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7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309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458篇
地质学   1038篇
海洋学   29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杜常春  周喜锋  焦德智 《探矿工程》2009,36(5):59-62,65
根据基坑的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基坑开挖深度等特点综合考虑,通过方案的对比、论证,采用了“深坑”化两道“浅坑”的设计思路,上坑采用复合土钉支护,下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一道环形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支护。该基坑工程所采用的多种支护技术的优化组合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可为本地区同类超10.0m深基坑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2.
大王北洼陷浅水漫湖砂质滩坝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岩心精细的观察,结合测井、三维地震以及岩石鉴定分析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大王北洼陷沙二段盆地断坳期为浅水漫湖砂质滩坝沉积,可分为:滩、坝主体、坝侧缘、坝间4种沉积微相,其中坝主体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且坝主体砂层最厚,滩、坝侧缘和坝间砂体次之.另外,沙二段时期盆地内河流三角洲不发育,大量坝砂呈条带状沿岸或斜交岸线发育,滩砂呈席状大面积覆盖于盆内与坝砂和其他沉积砂体相连,构成了洼陷"满盆砂"的浅水漫湖沉积的特征.这些砂体规律性地分布于洼陷内,并且与油源邻近(沙三段中部油页岩),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与油气富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3.
滹沱河出山口修建黄壁庄和岗南水库后,滹沱河成为间歇性过水的泄洪通道。在丧失河水对河道两侧地下水补给功能的前提下,距河岸不同距离的浅层地下水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且在间歇性通水时发生不同响应变化。根据多年来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总结出长期人类活动干扰下滹沱河近岸地下水响应河道过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时间上看,不同区位和距河道远近不同的地下水位升降规律各异;从空间上看,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地下水的响应强度和响应速度逐渐减弱;在河道常年有水和间歇性过水不同背景条件下,地下水的年际回升量变化随距河道距离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4.
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是近年来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国内外学者基于地下储层、露头、现代沉积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不同学者往往持不同观点,在缺乏沉积过程与演化特征观察、分析的现状下,很难统一认识。基于此,本文选取鄱阳湖赣江三角洲这一典型的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根据其水动力、水深、沉积物供给等数据,采用基于泥沙水动力学的沉积过程数值模拟软件(Delft3D)再现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生长与演化过程,并与现代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对比验证,建立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在浅水环境下,曲流河三角洲快速向湖生长,三角洲前缘持续向前延伸并快速平原化,具有典型的宽平原-窄前缘的特征。三角洲垂向沉积厚度较小,但底积-前积-顶积三层结构完整。(2)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发育数条同期活跃的高弯度分流河道,在平原近端,分流河道存在频繁的侧向迁移现象,可对先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侵蚀改造,形成串珠状点坝,经长期侧向迁移可形成大规模的长条宽带状分流河道复合体,分流河道对先期沉积体的长期改造使得大部分厚层砂体呈正韵律,导致先期河口坝保存程度较低;在前缘远端,由于堤岸不稳定,分流河道往往存在决口改道现象,废弃的水道缺乏砂质沉积物供给而成为高泥质充填水道,多条废弃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平原远端形成高泥质充填河网系统。(3)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平原分流河道在水体中的短程延伸,水道长约300m,由于水体较浅,河口处水流冲刷能力较强,水携沉积物多在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堆积形成指状坝。由于分流河道建设性极强,水下分流河道往往频繁发生决口或侧向摆动,经多期复合,可形成多分叉复合体指状坝,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在废弃后往往被泥质充填。(4)受三角洲平原远端水道决口改道的控制,前缘多分叉指状复合坝沿岸线迁移,可形成大面积近等厚砂体。  相似文献   
995.
湖北宜昌樟村坪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C同位素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鹏  张保民  陈孝红 《地质通报》2017,36(5):780-791
以宜昌樟村坪地区万家沟和白鹭垭2个陡山沱组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黄陵背斜北缘浅水沉积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C稳定同位素研究。建立了黄陵背斜北缘陡山沱组C稳定同位素曲线,并识别出4次负漂移(ZN1~ZN4),3次正漂移事件(ZP1~ZP3)。其中3次负漂移可以全球对比,1次负漂移(ZN3)在峡东地区可以显著识别。确认了ZN4与DOUNCE事件的对应关系,且该区缺失峡东典型剖面陡山沱组四段。认为ZN1是全球性甲烷渗漏事件的反映;ZN2是区域性海平面下降的反映,与全球WANCE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对应年代值要远比Gaskeris冰期时间早;ZN3应当是区域性洋流上升带来贫13C沉积物引起的;ZN4则可以非常好地用埃迪卡拉纪海洋有机碳库氧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996.
