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79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41.
对于以低渗透性基岩为处置围岩的核废物地质处置库来说,基岩中的裂隙网络是地下水进入处置库和放射性核素从处置库向外界环境迁移的主要通道。因此,研究基岩内裂隙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核废物的地质处置是否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花岗岩为例通过野外试验,分析研究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ERT),对处于不同状态条件下的基岩中裂隙网络进行三维原位识别的效果及能力。结果表明在以高阻值为主要电特性的基岩中,利用ERT对基岩中三维裂隙网络进行原位识别是可行的,并且裂隙的电阻率特征能较好的反映出裂隙的空间分布位置和形态,但对裂隙网络识别的效果与测线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42.
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的发展趋势,说明深部断裂构造、岩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局部不良地质体是当前处置库选址的主要地质问题,综合论述了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中采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介绍了重磁勘探、地震勘探、电磁法勘探及地面γ能谱测量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并且以甘肃北山新场预选区岩体为例,说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以及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探测处置库预选区花岗岩深部地质构造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处置库场址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3.
张虎元  周浪  陈航  闫铭 《岩土力学》2014,35(Z1):215-220
在高放废物处置库长期运营过程中包封容器将发生破坏,核素会向外界迁移,缓冲回填材料的水力传导系数是评价处置库工程屏障性能的重要指标。采用柔性壁渗透仪,研究2.0×10-5 mol/L的Eu(III)溶液作为渗入液时膨润土-砂混合物的渗透特性。结果表明,膨润土-砂混合物的水力传导系数K=(2.075.23)×10-10 cm/s;在05.23)×10-10 cm/s;在050%掺砂率范围内,膨润土-砂混合物吸水膨胀过程中渗透性能随掺砂率增大时没有明显的变化,能够满足高放废物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低渗透性的要求。使用有效黏土密度的概念,得到膨润土-砂混合物的体积膨胀率随初始有效黏土密度的增大呈指数增大的趋势;混合物水力传导系数的对数值与有效黏土密度存在良好的线性衰减关系;与蒸馏水相比,渗入液(ECDD)为2.0×10-5 mol/L的Eu(III)溶液时,膨润土-砂混合物的水力传导系数较小,可能是由于渗入液黏滞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4.
分析九江环庐山地区观测井水、大气降水、冷泉水、地热温泉水及地表水水样的常量化学组分和氢氧同位素及氚活度,结果表明,庐山地区地下水主要分为西北、东南两个水文地质单元,西北侧以九江台2号井井水、东林寺泉水为代表,水化类型为HCO3-Ca;东南侧以地热温泉井水、观音桥泉水为代表,水化类型为HCO3-Na,离子组分主要来自风化壳岩石风化。氢氧同位素显示,九江庐山地区地下水均属于降水成因型,部分井泉具有深循环的特征;氯离子估算结果显示,大气降水直接补给率约为4.5%~33.27%。大气降水下渗补给形成裂隙承压自流井泉是庐山地区地下水主要成因,另有部分为降水经长时间深循环形成地热温泉水,而九江台2号井既有浅表水特征又有深循环水的特征,暗示两个不同补给源的含水层通过不同循环路径上升到浅表地层,携带有部分深部构造活动信息,有利于获取地震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45.
原型处置库     
论述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中的原型处置库的概念、建造目的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在处置库系统性能评价中的作用。原型处置库的研究工作,可以在普通地下实验室中进行(如瑞典的魧sp觟地下实验室),也可以在特定场址地下实验室中进行(如美国尤卡山的ESF坑道),它是以往20多年前地下实验室研究中演示阶段的扩展和延伸,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中最终确认处置库场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研究步骤,同时也为处置库地下工程的详细设计提供最接近于当地建库实际的各类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46.
在对元数据的含义、作用、组成及对高放领域研究的数据内容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元数据编辑模块的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VS2005平台下应用C#语言进行了模块的实际开发,最终实现了便于进行数据共享的XML格式存储功能。元数据编辑模块的应用将促进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47.
Pukemanga is a small (3 ha) steep headwater catchment at the Whatawhata Research Station near Hamilton, New Zealand. The water balance (1996–2002) shows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of 1640 mm producing annual runoff of 440 mm (baseflow 326 mm, stormflow 114 mm) and ‘deep seepage’ loss of 450 mm (i.e. 450 mm of water not appearing in the stream). Oxygen-18 (18O)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at weekly intervals for 8–15 months at six sites, ranging from Pukemanga Stream baseflow through wetland seepage to ephemeral streams and surface runoff. The first two showed no significant 18O variations. Inferred mean residence times within the catchment ranged from at least 4 years (for the stream baseflow and seepage) to a few weeks (for the ephemeral flows and surface runoff). Silica concentrations could also be used to distinguish deep flowpath water from near-surface flowpath water. Tritium concentrations gave an estimated mean residence time of 9 years for Pukemanga Stream baseflow. Sulphur hexafluoride tended to give younger ages, while the chlorofluorocarbon ages were older, but are not considered as reliable for dating streamflow in this time range.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deep pathways predominate with over 74% of runoff deriving from deep hillslope flowpaths via the wetland, and 87% of total drainage (baseflow and deep seepage) travelling via deep hillslope flowpaths. Our conception of the deep drainage process is that there is a large volume of slowly moving water in the system (above and below the water table), which reaches the wetland and stream via an unconfined groundwater system. Subsurface water equivalents are estimated to be 2·9 m for drainage at the weir and 4·1 m for drainage bypassing the weir, giving a total of 7 m depth over the catchment. The unsaturated z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oring water for long periods (about 4 years), while linking the surface with the groundwater water ta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fast streamflow response to rainfall. A schematic model of the various pathways with indicative residence times is given.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8.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总体技术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对比瑞典、加拿大、芬兰和美国等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技术思路,分析国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国处置库选址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分析提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总体技术思路,包括应遵循的原则、工作范围、目标和总体技术步骤等,以利于今后处置库选址工作更系统、规范和统一。  相似文献   
149.
膨润土性能温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调研、资料总结和分析,阐述了温度对膨润土诸多性状的影响。膨润土中孔隙水的化学成分因温度变化而发生改变,温度的增加使膨润土中内水、外水的含量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土的水合力大小。以OPHELIE膨润土实验为例,介绍了温度对膨润土内部孔隙大小的影响。此外,还对目前膨润土持水能力与膨胀力的温度效应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