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170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72.
摘要: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调蓄能力,实验研究表明,在汇水坑渗、井灌和引水渠渗条件下,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调蓄功能不仅与地表积水深度、入渗时间有关,而且还与汇水总量的多少有关。单位时间渗漏量的大小与地表蓄水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地表蓄水深度愈大,单位时间渗漏量愈大;累计渗漏量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渗漏速率随着累计渗漏量的增加而减小。采用井灌方式进行地下调蓄的关键,是选择具有强渗透性的层位。  相似文献   
73.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rtisanal fishing gear on coral reef ecosystems were studied in the multi-gear fishery of southern Kenya to evaluate which types of gear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coral reef biodiversity. The gear types studied were large and small traps, gill nets, beach seines, hand lines and spear guns. Levels of coral damage, proportion of juvenile fish and discards, size and maturity stage at first capture were quantified and compared amongst the gear typ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shers using beach seines, spears and gill nets cause the most direct physical damage to corals. Spear fishers show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contacts to live corals per unit catch followed by fishers using gill nets (12.6 ± 1.8 and 5.9 ± 2.0 coral contacts per kg fish caught per trip respectively). Apart from discarding 6.5% of their daily catch in the sea, as it was too small, beach seine fishers also land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juvenile fish (68.4 ± 15.7%), a proportion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01) than in any other gear. The size and maturity stage at first capture for 150 of 195 species caught by all gear types was well below the lengths at which they mature. For example, 100% of Lethrinus xanthochilus, 99% of Lethrinus nebulosus and 94% of Lethrinus harak caught were juveniles. Across all gear types, 50.1 ± 22.7% of the catch consisted of juvenile fish, indicating serious growth overfishing. Field assessment of levels of coral density showed that fishing grounds where beach seines were still in use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density than where beach seining was not used. This correlation is likely to arise in part because seines cannot be used in the most coral rich areas, and in part because coral loss is a consequence of seine use. On a per gear basis therefore, beach seines had the most impact on coral reef biodiversity.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need to enforce restrictions on destructive gear and mesh sizes.  相似文献   
74.
在分析国内外主要湿地分类系统、总结有关湿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双台河口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利用1988年、2001年和2007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内湿地景观类型的变化特点,以及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7年,研究区内以天然湿地为主,但天然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比重从72.68%降到56.64%;人工湿地面积比重逐渐上升,从2.93%上升到11.86%,增加量为1988年人工湿地面积的3.04倍;非湿地面积的比重从24.38%变化到31.50%。人为因素已成为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5.
《地球生命力报告》应用地球生命力指数、生态足迹和水足迹3个指标描绘了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本文在简要解读1998年至2010年的全部8期报告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衰退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们的生活方式应有所改变。只有认识到保护自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财富和福祉,而不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本身和只有意识到自然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活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时,人类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相似文献   
76.
阐述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积极的保护策略和自然保护新思维。  相似文献   
77.
以5个保护区为例来探究外来入侵植物与环境及人为因子间的关系。利用CCA分析了环境变量与外来入侵植物丰度的关系,采用了多元回归得出了与外来入侵植物最为相关的环境与人为因子。结果显示,从泰山自然保护区到丰林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25种、12种、13种、5种、5种,沿着包括纬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降雨量等环境因子强度的降低而下滑。而同时,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随着人为活动的干扰度增强而增加。从起源上来看,热带成分从31%降至0,而北美起源的植物则逐渐增加。从科的组成上看,五个自然保护区中均有菊科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15%、33%、36%、 40% 和20%,显示了其世界广布的特性,而其他科属入侵植物的分布并不均衡。从生活型上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外来入侵植物的传入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及利用喜好的驱动。  相似文献   
78.
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的实践指南(GPGP)综合了4种检测归因方法,它囊括了目前研究这一因果链采用的不同途径。自199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以来,气候变化的检测与归因从气温升高和其他系统或变量变化趋势的研究开始,经历了从全球、半球、海洋与陆地、七大洲乃至区域尺度的细化进程。人为气候变化的指纹检测与归因方法已普遍用于全球大尺度水文循环要素——纬度带平均降水、强降水、径流、比湿、水汽含量等时空型态变化的研究,个别地也应用到流域尺度,如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天然流量、积雪和最低温度变化的研究。对于以降水为主,且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流域,观测的水文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大多数聚焦于观测的气候要素及非气候变量对其的影响,而不回答变化是自然的还是人为强迫引起的。这种方法要求高质量长系列的观测数据、先进的统计检验技术以及物理基础好的水文模型。对于水文循环要素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流域,若观测数据满足要求,则采用正规的检测与归因方法或最优指纹法识别外强迫及驱动因子的影响研究,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9.
基于对子午链台站地震地磁前兆异常以及地球空间环境变化等研究方向的需求分析,利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结合地震数据专家(DatistEQ)软件,设计子午链台站地磁指数报告自动产出系统。该系统通过低代码、敏捷式开发工作流程,连接不同功能节点,可以实现用户定制化、数据标准化、功能智能化的系统报告产出。通过本地或者云端一键流程化工作,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发送到科研工作者或其他需求者,简化工作流程,优化数据处理,实现高效率产品产出。  相似文献   
80.
利用地震预警系统对中国台湾地区地震进行速报,与传统地震告警软件对比后发现,预警系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出地震三要素并告警,可为地震速报人员争取较长速报用时。总结了地震速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