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405篇
海洋学   8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油气差异泵吸作用机理探讨——以泌阳凹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发现在差异抬升过程中,深凹源岩区抬升幅度小,凹陷四周圈闭发育区抬升幅度大,差异抬升运动导致源岩和圈闭之间的势能差急剧增大,从而促使油气大规模沿砂体向圈闭充注,这一过程类似于水泵抽水的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油气泵吸作用和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概念及机理,并以泌阳凹陷为例讨论了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形成条件、主要影响因素及油气差异泵吸作用对油气差异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影响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势能梯度、通道质量和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泌阳凹陷油气分布总体上受成藏运聚系统的控制,在各运聚系统内油气分布受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控制,其中势能梯度、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在每一个大泵(复合泵)内部,通道质量差异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针对成像光谱仪影像的专题分析,介绍了沿用常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时的原理和新的算法,提出了影像融合方法的应用,说明了这些方法在学术思想上的归属,并简要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23.
集对分析及其在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对分析是处理本确定性问题的理论,认为在一系统中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互相联系、影响、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用联系度及其数学表达式统一描述系统的各种不确定性,由此实现系统调控的辅助决策。本文应用集对分析理论与方法剖析了上海地面沉降问题,探讨了社会需求、资源状况、地质环境三者间的制约关系,并以此提出城市地面沉降系统调控的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24.
论述了流量测井的基本理论,涡轮流量计的结构和响应特性,重点分析、讨论利用二次混合抽水二次降深所测得的流量测井曲线,求取含水层渗透系数和静止水位的方法,并以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5.
介绍了计算样本相似性方法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提出了利用参数的显著性进行参数优化和加权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并在塔北某区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结果。由此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在综合信息预测工作中进行参数优化和加权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6.
PDC钻头切削齿受力随布齿密度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布齿方式的3个PDC切削齿同步连续切削转动的岩石为模拟井底钻头切削齿实际工作状态,用切削岩石时相同的布齿参数切削砂轮来磨损切削以模拟切削的以模拟切削齿磨状态,试验研究了不同磨损程度的切削齿受力与布齿密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变差函数参数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矫希国 《地质论评》1997,43(6):658-663
为了求出地质统计学中变差函数理论模型的参数,首先把相应模型化成线性函数的形式,多面手应用线性方程组非负解的理论计算出它的参数。  相似文献   
28.
根据完整井变流量抽水附近地下水运动的解析解,利用积分方程的方法,推导出了水井水位降深以任意一种函数关系随时间变化时含水层中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积分方程形式的解,并提出了该积分解相应的近似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9.
疏降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浅析--以淮南煤矿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淮南西部矿区为例,介绍了该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开采煤矿以来,由于疏降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为了研究灰岩水动力场规律,先后在该区进行多时段、多水平放水试验。研究表明,覆盖粘土层、岩溶及人工疏降地下水,是该地区岩溶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通过对粘土盖层性质、疏降地下水岩溶塌陷演化过程及塌陷机理与对应阶段过程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条件,掌握了塌陷点的分布规律。对目前西部地区塌陷“复活”、整治及未来城市规划,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0.
Fuzzy set approaches to classification of rock mass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 Aydin   《Engineering Geology》2004,74(3-4):227-245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 is analogous to multi-feature pattern recognition problem. The objective is to assign a rock mass to one of the pre-defined classes using a given set of criteria. This process involves a number of subjective uncertainties stemming from: (a) qualitative (linguistic) criteria; (b) sharp class boundaries; (c) fixed rating (or weight) scales; and (d) variable input reliability. Fuzzy set theory enables a soft approach to account for these uncertainties by allowing the expert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rocess in several ways. Henc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arlier fuzzy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 attempts and to devise improved methodologies to utilize the theory more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As in the earlier studies, the Rock Mass Rating (RMR) system was adopted as a reference conventio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ecause of its simple linear aggregation.

Th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artial fuzzy sets representing the variable importance or recognition power of each criterion in the universal domain of rock mass quality. The method enables one to evaluate rock mass quality using any set of criteria, and it is easy to implement. To reduce uncertainties due to project- and lithology-dependent variations, partial membership functions were formulated considering shallow (<200 m) tunneling in granitic rock masses. This facilitated a detailed expression of the variations in the classification power of each criterion along the corresponding universal domains. The binary relationship tables generated using these functions were processed not to derive a single class but rather to plot criterion contribution trends (stacked area graphs) and belief surface contours, which proved to be very satisfactory in difficult decision situations. Four input scenarios were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earlier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