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687篇
海洋学   232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随着国家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如何加强黄河入海流路管理及其范围内土地开发,既要符合国家对河口治理的综合规划和土地规划,又能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突出问题。文章对黄河入海河口基本情况及如何管理和对其范围内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开发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等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高邮凹陷深凹带东部古近系戴南组二段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戴二段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湖泊三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分布在南部陡坡区,三角洲分布在北部缓坡区,湖泊分布在扇三角洲、三角洲侧翼及深凹带中央地带,这种沉积格局受凹陷周边断层和古地形控制。平面上从凹陷边缘至中心,沉积相由扇三角洲相或三角洲相渐变为滨浅湖相;垂向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呈现粗-细-粗的变化规律。戴二段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初、早、中、晚和末期五个阶段。各时期的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表现各异,总体表现出水体由浅变深,再次变浅,扇三角洲和三角洲先退积后进积的特点。末期湖盆整体抬升,戴二段地层顶部遭受剥蚀,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03.
通过研究峰峰煤田山西组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将山西组划分为四个沉积旋回,根据沉积环境的演化,分析了其对成煤作用的影响,认为区内山西组为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该沉积体系中的聚煤作用较强,尤其是分流间洼地持续发展的部位形成了较厚煤层,由于分流河道的迁移作用,煤层分叉现象,而且成煤后遭河道冲刷导致变薄或缺失。  相似文献   
104.
依据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部地区上古生界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沉积期的沉积类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相对天然气成藏富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部地区盒8沉积期自北向南依次发育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相,亚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湖和浅湖,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滨湖砂坝、滨湖泥湾和浅湖泥湾;各微相在空间上相互叠置,复合加积;各微相水动力条件的差异造成微相在沉积物成分和组构上各异,导致其成岩作用不同;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处密集形成相互叠置的大面积骨架砂体,构成区内主砂带,成为天然气优质储集层,是有利勘探相带;沉积相明显控制优质储集层的分布,进而影响着天然气的富集成藏。总之,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微相是砂岩优质储集层分布和发育的最有利相带,也是今后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5.
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泛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从经济、社会、生态3维度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测度1995-2013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值;并通过ESDA分析技术、耦合度及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995-2013年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上呈提升趋势,且效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差异显著;2)相邻城市单元表现出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锡沪和宁杭地区,向皖江、绍甬地区演化,而效益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的耦合度不高,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演化,仅个别城市效益系统耦合较好,呈"点"状形态分布;3)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及土地市场化3个主要驱动力综合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利用8个典型的固定剖面资料,对坡度、水深、沉积物底质、单宽侵蚀量和淤积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改道后,CS5—CS8剖面的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的侵蚀较为剧烈,各剖面三角洲前缘侵蚀较为强烈;蚀淤泥沙在纵向上由三角洲前缘向前三角洲搬运,在横向上沿近岸向西北方向运移;近岸颗粒粗化较为显著,尤其是在废弃的流路入海口处。  相似文献   
107.
根据历史资料、数据和相关研究,结合研究区域背景,分析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结果显示,岸线演变在发育阶段和侵蚀阶段分别为向海延伸约90 km和侵蚀后退约22 km,面积相差约800 km2,三角洲地貌演变表现为岸线平直-曲折-平滑-平直的过程。在废三角洲陆海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演化模式分析三角洲的演变过程。该三角洲演变可以分为7个演变阶段,发育期在径流和潮流作用下以沙洲并陆淤积延伸方式进行,侵蚀期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以沙洲合并侵蚀后退和淤积外长交替侵蚀的方式。泥沙输运、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废三角洲的演变有重要影响,巨量的来沙是三角洲发育的原因,泥沙平衡被打破是侵蚀的主要原因。发育期中,泥沙输运影响淤积速度和位置,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黄河河道迁移、输沙量和产沙量;侵蚀期中,泥沙输运影响侵蚀状态,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岸带冲/淤,气候变化将影响三角洲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08.
利用实地考察、浅钻孔、探槽及卫星影像等方法,对鄱阳湖信江决口三角洲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决口三角洲是洪水冲破信江西岸天然堤流入附近的河漫湖泊形成的,其平面形态为鸟足状,总体延伸方向与主河道近垂直。在横切剖面上整个决口三角洲沉积体呈透镜状覆盖在早期的湿地或河漫湖泊沉积之上。鄱阳湖信江决口三角洲可分为3个亚相:决口三角洲平原、决口三角洲前缘和决口前三角洲。决口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决口河道、决口天然堤、废弃决口河道和湿地,其中决口河道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决口水道、边滩、汊口滩;决口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河口坝、支流间湾。河漫湖泊规模小、深度浅、波浪能量弱,对河口坝和决口河道砂体的改造较弱,不易形成连片分布的席状砂;决口前三角洲不发育。决口三角洲沉积受河流作用和河漫湖泊作用的共同控制,其演化可以划分为主河道天然堤生长阶段、决口初期阶段、进积分汊阶段及分汊—废弃阶段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9.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质的挤入,使祁连地块地壳厚度增加到现今的60~74 km;地壳质量基本平衡表明其下部地壳物质横向迁移较小,即走滑断裂带走的地壳物质较少。依据INDEPTH-V新的宽频地震调查成果,提出祁连地块下岩石圈地幔的复杂结构,南部来的昆仑岩石圈地幔(双层结构)与北部向南俯冲的阿拉善地块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深部相碰撞,而柴达木—祁连岩石圈地幔则被保存在昆仑岩石圈与亚洲岩石圈地幔碰撞带之上,共形成一倒三角汇聚区;在柴北缘与中祁连北缘岩石圈地幔各出现一条北倾和南倾的正转换震相,可能是老俯冲带残存岩片的显示;在祁连地块岩石圈地幔的两端地壳底部还出现有"双"莫霍"现象",地表见有多条榴辉岩带。以上结果构成了高原最具特色的构造区。  相似文献   
110.
正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salt Lake In early sedimentary stages of Shashi formation,because of drought climat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lake,a set of salt strata of hundreds of meters is developed in the t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