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4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614篇
测绘学   442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208篇
地质学   2011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91篇
自然地理   23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曾德启 《矿产与地质》2000,14(5):281-284
广西平果岩溶堆积型铝土矿是一种新的工业类型,规模大,埋藏浅,易采易选,矿床地质特征独特,属低硅中铝高铁型。  相似文献   
982.
地下水循环方式的不同对围岩温度场产生的影响有很大差异。当低温地下水向下运动时 ,将引起围岩温度降低 ,出现低温异常 ,从而阻碍地热资源的形成 ;当深循环的地下水在循环过程中被岩温加热 ,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向上循环时 ,将引起流经围岩的局部温度升高 ,在浅部形成局部地热异常 ,进而促进地热资源的形成。因此 ,地下水循环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热资源的形成。本文在研究地下水循环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基础上 ,利用地球化学地热温标和同位素方法对平顶山矿区地热资源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预测了该区地温场温度  相似文献   
983.
硫铁矿焙烧灰渣中铊分布规律及环境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铊在硫铁矿焙烧灰、渣中的含量,探讨了含铊硫铁矿燃烧后铊在灰渣中的集散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结果显示硫铁矿焙烧灰渣中铊含量远高于克拉克值和土壤背景值;与原矿石相比,铊在炉灰中富集,炉渣中含量减少。硫铁矿燃烧产生的含铊灰渣对环境危害增大。  相似文献   
984.
笔者对金沙矿区的上部铅锌矿床(上部矿),从含矿建造、矿体产出(产状)、形态、矿石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等特征,通过稀土元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对比,笔者认为金沙矿区上部矿与下部矿完全不同。上部矿床属于沉积-成岩-有机成因。  相似文献   
985.
Abstract: Ore specimens collected by the late Professor Takeo Watanabe from the Hol Kol and the Tul Mi Chung deposits, Suan mining district, Korean peninsula, were examined. In addition, measurements of sulfur isotopic ratio of ores and preliminary fluid inclusion microthermometry were carried out. Ores from the New orebody of the Hol Kol deposit consist mainly of bornite, wittichenite and chalcopyrite presently, which exhibit lamellae intergrowth texture, associated with native bismuth and electrum. Bismuthian bornite solid solu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a principal initial phases, while native bismuth was nucleated as molten bismuth melt initially. The occurrence of cubanite, miharaite, carrollite, siegenite, hessite and geikielite are recognized from the New orebody. Ores from the Eastern orebody of the Hol Kol deposit consist chiefly of chalcopyrite, occasionally associated with trace amounts of pyrrhotite, pyrite, bismuthinite and rare tellurobismuthite, while an ore specimen from the Western orebody consists mainly of sphalerite associated with chalcopyrite, pyrite and galena. Ores from the Tul Mi Chung deposit consist mainly of chalcopyrite and pyrite, occasionally associated with magnetite, sphalerite, galena and rare molybdenite. Some portions of magnetite are revealed to be silician magnetite. Sulfur fugacity is supposed to be below the stability field of bismuthinite in the New orebody. A reducing condition is sugges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geikielite without Fe3+ content. The sulfur and oxygen fugacities for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orebodies of the Hol Kol deposit and for the Tul Mi Chung deposit were higher than the New orebody of the Hol Kol deposi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an granite (porphyritic granodiorite) and the Chil Sing Dai granite (biotite granite porphyry) from the Hol Kol area can be classified as weakly magnetic magnetite‐series. Polyphase fluid inclusions are observed in gangue diopside associated with Cu ore of two specimens. The dissolution temperatures of daughter crystals are 394±26°C and 442±45°C, while the disappearing temperatures of vapor bubble were 475±25°C and > 500°C. Highly saline fluid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mineralization at the Hol Kol deposit. The δ34S values of ore sulfides of the Hol Kol and the Tul Mi Chung deposit range from +11. 5% to +16. 1%, having anomalous lower values mainly from the Tul Mi Chung deposit. Such anomalous lower 634S values can be caused by isotopic fractionation against oxidized sulfur species. The δ34S value of bulk sulfur in the ore solutions responsible for the Hol Kol and the Tul Mi Chung deposit is estimated to be +13.5±2.5‰.  相似文献   
986.
姜谙男  陈勇 《岩土力学》2007,28(4):774-778
露天底境界顶柱优化是露天转井下过渡时期的重要课题,该优化问题包括多个决策变量和多个评价指标,已有方法的优化效果不够理想。针对露天转井下境界顶柱优化特点,将遗传算法与三维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了境界顶柱全局优化的进化数值模拟方法,给出优化的指标和步骤,并将该方法用于大杏山铁矿的露天转井下境界顶柱的优化。工程应用表明所提出的井下境界顶柱优化方法是可行的。获得的最优方案对该矿山露天转井下的采矿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7.
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FLAC-3D软件模拟了在煤层开采过程中采场支承压力的动态变化、依据数值模拟结果,拟合了支承压力集中系数与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关系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得出了工作面推进距离和长度及煤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对支承压力集中系数和支承压力峰值点距工作面距离的影响程度,进而总结出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这些规律可为采场巷道维护、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顶煤可放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8.
林业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海量的林业空间与非空间数据,提取隐含的信息是"数字林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是处理和分析海量空间数据的有力工具,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剖析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与知识,为我林业规划与决策提供服务。本文将空间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集成两者的优势,阐述了可视化技术在空间数据挖掘研究中的意义。并讨论了空间数据可视化表达模式和可视化与空间数据挖掘的整合。针对林业资源数据的特点,提出在可视化表达空间数据的基础上对林业数据的多维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开发了原型系统,初步实现了林业数据可视化挖掘。  相似文献   
989.
张士锋  徐立升 《地理研究》2007,26(5):949-957
本文针对海河南系平原不同时期地下水水位变化引起的能耗增加问题,基于开采井与其影响半径区域内的地下水开采耗能等效的假设,首次推导了浅层地下水耗能计算公式。利用三个不同时期浅层地下水流场的演化特点,结合GIS技术方法,对典型年份 (1964、1984和2001年 )春季农业生产季节地下水开采耗能及其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制了海河南系平原农业春产期浅层地下水耗能空间分布图,分析获得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开采耗能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从海积平原地区到太行山前平原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耗能以及耗能差值都呈递增趋势。研究结果对北方地区水价政策等的制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研究区南水北调后地下水水位回升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0.
考虑堆石体流变效应的高面板坝最优施工程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伟  常晓林  胡颖  闫生存 《岩土力学》2007,28(7):1465-1468
考虑高面板坝堆石体的流变变形效应对堆石体的最优施工碾压进度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堆石体的本身流变变形特性对不同施工碾压进度方案下的面板垫层变形影响较大。堆石坝不同材料分区的特点从客观上决定了高堆石坝必然存在一个较优的施工填筑上升方案。堆石体均匀上升的填筑进度方案的面板垫层法向最大位移较小,且沿面板坡向的分布比较均匀,对面板与垫层间的协调变形有利。从最优填筑方案的角度来看,建议高堆石坝采用均匀上升的碾压施工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