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天山库勒湖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勒湖变质岩系以断片形式出现于南天山造山带中,出露宽度约3.5km。主要由层状大理岩、黑云母石英片岩、糜棱岩化大理岩和碳质灰岩组成。黑云母石英片岩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606.3±4.39Ma,薄层碳质岩中产晚元古代的疑源类化右和微古植物碎片,如黑色六面膜片Brocholaminarianigrita等。该套前寒武系发育有4期变形:第1期变形发生于606.3Ma左右,形成矿物的生长线理和片理、大理岩;第2期变形形成于370~335.51Ma,为变质岩系的主变形期,表现为拉伸线理、流劈理及韧性剪切带的形成;第3期变形成生于259Ma左右。以发育开阔褶皱,平卧、翻卷褶皱及拉伸线理的褶皱为特征;第4期变形主要为脆-塑性变形,可能发生于146Ma左右,发育有脆性道冲断层、破劈理和引曳褶皱。这4期变形反映了南天山造山带中的构造演化热事件。  相似文献   
32.
本文结合安徽省地震局在深化改革中的实践,对省级地震系统在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中,如何实现平稳过渡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的有效途径颇县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某水电工程岩体结构特征的研究,从岩体结构的构造演化,岩体构造结构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结构面工程地质特性的构造控制及构造改造对岩体浅表生改造的控制等方面,探讨了构造改造对岩体结构形成的重要控制作用;并简要讨论了岩体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对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和水电工程设计布局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对秦岭-祁连造山带的区域成矿控制与影响作用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该期北东向构造-岩浆活动不仅控制了金等矿产的形成,而且使先期形成的铜,铅锌等矿产发生了较强烈的改造和富集作用,该期北东向构造带与先期的北西、近东西向构造或含矿层交汇叠加部位,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重要条件。文章对秦岭-祁连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带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控制与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本区新一轮矿产勘查研究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35.
藏北羌塘盆地西部查桑地区结构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近年新获得的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质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揭示,羌塘西部隆起查桑段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和垂向分层的结构、构造特征。该区总体由两(东部)、三(西部)个东西向展布的大型南倾构造块体推覆叠置而成,其间又被数条近南北向断裂分割为若干个断块。各块带出露地层时代、结构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特征有较大差别。在查桑段及邻区,地壳中上部有两个低阻层,所在的深度分别为15±5km和约40km之下。壳内上部低阻层主要分布在查桑段及其以南,为各块体总体向北运动和逆掩叠覆之底部主拆离推覆面,该区各南倾大断裂均向下收敛并交会到该层。下部低阻层的展布超出了查桑段,向北已达北羌塘坳陷,其影响的范围可能更为广阔。此南北分带、多块叠置的结构和复杂多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仅孤零零地出现在双湖—绒马之间,不具区域意义。其形成与该区东、西两侧中生代始存在的近南北向转换断层和晚古生代可能曾发育有裂谷之背景密切相关。该区段挤压变形和叠覆隆升,始于早白垩世羌塘盆地反转期;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碰撞遂继续向北推挤,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及改造。  相似文献   
36.
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铁矿床的硅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菊英  蒋少涌  万德芳 《地球学报》1994,15(Z1):102-110
主矿、东矿矿石及其中的钠辉石、钠闪石、黑云母的δ30Si值相近,大多在-1.0‰--0.3‰之间,低于H1-H2石英砂岩、石英岩的δ30Si值(0-0.1‰)。北铁矿石为0-0.1‰,北矿区塞乌素金矿的δ30Si值为-0.5%--0.2‰;它们之间无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37.
对气氡脱气装置改造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拆除了格尔木井原气氡脱气装置,针对该井冷水、大流量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新的脱气装置,在其后的气氡观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改造前后氡值的分析,充分认识到了合理的脱气装置的重要性,形成了几点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38.
经过对玉林电视台塔楼遭受强雷击损害,避雷针保护与针(网)混合保护比对,引下线根数对分流系数影响,变压器设置在建筑物内外对雷击风险值影响的分析,得出电视台塔楼应采取针(网)混合保护、增加防雷引下线根数和变压器设置在建筑物内部等防护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39.
中生代多向挤压构造作用与四川盆地的形成和改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远离活动板块边缘的四川盆地以其周缘复杂分布的褶皱构造带而著称,这些构造带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一直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基于区域构造编图、褶皱构造样式和叠加变形分析,论述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中生代挤压变形特征及其定型时代,确定了重要构造事件及其产生的构造样式。研究显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带中生代经历了3个重大构造事件,每个构造事件产生的构造形迹在空间上发生复合和联合,造就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复杂的构造组合样式。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事件(印支运动)在扬子地区形成近W-E向褶皱构造,扬子地块西缘伴随着松潘—甘孜褶皱造山带的形成,发育了龙门山—锦屏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及川滇前陆盆地,奠定了川—渝—黔—滇大型沉积盆地,构成四川盆地的原形。中晚侏罗世时期(燕山早幕),东亚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来自北部、东部、西部和南部的板块多向汇聚导致了大陆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秦岭造山带的再生活动导致南部米仓山—大巴山前陆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来自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导致了川东地区NW向突出的弧型构造和川南华蓥山帚状构造的形成;羌塘地块的向东侧向挤出,在扬子地块西北缘发生褶皱逆冲变形(龙门山—锦屏山构造带)。这期多向挤压事件强烈改造了四川T3-J1-2原形盆地,周缘褶皱构造带基本定型。早白垩世晚期的挤压事件(燕山晚幕)进一步改造了四川盆地,NW-SE向构造得到加强。除了西缘以外,四川盆地其他周缘褶皱构造带主体定型于晚侏罗世的陆内造山作用阶段,是扬子克拉通周边造山带在周邻板块多向汇聚作用下引发的再生复活的结果,成为中国东部陆内汇聚构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0.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地测量学基础是测绘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科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测绘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改革的实际出发,介绍了大地测量学基础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指出目前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