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15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CT,14例MRI。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发现痛风结节,CT显示45个,MRI显示48个,痛风结节位于肌腱和韧带共58个,滑膜或关节腔内15个,骨内11个,其他软组织9个。形态呈条块状31个,结节状31个,线状4个,不规则形27个。骨质破坏CT共发现21处,MRI发现24处,位于骨边缘共30处;MRI显示5处骨质破坏周围骨髓水肿。痛风结节在T1WI均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上39个呈混杂信号,6个呈高信号,3个呈低信号。在5例均行CT及MRI检查膝关节比较中:CT显示痛风结节21个,MRI显示痛风结节18个;CT和MRI在显示骨质破坏的部位均为12处,MRI显示骨髓水肿4处;MRI显示软骨异常共5处。结论: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在影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CT更容易发现痛风结节,而MRI更合适于评估软组织情况及炎性改变,综合分析两种影像资料有助于准确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的MRTIWI定量灌注参数伪彩图对导管源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女性手术前行双侧乳腺动态高分辨对比增强MR成像(DCE~MRI),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基于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的数据资料,通过灌注软件获得五种灌注伪彩图,分别为Wash—in、Wash—out、TTP、MIPt及PEI。选取病变的中央(1个)边缘(2个)及对侧相应部位正常乳腺组织(1个)为感兴趣区域,测得其各种灌注参数值,并研究探讨导管源性乳腺癌的灌注特点。结果:16例女性患者经病理学证实为13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导管内癌。16个病灶中13例呈非肿块样强化,其中线状/导管样强化7例,斑片样强化5例,斑点状强化1例,另有3例为肿块样强化。16例患者TIC曲线均显示为II型。Wash—in、Wash—out、TTP、MIPt及PEI五种灌注参数图的阳性发现分别为13个、10个、9个、15个、16个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1.25%、62.50%、56.25%、93.75%、100%。对各组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导管源性乳腺癌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乳腺组织之间各参数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除TTP图参数外,病灶周边及病变中心各组参数值对比在统计学上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13例浸润性导管癌及3例导管内癌两种疾病的各种灌注参数值对比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乳腺动态高分辨对比增强的TIWI定量灌注参数图对导管源性乳腺癌的检出率高,可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93.
均匀介质中MRS方法三维模型的核磁共振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S方法三维含水体的核磁共振正演计算涉及两个难点:①激发场表达式的快速计算,该表达式为包含双重Bessel函数乘积的积分式,将该表达式分为两个积分区间,第一积分区间应用贝塞尔函数的汉克尔函数表述式及其大宗量渐近特性,将其转化为Fourier正(余)弦变换,采用快速计算方法实现数值计算;另一积分区间的计算直接应用一般的数值积分算法即能获得较高的计算精度。②三维含水体的空间离散化,提供柱坐标和直角坐标中的两种离散方法,可对任意形状的三维含水体进行构建。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正演程序,并进行几种常见的三维含水体的MRS正演,对其初始振幅曲线进行规律总结。结果表明,三维含水体的MRS振幅响应与层状含水层振幅响应类似,使用收发共圈的工作模式将难以辨别地下含水体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具有不同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的两种压实黏质砂土的脱湿曲线进行测试、分析和对比,并结合核磁共振技术,探讨了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和土样组分对压实黏质砂土脱湿过程的影响规律。利用核磁共振测得了试样在各级吸力下的T2时间(横向弛豫时间)分布曲线,定性地探讨了不同吸力下试样中的水分分布特征,揭示了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和土样组分对试样脱湿过程的微观机制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干密度仅在低基质吸力条件下对试样脱湿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而在高吸力条件下初始含水率和试样组分起主导作用;核磁共振结果证实在压实黏质砂土中,小孔隙结构主要由初始含水率和试样组分控制,而大孔隙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干密度;试样组分对压实土的内部结构和孔隙大小分布的影响比初始含水率大。  相似文献   
95.
