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0篇
  免费   908篇
  国内免费   1763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2050篇
地质学   3124篇
海洋学   70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74篇
自然地理   40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61.
王丽  叶青  周康雅  丁烨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1):143-149,214
江苏南京台北南测道2013—2016年年初出现了与邻近的南京江宁台同步的地电阻率长趋势上升变化,2016年的年中出现了与江宁台和稍远距离的江苏高邮、新沂台同步的趋势下降变化。本文用年变形态、消除年变等数据处理方法并联系该区降雨量分析了南京台等地电阻率长程观测数据,基于视电阻率变化与地下介质内部骨架电阻率ρ°、裂隙水电阻率ρf、裂隙率ν之间的本构关系讨论了地电阻率趋势变化的原因,得到:该台南北向测道地电阻率趋势上升变化起因于台站及周边区域性地下介质的应力调整过程,动力来源可能是本区域地壳局部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762.
陈昊  冀战波  王琼  苏金波 《中国地震》2020,36(3):442-459
本文从库仑破裂应力与动态应力触发原理、观测事实与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等3个方面介绍了动态应力触发的研究进展。其中,在主震对余震活动、强震对后续远场地震活动、不同破裂类型的地震之间及强震对火山(泥火山)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一次大地震中子事件之间的动态应力触发关系以及动态应力触发的时间延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分析认为,动态应力触发理论在解释震后余震分布、远程触发以及对火山触发性喷发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动态应力触发可能会受断层破裂方式和方向的影响;大地震中子事件之间的动态应力触发关系对震源研究有重要意义;动态应力触发现象普遍存在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763.
采用间接边界元法(IBEM)结合"分区契合"技术,研究qP波入射下横观各向同性(TI)场地中衬砌隧道的动力响应问题。方法充分利用半空间和全空间动力格林函数在分别构造含孔半无限空间域和闭合域内散射波场方面的优势,将含有衬砌隧道的层状弹性半空间分解为含孔半无限空间域和一个环形衬砌闭合域来分别进行波场构造,有效地降低了求解时间和存储量。文中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并以均匀TI半空间和基岩上单一TI土层为例,计算分析弹性半空间场地中隧道衬砌内表面动应力放大问题。结果表明qP波入射下,TI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场地中埋置衬砌隧道的动力响应差异显著,TI介质参数的变化导致场地动力特性的改变,进而改变场地与衬砌隧道的动力相互作用机制,显著影响着衬砌内表面动应力的大小及其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64.
计算了2001年1月至2018年9月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区(33°—38°N,103°—109°E)ML≥3.0地震的震源机制,分析了该区域震源机制解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矩张量技术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型和逆冲型为主,其空间分布基本与区域构造动力背景和断裂性质一致,少量不符合区域构造性质的震源机制则反映了局部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区域构造变形主体为NE向压缩,NW向相对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块体对鄂尔多斯块体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765.
许秀丽  李云良  谭志强  张奇 《湖泊科学》2018,30(5):1351-1367
地下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GSPAC)界面水分传输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关键.本文选取鄱阳湖湿地高位滩地的2种典型植被群落: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HYDRUS-1D垂向一维数值模拟,量化了湿地GSPAC系统界面水分通量,阐明了典型丰水年(2012年)和枯水年(2013年)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的蒸腾用水规律和水源组成.结果表明:(1)茵陈蒿和芦苇群落土壤-大气界面的年降水入渗量为1570~1600 mm,主要集中在雨季4-6月,占年总量的60%;植物-大气界面的年蒸腾总量分别为346~470 mm和926~1057 mm,其中7-8月植被生长旺季最大,占年总量的40%~46%;地下水-根区土壤界面的向上补给水量受不同水文年水位变化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年补给量分别为15~513 mm和277~616 mm,主要发生在蒸散发作用强烈和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时段.(2)植被蒸腾用水分为生长初期(4-6月)和生长旺季(7-10月)2个阶段,丰水年植被的整个生长期蒸腾用水充足,枯水年植被生长旺季的蒸腾用水受到严重水分胁迫,实际蒸腾量仅为潜在蒸腾量的一半左右.(3)不同水文年湿地植被生长旺季的水源贡献不同:丰水年茵陈蒿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芦苇群落以湖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枯水年茵陈蒿群落以降水和前期土壤水储量为主,芦苇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湿地植被的水分利用策略,为阐明湖泊水情变化与植被演替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66.