由于勒夫波速度与纵波速度无关,勒夫波多道分析方法具有频散曲线简单、能量清晰、反演过程中未知参数少、对初始模型依赖小、反演结果稳定、分辨率高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浅层SH横波反射地震数据中的勒夫面波信息,反演得到近地表横波速度结构,在浅层地质构造、断层位置、上断点埋深等方面与浅层SH横波反射地震剖面以及地质钻孔数据吻合较好。该方法可为地下构造解释提供更多依据,提高探测成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以东阿岩溶水系统为研究区域,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划模型,对水系统内浅层和岩溶地下水分别进行水资源保护区划,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无自然防护区,均需要人为防护与治理,重点防护区占总区域面积的1/2;岩溶地下水下马头水源地以及其影响区域为重要水源地防护区,一般防护区占总区域面积的60%,重点防护区占23.66%,刁山坡监测点以及其影响区域为浅层和岩溶地下水的修复治理区。  相似文献   
998.
王琦  陈亚楠  杨璐 《江苏地质》2017,41(2):328-335
通过对地质、钻探、岩土体热物性参数测试等资料的研究,结合勘查技术方法和对已有资料的二次开发,基本查明了南通地区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和岩土体的热物理参数变化规律。借助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办公软件Excel,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第四系松散岩土体的热导率变化受岩性及物理性质影响大,与深度关系不大。研究成果可作为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9.
SH波在浅埋多个圆孔处的散射与地震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任意方向入射的平面SH波在浅埋多个圆孔处的散射与地震动问题。利用SH散射的对称性和多极坐标方法构造了问题的位移解。当入射波的波长与圆孔的半径相比较小时,地震动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影响地震动有三个主要参数:(1)SH波的入射角α0;(2)入射波波数η,即圆形孔洞的半径与入射波半波长之比;(3)诸圆孔的埋置情况,诸孔的埋深hi/ai、孔心距Di/ai,即圆形孔洞至表面距离与圆半径之比和圆形孔洞中心的距离与半径之比。当η较大时,地震动幅值变化激烈,位移幅值可出现跳动和放大的现象。当诸圆孔的最小埋深量hi/ai和孔心距Di/ai超过10-12时,位移幅值恢复至半空间单一圆孔散射的情况,表明圆形孔洞的影响可被忽略。  相似文献   
1000.
To elucidate the signature of isostatic and eustatic signals during a deglaciation period in pre‐Pleistocene times is made difficult because very little dating can be done, and also because glacial erosion surfaces, subaerial unconformities and subsequent regressive or transgressive marine ravinement surfaces tend to amalgamate or erode the deglacial deposits. How and in what way can the rebound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This study proposes to examine deglacial deposits from Late‐Ordovician to Silurian outcrops at the Algeria–Libya border, in order to define the glacio–isostatic rebound and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 during a deglaciation period. The studied succession developed at the edge and over a positive palaeo‐relief inherited from a prograding proglacial delta that forms a depocentre of glaciogenic deposits. The success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subzones, which depend on the topography of this depocentre. Six facies associations were determined: restricted marine (Facies Association 1); tidal channels (Facies Association 2); tidal sand dunes (Facies Association 3); foreshore to upper shoreface (Facies Association 4); lower shoreface (Facies Association 5); and offshore shales (Facies Association 6).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over the subzones suppor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positional chronology and associated sea‐level changes. Deepest marine domains record a forced regression of 40 m of sea‐level fall resulting from an uplift caused by a glacio‐isostatic rebound that outpaces the early transgression. The rebound is interpreted to result in a multi‐type surface,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a regressive surface of marine erosion in initially marine domains and as a subaerial unconformity surface in an initially subaerial domain. The transgressive deposits have developed above this surface, during the progressive flooding of the palaeo‐relief. Sedimentology and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llowed the delineation of a deglacial sequence and associated sea‐level changes curve for the studied succession. Estimates suggest a relatively short (<10 kyr) duration for the glacio‐isostatic uplift and a subsequent longer duration transgression (4 to 5 M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