为提高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划分含水层的准确性,提出将音频大地电磁法与核磁共振法结合运用的综合方法。运用该方法在内蒙古巴彦宝力格盆地某区开展野外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该区域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中的水文地质剖面图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①试验区100 m深度范围内,该方法所揭示的含水层深度、厚度分布与水文地质剖面图基本一致;②据该方法,介质岩性为泥岩、粉质黏土、粉土、气孔状玄武岩和砂砾时,其衰减时间分别为≤30、30~60、60~120、120~260和260~600 ms,据此得到的介质岩性分布与水文地质剖面图高度吻合;③该方法得到的含水层含水量变化与水文地质剖面图的涌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因此,运用该方法划分含水层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6.
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信号的弛豫时间T2和振幅与地下岩石孔隙大小和地下水的含水量直接相关。目前,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方法中,信号的衰减特性由平均弛豫时间T*2来描述。然而,对于复杂的多孔介质组成的岩石结构,仅由T*2无法准确描述地下孔隙情况。详细研究了基于不等式约束的多指数分解法,进行了信号T2谱的提取,并重新计算多指数形式下的信号初始振幅。结果表明:对比信号在不同采集时间下的T2谱提取结果,延长信号的采集时间有助于T2谱的准确提取;通过磁共振仿真信号计算并分析不同信噪比下的T2谱提取结果,信噪比大于30 dB时相对误差平均值小于5%;进行算法改进,得到信噪比大于10 dB时相对误差平均值小于5%的结果,且幅值和T2的相对误差平均值降低了约1/3。由此可知:采用多指数分解法能够获得磁共振信号的T2谱,正则化技术和加权修正能够提高T2谱的准确度和抗干扰能力;与单指数方式相比,采用多指数拟合能够更准确地恢复信号初始振幅。  相似文献   
97.
对弥散磁共振成像的核心内容——使用不同强度和方向的弥散信息对完整弥散过程进行三维建模进行介绍.首先根据模型可描述纤维数量将其分为低角度分辨率和高角度分辨率弥散磁共振成像2类,然后根据建模所用弥散采样选择方式将高角度分辨率弥散磁共振成像分为多弥散角度方向模型、多弥散强度模型和综合弥散角度方向和强度模型3类并进行介绍,并对每个具体模型分别从模型设计、模型计算和模型优缺点3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8.
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仪的灵敏度高,接收到的纳伏级磁共振探测信号极易受到强工频谐波噪声的干扰,导致信号特征参数提取的准确度降低,影响反演解释的水文地质参数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基于相关抵消的原理,针对全波磁共振信号,设计带有参考线圈的90°移相自适应噪声抵消系统,理论计算了参考线圈相对于探测线圈的距离,提出变步长LMS算法进行噪声压制.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信号强度及不同的信噪比下,当信号与工频谐波干扰频谱不重合时,采用设计的自适应噪声抵消系统和变步长算法,信噪比可以提高到5.94 dB以上,初始振幅、弛豫时间特征参数的拟合误差在2.8%以内;当信号与工频谐波干扰频谱重合时,采用双向自适应滤波算法,信噪比可以达到5dB以上,初始振幅、弛豫时间特征参数的拟合误差在10%以内,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实测数据处理进一步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51例经外科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头颈部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资料,评价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51例全部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其中来源于B细胞32例(62.75%),T细胞19例(37.25%)。原发部位最常见于鼻腔及咽环,其中鼻腔23例(45.10%),咽环(Waldeyer环)20例(39.22%),其余部位共8例(15.69%),包括眼眶3例,喉部、甲状腺各2例,腮腺1例。18例(35.29%)伴淋巴结转移。根据肿瘤形态分为3型,其中单发肿块型31例(60.78%),弥漫肿胀型17例(33.33%),溃疡坏死型3例(5.89%)。结论: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可以显示病变形态、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结合临床特点对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急性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都为男性)急性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例右侧,4例左侧。除1例为跌倒致伤外,其余5例为运动损伤。X线平片检查6例,CT平扫2例,MRI平扫3例。结果:X线平片表现,根据Ogden’s分型,1例ⅠB型,1例ⅡA型、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