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6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184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91.
深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热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建新  李畅  马彦芳 《地质力学学报》2007,13(2):179-191,118
深海底热液活动是现代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展, 亟需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本文对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过程和现状进行了回顾, 重点分析了热液喷溢动力过程的理论研究成果, 从实测事件数据的研究成果中找出了影响热液柱的形态和分布的各种因素, 并对热液烟囱和极端温度微生物等海洋学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 为深海热液活动调查和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2.
我国海洋环境地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海洋地质环境研究始于20世纪50至60年代,80至90年代是我国海洋环境地质学形成和快速发展时期。灾害地质是海洋环境地质研究的先行领域,全球变化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全球变化、区域海洋环境地质调查、滨海城市地质、沿海地下水环境、海洋灾害地质、海底不稳定性、滨海湿地、人类活动对海洋地质环境影响等,都是今后我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方向。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具有构造活动性强、入海泥沙大、多风暴潮、人工环境非常突出等特征。海岸带基本环境问题包括地质资源利用、人为工程环境、流域环境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对海岸带环境影响4个方面。黄河、长江、珠江三大三角洲,除共性问题外,还存在各自独特的环境地质问题。海底不稳定性和灾害地质因素是目前近海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大抵可分为构造、斜坡、底型和结构4种不稳定性。中国近海有六大类约40种灾害地质因素。根据地质环境特征,中国近海可分为17个环境地质区。  相似文献   
93.
以中国大洋第34航次在西南印度洋龙旂与断桥热液区采集的洋底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为洋中脊热液硫化物勘查重砂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工作基础,开展了沉积物自然重砂矿物的相关研究。绘制了研究区重砂矿物分布图,并根据研究区已探明热液矿体(喷口)的位置,对沉积物重分散晕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从研究区沉积物的34种矿物中,筛选出3种沉积物重砂找矿的指示性矿物(重砂总量、黄铜矿、黄铁矿)及5种参考性矿物指标(帘石类矿物、透闪石、磁铁矿、铬铁矿、钛铁矿);运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沉积物中指标矿物含量与矿源距离之间的线性方程,提出了根据测站沉积物中指标矿物含量,初步推算矿源距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agation time and the integral of the sound velocity profile (SVP) with respect to depth (SVP area for short) for positioning seafloor reference points. We prov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agation time and the SVP area and defined it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ST law). We showed in three simulations of possible variations in SVPs (random errors, internal waves,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that this ST law is verified. Using this new law in a simulated experiment, the ranging residuals due to sound velocity change through time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this method, monitoring the SVP while acquiring travel times to a submerged transponder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ositioning errors of the transponder.  相似文献   
95.
为了实现对海洋平台海底地基形位进行高效精细测量,基于多波束测深原理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首套海底地基形位测量仪;文中给出海底地基形位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设计方案和主要关键技术,并在对该设备进行水池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JZ20-2MUQ石油钻井平台海上外场实地测量试验研究,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细致处理获得了平台桩腿受冲刷影响形成的坑形信息;与传统潜水员探摸结果进行比对的结果表明该设备技术先进、测量结果有效可信,可以为海洋平台地基基础测试分析与安全评估提供重要的桩基形位信息。  相似文献   
96.
采用弯曲元剪切波测试方法对在南黄海中部采集到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剪切波速度测试,基于所获得的剪切波速度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剪切波速度特性及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沉积物剪切波速度为12.05~74.55m/s,总体相对较低。浅表层沉积物剪切波速度呈现出分区域分布特征,可分为东北部低速区、西南部高速区、北西-南东向梯度带以及测区东南部的低速背景上的串珠状高速异常区四个区域。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剪切波速度与密度、含水率、孔隙比、孔隙度、液限、塑限、压缩系数、抗剪强度等沉积物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相互关系的经验回归公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沉积物剪切波速度与上述物理力学参数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80。  相似文献   
97.
The biological impact of a treated produced water (PW) was investigated under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in the blue mussel, Mytilus edulis. Mussel health status was assessed using an integrated biomarker approach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ical analysis of both water (with SPMDs), and mussel tissues. Acyl-CoA oxidase activity, neutral lipid accumulation, catalase activity, micronuclei formation, lysosomal membrane stability in digestive cells and haemocytes, cell-type composition in digestive gland epithelium,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digestive gland tissue were measured after 5 week exposure to 0%, 0.01%, 0.1%, 0.5% and 1% PW. The suite of biomarkers employed were sensitive to treated PW exposure with significant sublethal responses found at 0.01-0.5% PW, even though individual chemical compounds of PW were at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s in both water and mussel tissues.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benefits of an integrated biomarker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exposure to complex mixtures at low concentrations. Biomarkers were integrated in the Integrative Biological Response (IBR/n) index.  相似文献   
98.
99.
海相碳酸盐的沉淀方式被认为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即太古宙至古元古代缺氧的铁化海水中碳酸盐沉淀抑制剂Fe2+和Mn2+强力抑制灰泥在水柱中成核,但允许文石直接在海底生长,从而导致大量文石以海底沉淀方式产出,而新元古代适度的氧化海水则有利于灰泥以水柱沉淀方式形成。然而,碳酸盐沉淀方式的长期变化还可能受控于其他因素,其与海水氧化还原条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大量具体实例来验证。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笔者选择碳酸盐沉淀方式尚处于过渡时期的华北中元古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碳酸盐沉淀方式及与之对应的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高于庄组三段(约1.56 Ga)、雾迷山组四段下部(约1.48 Ga)和铁岭组二段(约1.44 Ga)发育大量灰泥水柱沉淀,其Ⅰ/(Ca+Mg)值较高(普遍大于0.5 μmol/mol)、Ce负异常(低至0.8),指示适度氧化的条件;而高于庄组四段下部(约1.55 Ga)和雾迷山组二段中部(约1.50 Ga)则发育大量纤维状文石海底沉淀,其Ⅰ/(Ca+Mg)值约为0,指示次氧化至缺氧的环境。因此,本研究首次用大量实例证实了前寒武纪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对碳酸盐沉淀方式的重要调控作用,并且后者可作为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分析的重要指标,适用于高效开展长序列、多剖面的低氧背景下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的氧化还原条件分析。  相似文献   
100.
世界海底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是潜在的海底金属资源。文章对富钴结壳资源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建库,从全球角度出发,对富钴结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海山、洋脊、海盆和陆坡4种地貌的Co品位分别为0.70%、0.46%、0.50%和0.43%,海山地貌更有利于高Co品位结壳的产出。三大洋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矿点的分布比例占到了已知总数的73.3%,说明太平洋海山区是世界海底富钴结壳资源主要的产出区。根据入库数据的分布特点,在全球划分出10个富钴结壳成矿区,结合结壳的厚度和分布水深,从各成矿区中划分出富集区,并按照2 cm厚度和4 cm厚度的标准分别对富集区的富钴结壳资源量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显示,太平洋富矿区的富钴结壳质量最好,w(Mn)、w(Co)、w(Ni)、w(Cu)平均分别为23.00%、0.66%、0.44%、0.09%,干结壳资源量分别为2426.33 Mt、70.30 Mt、48.75 Mt、10.30 Mt;按4 cm厚度指标,w(Mn)、w(Co)、w(Ni)、w(Cu)平均分别为23.70%、0.58%、0.48%、0.11%,干结壳资源量分别为1184.53 Mt、29.76 Mt、24.53 Mt、5.01 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