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0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520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667篇
海洋学   240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02篇
自然地理   90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汪嘉宁  王凡  张林林 《海洋与湖沼》2017,48(6):1471-1479
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的大洋观测网络。深海数据的连续获取和实时传输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世界海洋大国纷纷致力于其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中科院海洋所经过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3年多来先后组织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3次,成功布放和回收深海潜标73套次,建成了由16套深海潜标组成的我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并实现稳定运行,获取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在2016年航次中,中国科学院又攻克了潜标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的海洋观测难题,实现了深海数据的"现场直播",截至2017年9月,深海数据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260余天。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大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深海观测数据的长时间连续积累和实时化传输,将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能力,加速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步伐,满足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全面推进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深海战略,深海科学观测网建设技术和潜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对我国深海探测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92.
我国南极科考站附近气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听  魏立新  李珵 《海洋学报》2017,39(5):44-60
本文基于欧洲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采用雷丁大学的气旋自动识别与追踪算法,建立了1979-2013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泰山站划定的统计区域内气旋数据集。基于这套数据,分析了3个站区附近气旋的气候特征,包括:气旋数量、空间分布、强度、加深率等,并研究了达到爆发性发展的气旋的时空特征。分析表明,长城站以及中山站气旋数量均有增加趋势,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泰山站气旋数量的减少趋势达到显著性水平。3个站区的气旋统计表明,长城站统计区域内气旋活动最频繁,且爆发性气旋活动相对较多;中山站、长城站气旋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季节变化,气旋数量夏季较其他3个季节偏少、偏弱;泰山站气旋活动最少,并且大部分影响到该站的气旋都处于消亡阶段,气旋的强度较弱,故气旋活动对该站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93.
Competing usage of marine space has prompted several coastal nations to implement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MSP). While progressive governments promote the deploy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RETs) in order to meet renewable energy capacity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s targets, offshore RETs become another player operating within a finite and already stressed marin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pplies the sectoral MSP process employed by Scotland to the Nova Scotia context in order to draft a MSP for the province's tidal energy sector. Applicable legislation is review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with powers to plan for both the marine development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agendas. The scoping process identifies suitable resource areas based on the operational parameters of commercially viable tidal current turbines (TCTs), while the sustainability appraisal identifies areas of cultural, industry,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nstraint and exclusion. Plan option areas emanating from the applied methodology demonstrated a 238.345 km2 (98.1%) increase in suitable TCT deployment area than the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areas identified in Nova Scotia's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Act which did not undertake such a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994.
文章在介绍韩国海洋空间规划的发展沿革和编制流程的基础上,以京畿湾示范工程为例,研究海洋空间规划的编制方法,重点包括建立海洋空间调查和信息体系、开发并应用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方法、设定示范海域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以及促进利害关系人的参与等方面,为完善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布式、异构科学数据的整合集成与"一站式"共享服务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关键和难点。首先,提出"创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联盟,共建、共享"的分散数据资源整合理念和按"总中心-分中心-数据资源点"三个层次的整合架构,然后,在组织模式上保障分布式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即通过"元数据集中管理,数据体分散存储"的策略,从技术上保障分布式数据资源的快速整合。针对地球系统科学不同学科数据资源的特性,设计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核心元数据标准及扩展方案,利用MVC(元数据标准模型-显示视图-操作函数)模式实现多标准地学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自适应显示。最终,研究面向SOA的分布式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一个总中心,认证中心和若干个分中心",形成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分布式服务网络,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数据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996.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梁山县国土资源局从2009年3月开始开展了保增长保红线行动,通过积极主动服务,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严格执法监管,全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了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99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该文结合日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简述了影响规划实施的因素,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98.
地理格网系统借助特定方法将地球表面均匀剖分,形成无缝无叠的多分辨率格网层次结构。它既是一个空间框架,又是地理特征表达的一种模型。本文结合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数据管理与共享的需求,深入分析了“地理格网”国家标准,指出其在多分辨率应用中存在孔径过大且不一致的问题。鉴此,将度与分、分与秒之间的进制在逻辑上由六十扩展为六十四,进而实现严格的四叉树剖分,直至秒级以下更高分辨率格网采用2的负指数幂表示。根据剖分特点,设计了兼容国标的编码扩展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多级格网生成与管理原型系统,通过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数据三维实时浏览实验,验证了格网剖分编码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9.
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是获取反映区域自然基础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科学数据和资料的重要手段。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国情复杂且数据资料积累薄弱,因此,我国重视并长期发展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然而,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开展的综合科学调查,在时空尺度、调查内容、技术规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尽管资料获取越来越多,但仍难以集成利用,缺少对我国总体资源环境的认识。能否以格网化的思路来获取和管理考察资料,能否有适宜于资源环境调查的标准规范,来集成历史资料并指导未来的动态监测,能否建成一个中观尺度的长期资源环境调查系统?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格网化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规范项目的实践,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包括:资源环境调查格网体系、格网的剖分与编码、资源环境调查标准规范、资源环境调查适宜尺度、属性数据格网化、格网化数据获取与管理、资源环境数据共享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人对所处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显著的空间层次特征,可指导出行路径规划过程。常用的层次空间推理的分层路径计算方法,虽顾及了路网的层次性特征,但道路规划等级与人对路网的层次性认知往往并不一致。而道路网络自身的拓扑结构可客观反映道路重要程度,以及出行者对道路的层次性认知经验。本文以拓扑结构指标表达道路的层次性特征,以此规划驾车出行路径,并通过与出租车行驶路径的匹配度及距离最短路径耗时比评价路径规划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路网拓扑层次性表达的规划路径优于距离最短路径、动态时间最短路径、基于道路等级的静态时间最短路径及基于动态中介中心性分层的距离最短路径,与基于出租车经验建模的路径规划结果相当。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不需出租车经验建模所依赖的浮动车系统支持,更利于部署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