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0篇
  免费   846篇
  国内免费   1562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2283篇
地球物理   426篇
地质学   910篇
海洋学   689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25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6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use of membranes is a widely employed, versatile, and effective separation process. One of the limiting aspects in applying microfiltration (MF)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s that of problems with membrane fouling and consequent flux reduction. Membrane fouling occurs by the irreversible deposition of retained particles, colloids, macromolecules, salts, etc. at the membrane surface and/or inside the membrane. The predominant fouling mechanisms observed with MF membranes are classified as three categories: the build-up of a cake layer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blocking of membrane pores, and adsorption of fouling material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or in the pore walls. Although many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overcome fouling, studies on membrane cleaning still seem to be insufficient for practical membrane filtration systems. Current membrane cleaning technologies include hydraulic,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methods. Ultrasound (US)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method of cleaning materials because of the cavitation phenomenon. In this study, US cleaning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removing the fouling of polyvinglidenefluoride (PVDF) MF membrane, which was used to treat yeast cell and isolated soybean protein (ISP) solution, respectively. The US employed 40 kHz frequency and the output power of 1.43-2.85 W/cm^2. The evolution of the cleaning effect is followed by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flux recovery rate (FRstat) and the cleaning time cycl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mbrane property, which was fouled by yeast cell solution, could be recovered by water cleaning with US irradiation. And the cleaning time with the same FRsta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US intensity.  相似文献   
72.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反方向岩浆演化系列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万良 《中国地质》2005,32(4):548-556
相山因是中国最大火山岩型铀矿产地而倍受关注,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从喷发-侵出-侵入,SiO2含量、Rb/Sr、Rb/Ba比值降低,而TFe(Fe2O3+FeO)、CaO、MgO、TiO2、P2O5含量、SI(固结指数)、δEu则呈增高趋势,岩浆演化与正常岩浆房酸度逐渐增高的岩浆分异趋势相反,称反方向岩浆演化系列.不相容元素的比值如Th/U、Rb/Ba、Th/Nb、Th/Ta、La/Nb、Nb/Ta变化幅度较大,与SiO2组分没有明显的正消长或反消长关系,稀土配分曲线也不尽一致,火山喷发相、侵出相和侵入相岩石具有不同的源区性质.  相似文献   
73.
介绍了使用泥浆护壁气举反循环回转钻进工艺进行襄樊汉江四桥大口径嵌岩桩的施工实践。施工中采用下置双护简隔离卵石层,合理选用钻头类型(卵砾石层采用五翼合金刮刀钻头,基岩采用球齿滚刀钻头)和钻进参数(混合器沉没深度,尾管长度,孔内空气流量与压力),摸索与总结出一套复杂地层成孔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74.
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风、压场资料得到1958—1997年5—10月月际场的局地型相似系数(LPAC)。多年平均LPAC表明了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印度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北进和南亚高压上高原的过程,这些区域LPAC值较同纬度非季风区明显偏低。在平流层中层,夏季型环流表现出纬向对称性和由高纬向低纬的传播特征。对东亚LPAC气候变率时空剖面及3个涝年LPAC异常的分析反映出环流型季节转变异常及其与东亚月降水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75.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北半球环流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刘新  李伟平  吴国雄 《气象学报》2002,60(3):266-277
利用 195 8~ 1997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加热率和环流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诊断和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的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 (弱 )的年份 ,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及上层辐散均增强 (减弱 ) ,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 (减弱 )。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流以及亚洲季风区大尺度环流系统。而且高原的加热强迫能够激发产生一支沿亚欧大陆东部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 ,其频散效应可影响到更远的东太平洋以至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76.
冷暖事件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韬  吴国雄  郭裕福 《气象学报》2002,60(5):513-52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GOALS 5全球海 陆 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暖事件 (ElNi no)和冷事件 (LaNina)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的影响 ,并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纬向平均资料来说 ,冷、暖事件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相关量的反相变化特征非常清晰 ,中高纬度地区并不明显。此外 ,还发现 ,暖事件时定常涡动的经向热通量的变化是北半球对流层热带外地区温度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瞬变波的影响则起抵消作用。冷事件时定常波和瞬变波相互抵消的局地特征也依然存在 ,但瞬变波的影响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7.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冬、春季雪灾是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和国家气象中心T106L19全球模式的分析值格点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近20年来冬,冬季降雨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场。结果表明,北脊南槽型、乌山脊型、阶梯槽型和国境槽型是造成高原东部牧区降雪的四类主要环流型;在高原东部牧区强降雪天气过程时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记要降雪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吻合,主要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地区。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2001年9月22-23日南疆西北部山区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分析,揭示了这场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和各要素场特征。  相似文献   
79.
孙力  安刚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650-661
利用1951~2000年共50年的北半球500 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资料和奇异值分解技术(SVD),重点对东亚地区季节间大气环流异常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季节间大气环流异常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并且这种明显的非同步联系具有时空相关显著的特点,尤其是夏季大气环流异常与其前冬和前春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更为密切。当前冬和前春北半球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及蒙古高压偏强(或偏弱),极涡偏弱(或偏强),中高纬度盛行经向环流(或纬向环流),以及低纬和热带地区高度正距平(或负距平)明显时,则对应于夏季东亚地区西太平洋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强度偏强(或偏弱),位置偏南(或偏北),贝加尔湖阻高强度也偏强(或偏弱),但位置偏西(或偏东)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出现。当春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上述特点以及夏季鄂霍次克海阻高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或偏弱),位置偏南(或偏北),且极涡较弱(较强)时,则东亚地区秋季大气环流对应于蒙古高压加强(或较弱),西太平洋副高减弱(或加强),并向南和向东移动(或移动较慢),极涡向南扩散(或扩散减弱),大气环流向冬季过渡加快(或减慢)。另外,大气环流异常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特征。  相似文献   
80.
成都外环路高速公路东半环超过有20km的路段处在成都粘土分布区,针对成都粘土的易滑性,本文提出了全封闭的浆砌片石护坡,土钉墙,非全封闭的锚杆框架护坡,钢纤维混凝土喷锚全封闭护坡,重力式挡土墙等五种方法处理成都粘土路堑边坡工程,施工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在该类土的边坡防护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