倪红玉  刘泽民  洪德全  赵朋  汪小厉 《地震》2019,39(3):138-148
本文首先通过Snoke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秦岭—大别东段2008年以来83次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然后通过FMSI方法反演得到平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近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和近南北向的水平拉张作用, 与参数统计结果一致; 进而通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分析应力场方向的变化信息。 分析表明震源机制解呈现了由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到变化一致、 趋于平均应力场再到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在显著地震前, 研究区整体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处于持续低值状态; 计算了2008年以来93次ML≥2.5地震的视应力, 拟合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分析扣除震级影响的差视应力随时间变化特征, 近似反映研究区应力大小的变化。 分析表明显著地震前研究区的差视应力值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 在下降过程中发生地震; 最后利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和差视应力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应力状态, 均表明显著地震前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增强。 目前研究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较高、 差视应力较低, 研究区的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67.
武安绪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46-154
强震的发生与地壳中应力增加有关。库仑破裂应力被用于研究由于某次强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发生之后,其破裂区以南地区没有发生M≥6.0地震,而在其以北地区于2015年在智利发生了伊亚佩尔M_W8.3级地震。在这两个地区地震活动性悬殊。本文利用库仑破裂应力研究了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这两个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其破裂区以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正值,有利于断层错动发震,而在其破裂区以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负值,具有抑制断层错动发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8.
2015年1月14日乐山金口河M5.0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川南山区与四川盆地交界一带。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与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方法反演了主震及序列中8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另外,利用Coulomb3计算了主震发生后库仑应力改变量,得到的结果如下: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金口河M5.0地震位于(103.18°E,29.32°N),震源深度16.6km,略深于波形反演结果(12km)。序列分布在NNW向天全-荥经断裂和NE向西河-美姑断裂的交汇部位,余震序列在空间上呈NE向展布。②M5.0主震的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0°/倾角46°/滑动角107°,节面Ⅱ:走向146°/倾角47°/滑动角73°,表现为走向NW(NNW)、中等倾角的逆冲型运动方式。序列中其余8次ML≥2.0余震大多以走向NE的逆冲型地震为主,个别为走滑或正断层类型。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节面方向不一致,主震节面方向与余震长轴方向也不一致。③主震后库仑应力改变量显示,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的区域。综合分析推测,NNW向天全-荥经断裂为本次地震主震的发震构造,倾向NE的机制解节面Ⅰ指出了该断裂的几何产状;M5.0主震发生后,立即触发了其旁侧的NE向西河-美姑断裂,并激发了多次余震。  相似文献   
769.
Many models of incision by bedrock rivers predict water depth and shear stress from discharge; conversely, palaeoflood discharge is sometimes reconstructed from flow depth markers in rock gorges. In both cases, assumptions are made about flow resistance. The depth–discharge relation in a bedrock river must depend on at least two roughness length scales (exposed rock and sediment cover) and possibly a third (sidewalls). A conceptually attractive way to model the depth–discharge relation in such situations is to partition the total shear stress and friction factor, but it is not obvious how to quantify the friction factor for rough walls in a way that can be used in incision process models. We show that a single flow resistance calculation using a spatially averaged roughness length scale closely approximates the partitioning of stress between sediment and rock, and between bed and walls, in idealized scenarios. Both approaches give closer fits to the measured depth–discharge relations in two small bedrock reaches than can be achieved using a fixed value of Manning's n or the Chézy friction factor. Sidewalls that are substantially rougher or smoother than the be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artitioning of shear stress between bed and sidewalls.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on how best to estimate roughness length scales from observable or measurable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201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70.
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MS6.0地震,余震发育。本文利用区域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数据基于CAP方法计算了28°~29°N,104°~105°E范围内的14个MS>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全球矩心矩张量目录和部分前人研究结果中该区域的共27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应力场。将研究区域按0.1°×0.1°划分成25个应力网格,最终得到9个网格的应力分布结果,大多数应力场方向稳定,根据主震所在应力网格点得到主震的断层类型为主逆冲型。本文研究成果为四川长宁地区的孕震机理、活动构造以及地震趋势判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