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48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3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由于当前缺乏有效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精细化遥感探测方法和高精度的数据产品,全国尺度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网络爬虫数据、OSM地图数据和环境专题数据等信息,发展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专家知识参与获取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遥感识别和精细化制图的技术方法,研发了1990、2000、2010和2020年共4期的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分布数据产品及2010—2020年场地植被恢复信息数据产品,作为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组成部分(CLUD-Mining)。CLUD-Mining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靠性,数据产品平均精度为91.75%;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开发建设的面积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发展趋势,1990—2010年,面积增长速度从55.22 km2/a上升到95.51 km2/a,而2010—2020年呈现负增长,平均每年减少27.28 km2;此外,2010—2020年场地植被恢复面积达746.76 km2,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和西南区;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分布格局逐渐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本研究对提升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时空分布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场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2.
在总结和分析山东济宁任城区采煤塌陷地治理现状和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辅以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了任城区采煤塌陷地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如: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力度,建立系统治理机制等,为提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合理布局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本研究以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系统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综合评价,研究识别出山东省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并对各重点区域提出了生态修复的主导方向,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34.
Dune mining has had an enormous impact in some coastal reg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s of rehabili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vegetation as applied to dune mining for heavy mineral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une rehabilitation, some case studies of rehabilitation and its success, the methods for measuring the success of rehabilitation,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a dune rehabilitation plan,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pilot studi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plan. Studies in Australia and South Africa in particular, provide successful models to draw upon in formulating the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35.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恢复技术的遥感图像压缩技术,在提高遥感图像压缩比的同时,使压缩后的重建图像质量达到准无损的技术要求。对SRTF、TM图像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6.
太湖湖滨带类型划分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湖滨带岸线总长405 km,73%以上被防洪大堤所包围,其余部分临近山体,属于典型的大堤型湖滨带.按照湖滨带地形地貌分为大堤型、山坡型、河口型三类,根据水文条件和露滩情况,又将大堤型分为长期露滩、间歇露滩、无滩地型,山坡型分为有滩地型、无滩地型,形成6种类型的湖滨带.根据以上太湖湖滨带划分类型,结合湖滨带生境、气候、水文条件以及植被分布现状等因素,分别采取生态保育、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的对策,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太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模式,并分别提供了形象的修复模式示意图,以期为太湖及其类似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7.
广西某电解铝车间电解槽沉降基础在采用直孔帷幕灌浆加固的基础上,利用斜孔在有限空间进行二次灌浆加固复位,通过合理控制灌浆压力和灌浆量或间歇灌浆等措施,实行测量跟踪观测控制每次灌浆的抬升量,成功地将电解槽沉降基础抬升复位。  相似文献   
138.
城市湖泊普遍面临富营养化问题,许多湖泊甚至处于超富营养状态。鉴于其在供水、气候调节、景观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水质提升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对于恢复湖泊生态功能、提升城市景观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超富营养城市湖泊——武汉南湖为例,尝试通过围隔构建、鱼类清除、水生植被重建等生态措施改善示范区水质,探究超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技术。于2019年8月至12月在示范区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示范区修复措施实施后,挺水植物植株高度显著增加(P<0.01),芦苇平均株高由0.7 m增加至1.2 m,香蒲的新生叶片在种植后50 d高达1.4 m,二者在种植后90 d,覆盖率均由种植时的10%上升至70%;(2)示范区内透明度由修复前的0.26 m上升至0.77 m,显著高于外湖区(0.26 m)(P<0.01);(3)示范区内浮游藻类叶绿素a(chl a)由修复前38.90 μg/L降低至3.41 μg/L,显著低于外湖区(101.91μg/L)(P<0.01);(4)示范区总氮(TN)由4.78 mg/L降低至2.60 mg/L,总磷(TP)由0.76 mg/L降低至0.08 mg/L,二者均略低于外湖区,但均不显著(P>0.05)。总体来看,经过一系列修复措施后,示范区内水生植被得到很好的恢复,水质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透明度提升较多,chl a下降明显。氮、磷等营养水平虽然也有所降低,但与外湖区差异不大,可能是沉积物内源营养释放导致。研究表明,围隔构建、鱼类清除、水生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措施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富营养湖泊水质状况,但未能有效控制内源负荷,仍需采取底质改良措施以达到降低水体营养含量的目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超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及水质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9.
湖北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11年的调查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研究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群落特征、水生植被分布现状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和群落演替规律,探讨驱动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长湖现有水生植物95种,水生植物优势群落12个.与1985年相比,长湖水生植物无论是在优势种还是优势群落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以沉水植物为主的优势群落逐步演替为以挺水植物+漂浮浮叶植物为优势的水生植物群落.同时水生植被分布面积急剧缩小,生物量显著下降,2011年全湖水生植被覆盖率仅为4.2%,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只有2001年的10%,全湖生物总量相比于2006年下降了88.5%.分析表明,大规模围网养殖等人为干扰活动及水体富营养化是致使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和群落发生逆向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0.
Temperate and tropical shallow lakes differ in several fundamental aspects with respect to management of eutrophication. High altitude tropical shallow lakes are a special case, showing similarities with temperate and tropical lakes. We studied the ecology of the eutrophic high-altitude tropical lake Yahuarcocha in the Ecuadorian Andes and evaluated the potential of biomanipulation to control eutrophication. With a toxin-producing Cylindrospermopsis bloom, low Secchi depth and low submerged macrophyte cover, Yahuarcocha is clearly in a turbid ecosystem state. Relatively low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should theoretically allow for a shift to a clear water state through biomanipulation. Top-down control of phytoplankton by zooplankton, however, is complicated by the (1) absence of predatory fish, (2) fish community dominated by small poecelid species, (3) lack of a refuge for zooplankton from fish predation within the macrophytes, and (4) persistent, grazing resistant bloom of the cyanobacterium Cylindrospermopsis. In these aspects, lake Yahuarcocha is more similar to tropical shallow lakes, probably because water temperature is high relative to the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a cold season. The fish and macrophyte communities consisted almost entirely of exotic species. The exotic fish species probably stabilized the turbid state in the l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