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0篇
  免费   908篇
  国内免费   1763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2050篇
地质学   3124篇
海洋学   70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74篇
自然地理   40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徐家围子断陷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其深层中生代火石岭组为致密火山岩气藏,天然裂缝发育,地应力分布非均质性强。结合诱导裂缝法与井径崩落法进行单井现今地应力方向分析,利用声波测井法计算现今地应力大小的纵向分布。依据火石岭组构造顶底面图、火山岩相组及断层分布特征建立非均质三维地质模型;在动、静态岩石物理参数拟合校正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测试及已有研究成果,确定不同岩相组和断层岩石物理参数,建立三维力学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火石岭组三维数学模型并进行相关运算获得三维现今地应力分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火石岭组地层中,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为东西向,应力值范围在86~110 MPa;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主要为南北向,应力值范围在67~84 MPa。分析模拟结果可知火山岩相、断层和构造起伏三者对火石岭组现今地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其中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主要受断层和近火山口相分布的影响,而水平主应力的大小则是受三者综合作用。在构造低部位,近火山口相组发育处,断层上盘及断层端部皆为主应力的集中区域。依据现今地应力研究成果可为徐家围子断陷下一步开发井网部署、压裂改造方案和水平井的设计以及注水管理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782.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溶洞围岩应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中凹陷任北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基于油田测井资料及岩石力学实验确定了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对目标储层典型的长椭圆形孤立落水溶洞围岩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根据第三强度理论研究了围岩破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溶洞在上覆岩层压力和侧向压力的共同作用下,长椭圆形溶洞围岩的应力集中效应带为9倍的半径范围;(2)长椭圆形溶洞围岩应力以压应力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洞顶和洞底;(3)溶洞填充性对其围岩主应力差及破坏范围影响很大。当填充压力小于0.1 MPa时,溶洞围岩主应力差及破坏区域范围随填充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而当填充压力大于0.1 MPa时,溶洞围岩主应力差及破坏区域范围随填充压力的增大均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83.
周辉  姜玥  卢景景  胡大伟  张传庆  陈珺  李震 《岩土力学》2018,39(5):1917-1922
针对自行研制的岩石空心圆柱扭剪仪可独立控制4个加载参数(轴力、扭力、内围压和外围压)的功能,通过数学和力学分析,系统地整理出几种易于实现且符合实际工程的应力路径及加载方式:在轴力与内围压满足一定关系的前提下,可以获取岩石的抗拉强度,提供一种新型测量岩石抗拉强度的方法;通过控制内外围压及轴力,可以进行常规三轴试验与真三轴试验,克服了现阶段岩石真三轴试验中试验装置复杂、试样加载面摩擦大的缺点;在轴力与内、外围压分别满足一定关系时,可以分别实现平均应力p不变与中主应力系数b不变的应力路径,用于研究应力主轴旋转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上述应力路径的实现对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以及现阶段岩石室内试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4.
程红战  陈健  胡之锋  黄珏皓 《岩土力学》2018,39(8):3047-3054
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对盾构开挖面稳定性的分析多基于土体是均质、各向同性材料的假设,显然与其本身的非均质性相违背。为此,开展了考虑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盾构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在随机场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协方差矩阵分解法建立了描述砂土内摩擦角空间变异性的三维随机场模型,借助于数值分析软件平台研究了内摩擦角的变异系数、自相关距离对开挖面失稳模式、极限支护应力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概率分析法探讨了极限支护应力特征值的选取。结果表明:砂土内摩擦角的空间变异性对开挖面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随内摩擦角的变异系数的增大,极限支护应力的概率分布离散性越大;开挖面失稳模式与自相关距离的大小密切相关,当自相关距离与隧道直径比较接近时,开挖面可能出现局部失稳;提出了开挖面极限支护应力特征值的概念,并结合失稳概率给出了其初步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785.
强风化软硬互层岩质高边坡属岩质边坡特殊情况,其结构面组成及性质复杂,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较高,相互影响较大,顺倾结构面临空等情况下破坏可能性很大。以兰永一级公路某深挖路堑边坡的治理工程为依托,对边坡支护过程中及支护结束后的锚杆应力、锚索内力、坡体位移进行了原位监测,并利用岩土分析软件PLAXIS,采用节理岩模块对该边坡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监测及模拟结果表明:该边坡由节理裂隙与岩层面形成折线形潜在滑面,且具有相同滑动可能性的潜在滑面不止一个;支护结构穿透组成滑面折线的任何折线段部分均对结构面稳定有显著影响,但支护结构穿透泥岩面对结构面的影响较穿透节理裂隙更大;支护锚索预应力变化具有一定规律,预应力变化过程对坡体位移及支护结构内力具有一定影响;坡体的主动变形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较坡体被动变形大,结构面产生滑动趋势对坡面位移影响的敏感程度较支护结构内力影响的敏感程度低。该边坡支护稳定,支护设计合理,可为同类边坡支护设计提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86.
