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48篇
  免费   5229篇
  国内免费   5501篇
测绘学   751篇
大气科学   2096篇
地球物理   4542篇
地质学   17946篇
海洋学   2019篇
天文学   605篇
综合类   1293篇
自然地理   3726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534篇
  2021年   680篇
  2020年   575篇
  2019年   782篇
  2018年   644篇
  2017年   729篇
  2016年   799篇
  2015年   727篇
  2014年   1035篇
  2013年   1159篇
  2012年   1096篇
  2011年   972篇
  2010年   926篇
  2009年   1089篇
  2008年   1153篇
  2007年   1461篇
  2006年   1451篇
  2005年   1555篇
  2004年   1479篇
  2003年   1206篇
  2002年   1174篇
  2001年   1101篇
  2000年   1047篇
  1999年   1225篇
  1998年   1323篇
  1997年   921篇
  1996年   899篇
  1995年   817篇
  1994年   761篇
  1993年   842篇
  1992年   682篇
  1991年   558篇
  1990年   360篇
  1989年   224篇
  1988年   206篇
  1987年   98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4篇
  187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讨论了概率度量空间中t-模生成的概率意义。对构造t-模提供了具体方法,并以实例介绍了这种构造方法。  相似文献   
72.
辽宁东、西部地质上诸多差异并非是原地升降运动造成的,而是二个异地岩块经郯庐断裂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迁移到一起的结果。辽东半岛原曾与鲁西-徐淮地区处于相同的古纬度。郯庐断裂北延的主干断裂应是抚顺-敦化断裂,它在辽宁境内是地层区划的重要界线。郯庐断裂在太古宙末期即已出现,曾多次变换其平移方向,最近一次大规模左行平移活动的高峰期是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结束于孙家湾组或泉头组堆积之前。  相似文献   
73.
本文主要依据地形图和航空照片解译,并经已有地质、钻孔资料验证及野外实地考察的方法来研究地形面及其变形特征,由此确定渭河盆地活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特征及活动规律,为地震预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4.
根据第四纪地层内孢粉组合和动物群等新资料恢复了我国东部各大区域第四纪各个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其温暖期与干冷期的交替与深海沉积O~(18)温度变化趋势大致对应。庐山三次“冰期冰碛层”内孢粉组合表明均为温暖湿润针阔叶混交林景观,而不是寒冷的冰川环境。  相似文献   
75.
76.
77.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周兵  秦建业 《地球物理学报》1991,34(4):426-441,T001
本文收集了WWSSN台网和我国台网中13个地震台站的长周期地震记录,用140条10-90s瑞利波频散曲线和作者提出的Tarantola-Backus面波频散层析成象方法,作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速度反演,得出该地区岩石层速度结构的三维图象.结果表明,1.在10-110km深度范围内,速度结构出现与大地构造特征相关的分区性,显示出四个构造单元:青藏块体、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塔里木块体和印度块体.2.高原内部,深度为10-70km内速度较低,莫霍界面呈不对称盆形分布,藏北那曲附近地壳厚度超过70km,高原边缘壳厚为45-50km,90-110km为高速异常,表明高原内部存在上地幔盖层.3.高原北部的班公湖断裂和东部的三江断裂系是该区重要的分界线,是岩石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接触部位,可能是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的缝合带.4.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内部速度分布不均匀,地壳厚度由北向南从45km加深到60km;在深度90-110km存在一低速层.5.塔里木地块内速度随深度均匀增加,从地壳到上地幔110km内没有发现低速层.地壳厚度约50km.  相似文献   
78.
论裸眼井中的“共振纵波”和“共振横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文献[1]和[2]指出,充流体裸眼井中存在频率确定、波速恒定、且沿传播方向不衰减的“共振纵波”和“共振横波”。本文的目的在于论证并指出,这两种波是不存在的。 二、论证 设一点源位于z=0的井轴上,则井轴上z处的声波频率响应为  相似文献   
79.
Six anchor stations in the St. Lawrence River from the outflow of Lake Ontario to Quebec City, were occupied for ca. 24 hours in June 1987 during low flow conditions. Samples of water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were separated by continuous-flow centrifugation, and were collected every two hours.During this sampling period, fluxes of dissolved forms of zinc, copper and nickel increased in Lac St. François and downstream relative to the sum of the fluxes for the two upstream stations at the outflow of Lake Ontario. Increases in the flux of dissolved zinc and copper were pronounced below Montreal and above Lac St. Pierre. For particulate forms of metals, all five metal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puts in the section of the St. Lawrence River between Lac St. François and the station just above the entrance to Lac St. Pierre.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cadmium, lead, zinc, copper and nickel ranged from 7–23 ng/l; 9–35 ng/l; 0.434–0.939 g/l; 0.15–0.89 g/l and 0.58–1.12 g/l respectively.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metal concentrations suggest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cadmium, lead, zinc and nickel can be predicted from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particulate metal concentration. This prediction appears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 which varies from ca. 1 to 10 mg/l from the outflow of Lake Ontario to Québec City.  相似文献   
80.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石油地质勘探的最新资料和元-济人工地震地壳测深剖面相应地段重新解释的结果,分析了邢台7.2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发震断裂。研究结果表明,7.2级地震震中位于束鹿断陷盆地南部次凹的东缘,该次凹发育在由新河断裂等4条缓倾铲形正断裂分制围限地台盖层而成的“斛”状构造块体上,块体之下的地壳中存在两条倾向相反的高角度断裂;地震与断陷主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7.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不是单一的缓倾铲形新河断裂或其下方的高角度的F_3断裂和深部的东断裂,而是它们的组合,且高角度断裂是发震断裂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