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25篇
  免费   13008篇
  国内免费   21354篇
测绘学   6124篇
大气科学   8047篇
地球物理   12930篇
地质学   52661篇
海洋学   8632篇
天文学   8188篇
综合类   5634篇
自然地理   9771篇
  2024年   307篇
  2023年   879篇
  2022年   2148篇
  2021年   2484篇
  2020年   2680篇
  2019年   3333篇
  2018年   2588篇
  2017年   3019篇
  2016年   3252篇
  2015年   3563篇
  2014年   4474篇
  2013年   4520篇
  2012年   4974篇
  2011年   5217篇
  2010年   4637篇
  2009年   5344篇
  2008年   5308篇
  2007年   5861篇
  2006年   5555篇
  2005年   4932篇
  2004年   4488篇
  2003年   4184篇
  2002年   3694篇
  2001年   3275篇
  2000年   3195篇
  1999年   2956篇
  1998年   2526篇
  1997年   2104篇
  1996年   1923篇
  1995年   1550篇
  1994年   1546篇
  1993年   1302篇
  1992年   1031篇
  1991年   738篇
  1990年   584篇
  1989年   513篇
  1988年   375篇
  1987年   243篇
  1986年   186篇
  1985年   132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40篇
  1977年   31篇
  1975年   5篇
  1954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顶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市政项目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施工技术难度较大,长距离顶管是顶管工程中施工工艺最复杂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长距离顶管中易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措施,指出顶管技术通过与精心细致、信息化施工相结合,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的基础建设中。  相似文献   
992.
在大型压力容器的部件焊接过程中,由于预热、焊接等工艺流程会导致各部件产生变形,从而引起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产生变化。为保证压力容器成品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在制造过程中实施变形监测,依据变形数据适当调整焊接工艺流程,控制变形量。提出采用智能全站仪配以自动变形监测软件对大型压力容器焊接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实时性好,能同时给出位置和姿态变形数据。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通过对泥浆性能的分析,特别是对泥浆流变参数的控制与调节在定向钻进非开挖铺管中的作用及其护壁原理的分析,简要阐述了泥浆性能对定向钻进铺管孔壁稳定性的影响,对非开挖定向钻进铺管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CPⅢ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开发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砟轨道的相关内容,指出CPⅢ测量数据处理是整个建设中的关键,提出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与要求且设计了系统总体结构,详细阐述了系统开发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基本理论,文中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验证系统开发成果。  相似文献   
995.
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基于MAPGIS平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一些具体的数据变更叙述了其更新的方法;在本文最后还提出一些更新数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6.
论述了氢化物形成的普遍性、氢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元素周期系各类元素的氢化物类型。认为一些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在酸性介质中与硼氢化钾(钠)作用及金属锌等强还原剂作用生成氢化物。综述了氢化物的形成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应用:试样分解、分离富集、容量分析、光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  相似文献   
997.
t Gravity anomalies on a2.5 ×2.5 arc-minute grid in a non-tidal system were derived over the South China and Philippine Seas from multi-satellite altimetry data. North and east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were computed from altimeter-derived sea surface heights at crossover locations, and gridded onto a 2.5 × 2.5 arc-minute resolution grid. EGM96-derived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and gravity anomalies gridded into 2.5 × 2.5 arc-minute resolutions were then used as reference global geopotential model quantities in a remove-restore procedure to implement the Inverse Vening Meinesz formula via the 1D-FFT technique to predict the gravity anomalies over the South China and Philippine Seas from the gridded altimeter-derived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altimeter-derived and the shipboard gravity anomalie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root-mean-square agreement of 5.7 mgals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998.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常常有风尘物质的释放和传输,风尘沉积被认为是干旱环境变化良好的地质记录。在亚洲中部和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干旱区被沙漠戈壁覆盖,这些地区是粉尘物质的重要源地,释放的风尘物质影响局地和区域环境,并通过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影响更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因此,亚洲中部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发展趋势一直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关于晚新生代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的驱动机制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控制着亚洲中部的干旱化过程,随着高原的阶段性隆升亚洲干旱气候逐步增强;二是晚新生代全球变冷直接驱动着亚洲变干,全球变冷是主导因素。中国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堆积的黄土-红粘土序列是指示亚洲干旱化过程良好的地质记录,通过对新获得的风尘堆积记录的分析,发现在晚新生代中国风尘堆积的时空演化与全球变冷有较好的对应,全球变冷可以促使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并加强粉尘活动,而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和时间还不清楚,进而认为是全球变冷而不是青藏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内陆的阶段性变干。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以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全球气候的结论可能高估了青藏高原在地球环境演化中的作用,关于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干旱化的结论还需要检验。  相似文献   
999.
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气候演变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地球轨道变化驱动冰期旋回的米兰柯维奇理论。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热带过程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研究进展,暴露了传统的轨道驱动理论存在着对低纬区和碳循环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作用估计不足的严重缺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拟以南海与西太平洋暖池的深海记录为依据,进行全球性对比和跨越地球圈层的探索,通过观测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合、地质记录与现代过程的结合,检验和论证大洋碳储库长周期变化机制的假说,对于不同时间尺度上低纬过程如何通过碳循环在全球气候环境演变中的作用,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同时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目的、科学意义、关键科学问题及预期目标等。  相似文献   
1000.
垣曲盆地最高阶地风尘堆积形成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垣曲盆地原土坪阶地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原土坪剖面地层自下而上由水下河湖相-漫滩相-风尘堆积构成,整个剖面记录了一个水位下降、由水下沉积环境转变为气下环境的连续堆积过程。剖面地层记录的1.84~1.62MaB.P.期间由河湖相沉积环境转变为典型风尘堆积的沉积转型及风尘堆积反映出的1.21MaB.P.前后古气候变化事件是对青藏高原青藏运动C幕和昆黄运动的区域沉积响应。开始于1.62MaB.P.的典型风尘堆积底界年龄代表了该级阶地的形成时代,表明该段黄河至少在此时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