童星  李育超  柯瀚  文一多  潘倩 《岩土力学》2018,39(6):2131-2138
土-膨润土竖向隔离墙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场地治理,其服役性能受应力状态和固结变形影响较大。通过建造两段不同尺寸的土-膨润土隔离墙试验段,并利用土压力盒、孔压计、测斜管等分别对墙体现场应力状态和变形进行了为期15个月的监测,获得了土-膨润土隔离墙固结行为的基本特征。监测结果表明:墙体主固结阶段需要数月;墙体固结变形以侧向变形为主;大部分深度内总应力在前1个月显著减小,并在随后基本保持稳定,有效应力随超孔压消散而不断增加;水平应变与最大水平有效应力均与墙深呈显著正相关;然而在主固结期间,墙体底部总应力和孔压均一直减小直至等于静水压力,有效应力始终很小。根据实测墙体变形及应力分布的特点,指出在相邻土体中可能形成滑动楔形体,对填料产生整体挤压,从而对隔离墙的现场固结行为特征作出了合理解释。最后,针对土-膨润土隔离墙的设计施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87.
王炳龙  梅祯  肖军华 《岩土力学》2018,39(Z1):325-332
土工格室广泛运用于道路或铁路路基的补强和病害整治,针对不同几何尺寸土工格室的整治效果不同,采用焊距为340、400、680 mm和高度为0.10、0.15、0.20 m组合的9种不同规格土工格室进行整治铁路基床下沉病害的现场试验,并与换砂法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不同整治法的轨下动应力衰减规律。结果表明,格室每增高0.01 m,动应力衰减增加约0.6%~1%;焊距每增加100 mm,动应力衰减降低约5%;相比较于换砂法,土工格室法轨下动应力衰减快、分布均,路基强度高,表明换填厚度的大小与整治方法密切相关。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换填厚度设计容许应力法,综合考虑了路基应力水平、格室与砂垫层动应力衰减性能以及路基基床土的容许承载力,为换填厚度设计提供了理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88.
利用应力场预测热液区域——以TAG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TAG区的钻探资料及岩心测试结果,建立了双层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应力软件并结合TAG热液区的地形数据对该区进行应力模拟。结果表明:热液喷口区域与最大水平应力低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仍处于活动状态的TAG丘状体区呈现明显的局部最大水平应力低值;而已经停止活动并且不具有典型喷口地形的MIR丘状体区域则处于最大水平应力的非封闭低值区域。据此,本文在TAG丘状体区域圈定了5个喷口可能区域,钻探结果揭示区内存在较好的矿化和蚀变现象,表明应力场预测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成矿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789.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sedimentary rocks (mainly the Shanxi and Taiyuan formations) in the Linxing region, eastern Ordos Basin, China, host a significant volume of unconventional gas resources (coalbed methane, shale gas and tight sandstone gas). Currently, the in-situ stress state is poorly understood but knowledge of thi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a range of applications, such as ga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fracture stimulation and wellbore stability. The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SHmax),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 (Shmin) and vertical stress (Sv) magnitudes, and the SHmax orientation in the Linxing region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present study,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design. Based on borehole breakouts and drilling-induced tensile fractures interpreted from borehole imaging logs, the SHmax orientation rotates from ∼NEE-SWW-trending in the southern part to ∼ NWW-SEE-trending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Linxing region. Both conventional logs and extended leak-off tests were used for stress magnitude determina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ree types of in-situ stress fields (Sv > SHmax > Shmin, SHmax > Sv > Shmin and SHmax > Sv ≈ Shmin), and a dominant strike-slip stress regime (SHmax > Sv ≥ Shmin) was found for the entire well section in the target Shanxi Formation and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Linxing region. In addition, differential stress in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Linxing reg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wellbore instability might be a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problem when drilling wells that are vertical or ∼ N-S-trending.  相似文献   
7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