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8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核废料处置概念库近场热-水-应力耦合模型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张玉军 《岩土力学》2007,28(1):17-22
特别考虑了缓冲层中温度梯度水分扩散、水蒸汽扩散对水连续性及能量守恒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所建立的分析饱和-非饱和介质中热-水-应力耦合现象的控制方程,并针对试验资料,使用所开发的有限元程序对一个核废料处置概念库近场的热-水-应力耦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缓冲层及岩体中若干点的温度、饱和度、孔隙水压力及主应力的变化、分布情况,并将部分结果与国外类似软件的计算数据作了对比,结果显示,在定性和定量上二者的规律有某种一致性,从而得出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2.
张玉军 《岩土力学》2007,28(10):2022-2028
考虑了缓冲层中温度梯度水分扩散、水蒸汽扩散对水连续性及能量守恒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饱和-非饱和介质中热-水-应力耦合现象的控制方程。应用缓冲材料的实验资料,对核废料处置概念库开挖及封闭后近场的热-水-应力耦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考察围岩中的位移、塑性区、主应力、孔隙水压力和温度的分布及变化。认为开挖是引起洞室围岩中的变形及应力重新分布的主要原因,但坑道封闭后的热-水-应力耦合过程对变形及应力状态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为了调查内蒙古阿拉善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预选场址中目标花岗岩体的空间展布、内部结构和边界接触关系,应用人工反射地震探测技术,采集数据并进行处理,获得了针对大型高速岩体的近地表速度剖面和地震反射波法成像剖面。针对崎岖地表工区近地表速度建模与层析静校正、强散射干扰波压制等问题,引进基于MSFM射线追踪算法的初至波旅行时层析反演与层析静校正技术、改进的矢量分解压噪方法等,并在常规高分辨反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于高速岩体地震探测的精细数据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74.
张勇  项彦勇 《岩土力学》2013,34(3):685-695
针对高放射性核废物地下处置库近场饱和裂隙岩体环境,提出一种由分布热源、饱和单裂隙和两侧无限大岩石构成的三维水流-传热简化模型,建立了控制微分方程和基于拉氏变换域格林函数的积分方程;采用矩形单元把裂隙面域离散化,利用极坐标下的解析方法计算包含奇点的单元积分,利用数值方法计算分布热源和不包含奇点的单元积分,建立拉氏变换域的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后,利用拉氏数值逆变换,计算任意时刻裂隙水和岩石的温度分布。对两个无内热源、流场确定的计算模型进行了计算,与仅考虑岩石沿裂隙面法向一维热传导的解析解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了分布热源作用下饱和单裂隙岩体的三维水流-传热特征及其对裂隙水流速、岩石热传导系数和热源热流集度的敏感度。计算结果表明:与直接采用高斯数值积分相比,提出的解析法奇异积分精度较高;就裂隙水温度而言,单裂隙岩体三维水流-传热半解析计算方法与解析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但由于半解析计算方法考虑了岩石的三维热传导,使得裂隙水的上游温度较低,而下游温度较高;无分布热源作用时,岩石热传导系数越大,裂隙水温度越低;裂隙水流速越大,裂隙进水温度对裂隙水和岩石温度分布的影响越明显;由于受到裂隙水流动传热的作用,分布热源对裂隙水温度和岩石温度的影响在裂隙水流的下游区域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75.
张玉军  徐刚 《岩土力学》2013,34(Z1):430-436
假定一个核废料地质处置库位于具有一定水头的饱和节理岩体中,开挖完闭施作系统锚杆和喷混凝土支护。对坑道建造和一个50年期的热-水应力(T-H-M)耦合运营过程,使用UDEC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无、有支护时近场围岩中的应力、变形、塑性区、温度、渗流的变化状态,以及不同场(温度、渗流、应力)耦合条件下的锚杆和喷混凝土中的承载情况。结果显示,喷混凝土和系统锚杆支护不仅具有常规的支护功能,并且可阻滞地下水从坑道表面的自由渗出,使得围岩中塑性区减小,裂隙水压力和温度升高;相比于应力单场作用的情况,在热-水-力耦合的条件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下降,支护结构的受力状况变差。  相似文献   
76.
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及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核能在产生电力造福社会的同时 ,也留下了放射性废物。我们有责任对这些废物实施安全和正确的管理。本文阐述了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一般概念及处置库选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同时介绍了国内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77.
总结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在系统组成、经费投入、时间跨度、功能要求、评价目标、作用营力、影响范围、工程数量、工程布局、工程逆转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有别于一般深部岩石地下工程的特点.以美国、瑞典、日本、比利时、法国的处置库概念设计为例,介绍了各国处置库的结构型式,比较了其异同点,并对我国的处置库概念设计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78.
高阳 《国外铀金地质》2011,(1):42-44,62
根据高放废物选址的要求,利用MapGIS对东天山地区不同时代岩体的空间位置、分布形态、出露面积,以及岩体与断裂构造、地震和矿床点等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对海量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可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利用MapGIS分析结果,初步筛选出阿奇山1号岩体、雅满苏北岩体作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的有利岩体。  相似文献   
79.
地质处置库是处理高放废物的有效途径,而预选区内的岩体构造则是影响地质处置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明预选区内花岗岩岩体的断裂构造、空间形态,以甘肃北山新场-向阳山预选区岩体为例,简述了EH4系统的工作原理、野外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处理与解释的全过程.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查明了研究区内断裂的发育情况、岩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岩体中的不良地质体的分布,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地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0.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Latin America: Case Studies. Richard G. Boehm and Sent Visser

