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李萍阳 《气象》2010,36(2):136-141
第18届国际生物气象会议于2008年9月22—2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通过简要介绍了这次会议的情况,概括了近年来生物气象研究的进展与动向。从ICB2008各会场的交流内容和讨论可以看出,未来生物气象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人类生物气象学领域的热浪与健康预警系统、医疗气象、室外工作热环境评价及医疗天气预报研究与应用。(2)城市气候特征与评价及减缓措施研究。(3)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4)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5)动物对气象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响应。(6)污染物跨国输送与国际环境合作研究。加强我国的生物气象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可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72.
Rapid and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issues relevant to weather modification have been made in the last decade in China due to high water resource stresses and severe weather hazards induced by climate change. This paper reported some progress in aspects of theoretical modeling, field experiment and cloud-seeding tools, as well as research projects regarding weather modification during the ten years from 1997 to 2007. More advanced theoretical models such as cloud models with bin-microphysics and glaciogenic and hygroscopic seeding processes, and mesoscale cloud-resolving models with AgI-seeding process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tudy seeding-induced changes of cloud structure and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critical issues in association with weather modification. More advanced cloud-seeding tools such as mobile ground-based launching system of AgI-rockets and aircraft-based AgI-flar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used in operation. Several important projects aimed at exploring weather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during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73.
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过去十多年,利用资料同化技术再分析过去的气象观测资料,重建高时空分辨率的格点历史气候数据集取得了长足发展。再分析资料的问世为人们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方式、认识不同时空尺度内气候变化和变率提供了强有力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研究工具。就当前国际上一些主要的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计划及其产品的概况、再分析资料在大气科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再分析资料的评估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质量问题做了回顾与介绍,并就未来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计划的一些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74.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河流径流量是树木年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理解树轮水文学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利用树轮资料重建河流径流量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国际上利用树轮资料重建径流量的研究进展。从研究区域、思路与方法、应用领域等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中国利用树轮资料重建河流径流量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结论表明,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长尺度的径流序列,能更好地满足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规划的需要,能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5.
蒋志文 《云南地质》2001,20(2):159-175
配合《伊朗古生代地层与古生物》课题,于1991年6-12月开展伊郎同位素地质研究。重点是提供早古生代界线地质年龄。同时,亦对伊郎地质中具有意义的其它岩石进行同位素测试,由此建立伊郎古生代岩浆活动期次、地质运动分阶、重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特别着力于研究界线附近沉积岩、蛇绿岩、花岗岩以及火山岩的同位素地质。在伊郎全境11地区的33地质点,采集约2000kg各类岩矿标志,全部运回中国以代选集用于同位素测试目的矿物。全部测试都在中国国内完成,获得的一大批成果对解决伊郎诸多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成矿机制,物质来源,地幔时代,基底年代以及地球化学信息。据此,提出初步地质解释,在伊郎如此复杂地质环境中系统研究同位素地质并取得重要成果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76.
秦岭—巴山地区成矿背景和成矿作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主要取得以下新进展:1.创立了抽拉-塑夺片构造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2.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3.南北向沉积盆地转谈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深部构造岩片抽拉-逆冲推覆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4.首次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三类沉积盆地,三种盆-山转换,三个发展阶段及三种型式(Ⅰ,Ⅱ,Ⅲ)的造山带,这在国内外均属首创。5.重新厚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首次提出秦岭受三种体制,四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受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6.最先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7.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厚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界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8.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9.创立了在统一地质-成矿场制约下的多重岩片控矿论和构造一成矿体系,首次在秦岭提出三种统一地质-成矿场,三大构造一成矿体系,三种矿床模式及三种区域找矿模式。10.首次在秦岭提出超大型矿床的富集部位,大型矿床受鞘褶皱控制的观点。11.对若干矿床的成因提出新认识,特别是西成铅锌矿床,漳腊金矿床的新认识有重大的指导作用。12.划分出三级成矿远景区三个,四级远景区十三个,五级远景区:A级11个,B级9个,C级7个,还提出10个寻找大型矿床和穆龙套式金矿的地区。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介绍在厦门新市区新近海相沉积土层上,进行静压沉桩的现场试验资料、分析了静压沉桩的力学机理,试验成果的应用及与其他相应桩型的经济比较。认为,在工程地质情况相类似的多、中高层民用建筑中采用,工程质量可靠,并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8.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针对目前平原区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异常评价及查证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土壤重矿物研究方法,在位于城镇及其周边的多个土壤Hg等重金属元素异常区内发现了辰砂和磁性"微球粒"。这一新的发现不仅意味着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而且为正在开展的平原区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将对目前广泛开展的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深入的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79.
—The Betic Cordillera has undergone recent Alpine deformations related to the Eurasian-African plate interaction boundary. Most of the present-day relief has been built up since Tortonian times, and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lds and faults that are overprinted on older deformations, and some of the faults may be considered as out-of-sequence. The combination of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makes it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recent tectonic structures, or those recently active, in its central transect. The main fault is a crustal detachment that separates a footwall constituted by the Iberian Massif and a hanging wall formed by the rocks of the Betic Cordillera. While the footwall is practically undeformed, the hanging wall has been folded and faulted. The folds are mainly E-W to NE-SW and have larger sizes and higher related relieves towards the South. The reverse faul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rn mountain front. However, normal faults affec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ordillera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asymmetrical basins such as the Granada Depression. In this setting, the slip along the crustal detachment is variable and should increase southwards. The model of the recent tectonics in the central transect of the Cordillera is compatible with the presence of an active subduction in the Alboran Sea, and contrasts notably with the setting of the eastern Betic Cordillera, mainly deformed by transcurrent faults.  相似文献   
80.
王宏 《第四纪研究》2003,23(4):393-403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国土资源大调查以其特有的方法、手段和要求,获得了一批带有地质调查特点的、关于全新世地层与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1)该地区海岸带全新世地层具有4种沉积类型:(A)远离海岸的传统的"三分"型;(B)海相层与陆(海陆过渡)相层的多次交替;(C)末次冰期后期未接受沉积,全新统半咸水的海陆过渡相直接覆于历时约10~20ka的沉积间断面上,向上,进一步发育为海相层;(D)沿海低洼地区在末次盛冰期后的晚更新世晚期即已进入海侵阶段,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早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是连续的,向上继续发育海相层.2)从以海水影响为主的开放潮坪(及浅海区)环境转变为(陆源影响逐渐加强的)湖-盐沼环境,是研究区中晚全新世地质环境转变的重要特征,建立了表征这两种不同环境的非正式地层单位("灰色单元"与"黄色单元").3)牡蛎礁与贝壳堤的对比方案,以牡蛎礁对应潮坪的贝类繁盛期,牡蛎礁中的水平再搬运夹层和/或上覆泥质盖层(往往形成"岭地")对应贝壳堤成堤.4)大比例尺区调地质点(浅孔)揭示了中晚全新世(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编绘出约4500calB.P.以来小于1ka时段的二维、假三维环境系列图.一个实例是Ⅱ贝壳堤向陆侧的洼地甚至早于该堤的形成,推测洼地边缘的NNW向的埋藏线性凸起可能受同一方向的新构造活动控制.5)渤海湾沿海平原线性砂坝(障壁岛)-湖/盐沼成因假说.作为堆积贝壳堤正地形的补偿,堤前因"簸选"贝壳导致的潮坪负地形,同样可发育湖沉积.6)210pb/137Cs测年研究提供了该地区现代沉积速率的初步结果(<0.1cm/a或>3cm/a不等),据此将海岸带划分为不同的沉积类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