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6篇
  免费   1674篇
  国内免费   3449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1123篇
地质学   10179篇
海洋学   513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504篇
自然地理   89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376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359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453篇
  2015年   426篇
  2014年   583篇
  2013年   569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646篇
  2010年   498篇
  2009年   613篇
  2008年   584篇
  2007年   630篇
  2006年   656篇
  2005年   524篇
  2004年   504篇
  2003年   477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374篇
  2000年   352篇
  1999年   358篇
  1998年   339篇
  1997年   281篇
  1996年   274篇
  1995年   212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72.
73.
“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幅度增长,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的深化研究密切关系到天然气储量的增长势头。克拉通盆地下层序古隆起控气理论和上层序非构造圈闭控气机理是克拉通大中型气田富集分布的基本规律,前陆盆地是我国富气盆地类型之一,其冲断带下盘大型造圈闭群、前缘斜坡岩性尖灭区带与浅层次生气藏、前缘隆起上的断块圈闭群等是该类盆地有利的天然气富集区带。依据充分的地质资料,结合我国天然气勘探实际,提  相似文献   
74.
苏北盐城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盐城凹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上、下2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上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K2t(生)-K2t、E1f1(储)一E1f1 E1f2(盖),古生界、中生界浦口组和泰州组为烃源岩层,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为储集层,阜宁组一段顶部至二段暗色泥岩为区域盖层,油气沿深大断裂运移,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早期,有利勘探区在深大断裂附近的中、新生界发育地区;下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生)-Pz、K2p(储)-K2p3 K2p4(盖),油气通过断层或不整合运移,油气大量生成的关键时刻为古近纪早期,该系统中气藏分布在古生界被中生界覆盖地区。  相似文献   
75.
海洋立管复模态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阻尼的影响,研究海洋立管的动力特性。通过分析管内流体及管外海洋环境荷载的共同作用,建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偏微分方程,进而得到立管动力特性方程,用复模态分析法求解动力特性方程得到立管考虑阻尼的自振频率。算例计算表明: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略小于不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立管的自振频率随着内流流速的增加而减小,但内流流速不大时,影响较小;管道长度对立管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6.
在普遍利用海洋观测站标准层的温度、盐度数据估算稳定层化海水浮性频率的传统算法中引入自然三次样条插植方法,不仅可使计算结果的精度得以提高,而且还可方便地对观测深度范围内的任一水层进行插值,从而获得总体曲率最小的温度、盐度和浮性频率随深度的分布。本文以南海(13°30’N,118°30’E;9°30’N,lll°30’E)及北太平洋(40°00’N130°00’W)3个测站为例,说明了在浮性频率的传统算法中引入自然三次样条插值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7.
At present, the barotropic buoyant stability parameter has been derived from a vertical virtual displacement of a water parcel. The barotropic inertial stability parameter in the eccentrically cyclogeostrophic, basic current field was derived in 2003 from a horizontal cross-stream virtual displacement of a parcel. By expressing acceleration of a parcel due to a virtual displacement, which is arbitrarily sloping within a vertical section across the basic current, in terms of natural coordinates, we derived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baroclinic buoyant stability parameter B 2 2,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baroclinic inertial stability parameter I 2 2, the baroclinic joint stability parameter J 2, its buoyant component B 2 and its inertial component I 2. B 2 is far greater than I 2 2, and when neglecting relative vorticity except for vertical shear, a downward convex curve of J 2 plotted against the slope of a virtual displacement follows a trend of B 2 curve. If a parcel displaces along a horizontal surface or an isopycnal surface, however, B 2 vanishes, and J 2 becomes equal to I 2. Actual parcel is apt to displace not only along the bottom slope, but also along the sea surface and an isopycnal interfacial surface, which is approximately equivalent to an isentropic surface, preferred by lateral mixing and exchange of momentum. Such actual displacement makes B 2 vanishing, and grants I 2 an important role. The present analysis of I 2 examining effects due to curvature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hear vorticities are useful in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aroclinic instability in actual oceanic streams.  相似文献   
78.
渤海的平均余环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72个渤海石油平台、站点测流资料,阐明了渤海的平均余环流特征,并用已有的数值计算结果阐明了其形成机制。观测表明在黄河三角洲近海存在一支北-东北向的流动,可抵达秦皇岛附近水域,数值计算表明该支流动主要是潮生的;在辽东湾北部存在一顺时针向的涡旋运动,在冬半年该涡旋是风生的;在渤海湾北部存在潮生的逆时针向的余环流。  相似文献   
79.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形成条件和机理、水合物矿藏的聚集方式。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除了必要的气体和水,还需要一定的温压和地质条件;其形成机理可用高渗漏系统和弱渗漏系统来解释;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中主要以构造聚集和地层聚集的方式存在。综述了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80.
江苏大丰潮滩悬沙级配特征及其动力响应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根据2002和2003年夏季在江苏大丰潮滩的现场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悬沙级配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再悬浮、沉降和流速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悬沙颗粒较细,以粉砂为主,悬沙级配在潮周期内的变化模式有两种类型:一是稳定型,悬沙级配的时空(垂向和平面)变化很小;二是双峰型,悬沙级配的时空变化显著,粗细峰高度不断变化.再悬浮、沉降、涨潮时输入潮滩的悬沙和底质级配是影响悬沙级配的重要因子.再悬浮使粗颗粒悬沙的含量增加,悬沙与底质级配不断接近,沉降对悬沙级配的影响与再悬浮相反.再悬浮发生时悬沙级配对流速有明显响应.在没有再悬浮和沉降影响的情况下,潮滩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悬沙级配趋于稳定和相同,对这种状态下的悬沙级配可称为背景悬沙级配,大丰潮滩背景悬沙级配的平均粒径为7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