。此种组合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对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和地层对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首次在山东郯城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分属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足迹大小差异较大。通过对山东省郯城县新发现的2处恐龙足迹化石点和江苏省东海县南古寨恐龙足迹化石点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足迹类型、大小、速度与足迹深度的关系,发现同等条件下,蜥脚类恐龙足迹通常较兽脚类足迹深,而蜥脚类恐龙足迹深度随着足迹大小的增加有变深的趋势;波痕、雨痕和泥裂等沉积构造以及足迹回填和叠覆现象对足迹化石保存形态和细节有较大影响,而构造变形对足迹形态和行迹并无明显影响,但高角度的构造变形会加速差异风化,使足迹化石更易暴露而被破坏。对研究区古环境与古生态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经历了水体逐渐变浅、气候由湿到干并伴随短暂间歇性干旱的过程,沉积环境由河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逐渐过渡到三角洲平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动植物由兴而衰、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5.
中国恐龙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筱林 《世界地质》1998,17(1):8-21
中国恐龙研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02 ̄1929),奠基阶段(1929 ̄1949)和发展阶段(1949 ̄1979)。从恐龙化石、恐龙蛋和恐龙足迹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中国恐龙研究历程。并对近20年来中国恐龙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6.
浙江白垩纪恐龙与恐龙蛋化石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调查表明,全省有9个白垩纪陆相红层盆地产恐龙和恐龙蛋化石,至今已发现有4科5属5种恐龙骨骼和7科11属24种恐龙蛋化石。浙江省恐龙和恐龙蛋化石主要分布在天台盆地和金衢盆地的东阳、衢州、龙游、金华、浦江、兰溪一带,主要产于天台群的赖家组,衢江群的金华组、衢县组。永康、南马、新昌、嵊州、仙居、诸暨、湖山等地永康群朝川组、方岩组中也有较丰富的恐龙化石。依据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在盆地内地层中的分布、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和相伴生的其他生物群特征等分析表明,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赋存地质时代以晚白垩世为主。此外,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在浙江的广泛分布表明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温暖,植被茂盛,水资源丰富,是恐龙及其他生物生存繁衍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47.
报道了在宁夏固原首次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该恐龙足迹化石分别为鸟脚类恐龙足迹和蜥脚类恐龙足迹,均发现于早白垩世李洼峡组沉积地层中。其中的鸟脚类恐龙足迹命名为六盘山宁夏足印 ( Ningxiapus liupanshanensis ichnogenus et inchnosp. nov. ) 。六盘山宁夏足印长与宽之比为1. 22; 第I 趾纤细,短于第IV 趾; 第II 趾与第III 趾之间夹角为35°,第III 趾与第IV 趾之间夹角为45° 等特征区别于其他鸟脚类恐龙脚印。新发现的蜥脚类恐龙以足迹化石形式保存,其前、后足印的长度大小分别为36 cm 和15 cm,应为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所留下。这些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物地理及古生态的恢复以及为将来在该地区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8.
A new theropod dinosaur, Shidaisaurus jinae gen. et sp. nov., has been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an incomplete skeleton. The specimen was found near the base of the Upper Lufeng Formation (early Middle Jurassic) in Yunnan, China. It is the first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Yunnan. Shidaisaurus jinae is 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Jurassic theropods by certain features from the braincase, axis, and pelvic girdle. The absence of any pleurocoels in the axis or in any anterior dorsal vertebrae suggests that the new Lufeng theropod is relatively primitive and more plesiomorphic than most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theropods from China. Most Chinese taxa of Jurassic theropod dinosaurs have not been well described; a further detailed study will be necessary for us to determine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Shidaisaurus jinae.  相似文献   
49.
The dentary diastema of iguanodontians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related to its unique jaw mechanism for herbivorous adaptation.The dentary and diastema lengths of iguanodontian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to elucidate the evolution of iguanodontian diastema.A gap in ratios between most non-hadrosaurid iguanodontians and hadrosaurids was observed,suggesting that all non- hadrosaurid iguanodontians,expect for Ouranosaurus nigeriensis and Protohadros byrdi,lack a diastema or have a short diastema,although ...  相似文献   
50.
安徽齐云山晚白垩世恐龙蛋矿物和元素组成及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琴  何情  郑刘根  胡毅 《岩矿测试》2017,36(4):340-349
安徽齐云山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保存完好,是研究该地区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生活环境及绝灭的关键。本文采用粉晶X射线衍射法(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法(ICP-OES/MS)分析齐云山恐龙蛋壳、蛋核及围岩的宏观矿物及主量、微量元素组成,以探讨齐云山晚白垩世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恐龙蛋壳主要矿物组成为方解石和石英,且蛋内外物质矿物组成相似,主要为石英和长石;而元素组成包括常量元素Ca、Na、Mg、K、Al和Fe及微量元素Sr、Zn、Ba、As、Ti、V、Cr、Co、Ni、Cu、Mn、Pb、La、U和Ir,其中Sr在蛋壳中含量的平均值为6199.3×10~(-6),高于河南西峡及广东南雄大部分恐龙蛋壳中的Sr含量,蛋壳中Ir含量的平均值为59.6×10~(-12),Sr和Ir与背景值相比均有明显异常,分析认为是恐龙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时吸收有害元素引起的。而As、Mn和Pb的富集及Zn的不足可能使恐龙机体中毒进而灭绝。围岩中Fe含量的增加表明齐云山地区晚白垩世为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与Fe呈正相关性的Ir元素随Fe含量的增加而富集,且越靠近K/T界线,围岩中Sr和Ir元素含量越高,这是导致该地区恐龙动物群绝灭的原因之一。此结论为研究齐云山地区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