Locality and Rurality: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ural Regions. Tony Bradley And Philip Lowe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Manuel Castells

Geopolitics and Conflict in South America. Quarrels among Neighbors. Jack Child

Post-Industrial Americ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David Clark

Coastal Research: UK Perspectives. Malcolm W. Clark

A Rural Policy for the EEC? Hugh Clout

Peasant Agriculture in Assam: A Structural Analysis. M. M. Da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ropical Geomorphology. I. Douglas and T. Spencer

Advances in Abandoned Settlement Analysis: Application to Prehistoric Anthrosols in Colombia, South America. Robert C. Eidt

Measuring Culture. Jonathan L. Gross and Steve Rayner

North America: A Human Geography. Paul Guinness and Michael Bradshaw

A Geographical Bibliography for American Libraries. Chauncy D. Harris et al.

Geography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Progress 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ol. VI. D. T. Herbert and R. J. Johnston

Changes in Global Climate: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Radiation and Other Factors During the Present Century. K. Ya. Kondrat'ev.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avid A. M. Lea and D. P. Chaudhri

The Martial Metropolis: U.S. Cities in War and Peace. Roger W. Lotchin

The Climate of the Earth. Paul E. Lydolph.

Weather and Climate. Paul E. Lydolph.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Doreen Massey.

Panorama of the Soviet Union. N. Mikhailov.

Soviet Armenia. K. S. Demirchian.

USSR: Geography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K. Spidchenko.

Planung und Verwirklichung der Wiener Ringstrassenzone (Planning and Materialization of the Ringstrasse-Zone of Vienna). Kurt Mollik, Hermann Reining, Rudolf Wurzer.

The American West Transformed: The Impac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Gerald D. Nash.

An Overview of the Survey of Income and Program Participation. Dawn Nelson, David McMillen, and Daniel Kasprzyk.

Phenomenology, Science and Geography: Spatialit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John Pickles.

Bi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in the Tropics. Ghillean T. Prance

Die Wanderviehwirtschaft im gebirgigen Westen der U.S.A. und ihre Auswirkungen im Naturraum. Gisbert Rinsched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Consider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World-Wide Weather. K. Takahashi

Coastal Geomorphology in Australia. B. G. Thom

Settlement System in Rural India: A Case Study of the Lower Ganga-Yamuna Doab. Ram Chandra Tiwari.

Computer Programming for Geographers. David J. Unwin and John A. Dawson.

Late Quaternary Environments of the Soviet Union. A. A. Velichko, ed. H. E. Wright, Jr. and C. W. Barnosky

Ethics in Planning. Martin Wac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