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6篇
  免费   2172篇
  国内免费   679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7216篇
地质学   2870篇
海洋学   41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10篇
自然地理   90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74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293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452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440篇
  2009年   503篇
  2008年   530篇
  2007年   649篇
  2006年   676篇
  2005年   551篇
  2004年   561篇
  2003年   486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334篇
  1999年   281篇
  1998年   270篇
  1997年   224篇
  1996年   263篇
  1995年   202篇
  1994年   190篇
  1993年   173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7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油浸式高压变压器地震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浸式变压器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复杂结构。本文对油浸式高压变压器建立了较为精确的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各组件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对该设备进行了动力性能和地震响应分析以及易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型高压变压器在地震中的首要破坏模式为瓷套破坏,其地震响应的离散度较高。易损性分析得到设备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可直接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抗震分析。  相似文献   
922.
利用背景噪声进行地震成像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背景地震噪声提取格林函数,即通过一对台站记录的地震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来近似台站间的格林函数,并进一步通过地震成像获取地下结构的认识,成为最近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叙述了其发展背景及过程,然后分别从四个角度,简要介绍了目前对其物理原理的解释.如果该方法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将不再依赖于天然地震以及人工地震,而仅仅利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噪声便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下成像.该方法将会大大促进地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23.
线性粘弹介质中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以往两种粘弹介质中地震波模拟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以模型理论和积分本构方程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模型对地震波场的影响;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对粘弹介质中的地震波进行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便于计算,同时也便于从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更为有效地模拟粘弹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相似文献   
924.
青海玉树单台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玉树单台记录到的2006年7月19日玉树Ms5.4级地震序列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不同频率下该序列尾波Q值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将数字地震资料应用到地震预报工作中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5.
通过对(超)高压输变电系统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地震破坏情况的简要分析,确认了(超)高压输变电系统工程属于"重大建设工程"的范畴,必须开展相应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输变电系统具有远距离,长跨越的特点,其抗震设防标准应分段作评定。  相似文献   
926.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927.
We carry out a sequence of numerical tests to understand conditions under which rapid changes in crustal thickness can be reliably imaged by teleseismic body waves. Using the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over a 2-D grid, we compute synthetic seismograms resulting from a planar P-wavefield incident below the grid. We then image the Moho using a migration scheme based on the Gaussian beam representation of the wavefield. The use of Gaussian beams for the downward propagation of the wavefield is particularly advantageous in certain geologically critical cases such as overthrusting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resulting in the juxtaposition of high-velocity mantle material over crustal rocks. In contrast to ray-based methods, Gaussian beam migration requires no special treatment to handle such heterogeneiti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ith adequate station spacing and signal-to-noise ratios, offsets of the Moho, on the order of 10 km in height, can be reliably imaged beneath thickened crust at depths of about 50 km. Furthermore, even sharp corners and edges are faithfully imaged when precise values of seismic wave speeds are available. Our tes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flexibility in choi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ismic phases is important, because any single phase has trade-offs in issues such as spatial resolution, array aperture, and amplitude of signals.  相似文献   
928.
Recognition of thin interbedded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shallow strata in the Songliao Basin is a great difficulty.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we present a technique for pred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in reservoirs using a broad frequency band and ultra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Based on forward modeling, we recognized that a thin bed seismic refl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changing amplitude with changing frequency (amplitude versus frequency, AVF). We calculate the thickness of thin reservoirs from their AVF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in bed reservoir using broad frequency band and ultra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The 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3D seismic area of Zhaoyua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ngliao Basin. The seismic resolution is increased by two or three times over that of conventional seismic and many thin reservoir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technique has extensive application to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location of exploration wells, the design of wells (especially horizontal wells), choice of production test layers, analyzing reservoir continuity in development wells, and so on.  相似文献   
929.
通过详细的地震剖面解释,结合川西前陆盆地演化史,阐明莲花山地区地下断层及褶皱的几何形态及特征。认为区内部分断层是继承先成断层发育而来,部分断层是喜马拉雅期运动的产物;部分断层存在断层反转现象;控制盆地内沉积的主要因素是几个大断层。  相似文献   
930.
山西某矿位于构造堆积盆地,属黄土匠陵地貌,区内被第四系黄土覆盖,为解决该矿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问题,采用三维地震勘探与瞬变电磁法、直流电测深法相结合的勘探方案。利用三维地震勘探解决目的层赋存形态及其地质构造问题,再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平面控制,以使平面及深度解释误差达到勘探要求;应用直流电测深法及瞬变电磁进行勘探,在正反演解释的基础上对其资料综合分析、对比,并结合三维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的富水及导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