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中国东北三省城市收缩的识别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平军  王柯文 《地理学报》2021,76(6):1366-1379
城市收缩是一个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并具有区域地方特征的世界性经济社会现象,如何构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化”城市收缩研究理论分析框架,为世界城市收缩研究提供中国经验,是新时期中国地理学者、城市规划工作者亟需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本文认为城市收缩本质是城市“发展势能”的相对弱化或绝对退化而引起以人口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要素的再区位和城市功能形态空间重构的响应过程或状态,其是一个综合概念,一个基于人口变化、经济变化、投资消费变化与财政变化等的多维一体过程,据此构建基于“二步诊断法”的城市收缩识别体系及其类型划分标准,同时针对中国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东北三省开展城市收缩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东北三省存在明显的城市收缩现象、且呈现出区域化的发展演化趋势;整体可归纳为资源依赖型收缩城市、“虹吸”型收缩城市、综合型收缩城市及区位制约型收缩城市4种模式,其中资源依赖型收缩城市是主体,占据了整个收缩城市的2/3;② 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重心不断南移相呼应;③ 指标维度收缩整体遵循“投资消费与经济下行→人口收缩→财政收缩”的内在演化逻辑关联;④ 立足于“二步诊断法”的城市收缩识别体系及其类型划分标准反映出当前基于人口变化学的识别标准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人口变化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识别收缩城市,但是对于划分收缩城市类型、揭示收缩城市内在耦合机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⑤ 实证结果表明“二步诊断法”是合理可行的,其可为中国城市收缩的识别、东北振兴政策的制定提供工具支撑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2.
泥沙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王兆印 《地理学报》1998,53(3):245-255
根据国内外近年来泥沙运动研究的动向和资料积累,本文探讨了未来泥沙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新课题,包括河道运动动力学、河床形态与泥沙输移的关系、非恒定流河床冲刷率、湿地泥沙生态学模拟、河口萎缩和海流输沙、全球产沙和泥沙概算、泥沙造陆、河流自净、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黄河人造高含沙水流输沙入海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3.
土壤添加物对土-水曲线和土体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不同添加物(小麦秸秆、麦壳和植物油渣)对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壤收缩特性的影响,定量掺混3种粉末,采用离心机法测定土-水曲线,并对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收缩特征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各处理土-水曲线形态无差异,van Genuchten模型可用于此条件土-水曲线拟合;3种添加物均可提高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率并利于保水,且土壤持水能力表现为油渣 >麦秆 >麦壳 >纯土;随着土壤脱水,土体以轴向收缩为主,三直线模型可用于土壤收缩曲线拟合,土体线缩率与吸力和含水率分别满足对数和Logistic函数关系;土体几何收缩量表现为麦壳 <油渣 <麦秆 <纯土,土壤开裂程度表现为油渣 <麦秆 <麦壳 <纯土。  相似文献   
124.
Spatial metrics to study urban patterns in growing and shrinking citi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article reviews existing literature on spatial metrics, presenting a portfolio of metrics address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growing and shrinking cities and discussing their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A wide and diverse set of spatial metrics was found. While these metrics address most of the identified spatial patterns of urban growth, spatial metrics used in urban shrinkage studies are much scarcer and not nearly sufficient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its spatial pattern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atial metrics or mixed indicators, particularly in shrinkage contexts. The article builds on recent literature focusing on reviewing and developing metrics for particular spatial patterns (notably patterns of urban sprawl), while considering a very broad and multidisciplinary set of metrics. It focuses not only on the outcomes of urban growth but also on those of the increasingly common shrinking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25.
文章通过在某均衡试验场地中的渗透仪上开展土壤水流穿透试验,分析灌溉水对地下水补给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淹灌条件下,粉细砂扰动土中的穿透曲线为典型的单峰对称型,表明粉细砂中的土壤水通过活塞式入渗补给地下水;而亚粘土中的穿透曲线显示多峰、优先穿透、拖尾等现象,表明亚粘土中的土壤水以优势流方式补给地下水。通过对均衡场降水入渗补给的长观资料分析发现: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亚粘土中优势流明显,粉细砂中主要以活塞流为主。  相似文献   
126.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5,7(4):4-9
本文从自然种群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内活体培养两个方面对南极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中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晶椎数目(NOCC)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NOCC=463.62e0.0484BL(r=0.9642,n=273)。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身体出现负生长时,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保持不变,即晶椎数目不受负生长的影响。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的比率可作为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南极磷虾是否存在负生长的一种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7.
湖泊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循环、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环节。为了解我国湖泊分布现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生态地质调查工程”及其所属二级项目“全国地球关键带遥感地质调查”,利用Landsat8 OLI 等卫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解译等技术方法,识别了2018年我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2 780个,总面积78 727.9 km2; 研究统计并分析了我国各省/自治区、五大湖区、主要流域的湖泊数量、面积和分布特征; 针对典型区域的湖泊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湖泊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建议。其中,北方农牧交错带湖泊大量萎缩干涸,主因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地下水超采严重,应着力减少地下水开采; 黄河流域人工湖建设存在无序发展、过度追求景观水面扩张等问题,应遵从水循环与水平衡自然规律,针对全流域水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长江源区湖泊水面整体处于扩张状态,应以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干扰触发为辅,加强冻土变化过程以及主要河流的水生态、水环境监测,综合提高源区整体监测水平。研究成果为后续湖泊生态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8.
The Heihe River Basin is the second largest inland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and it is also a hotspot in arid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es in cold regions. In addition, the Heihe River Basin has complete landscape, moderate watershed size, and typical so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o far, there has been no detailed assessment of glaciers change information of the whole river basin. 1:50,000 topographic map data, Landsat TM/ETM+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rough integrated computer automatic interpretation and visual interpretation methods, the object-oriented image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extract glacier outline information. Glaciers change data were derived from analysis, and the glacier varia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period 1956/1963–2007/ 2011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1) In the period 1956/1963–2007/2011, the Heihe River Basin's glaciers had an evident retreat trend, the total area of glaciers decreased from 361.69 km2 to 231.17 km~2; shrinking at a rate of 36.08%, with average single glacier area decrease 0.14 km~2;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glaciers decreased from 967 to 800.(2) Glaciers in this basi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t elevations of 4300–4400 m, 4400–4500 m and 4500–4600 m;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glaciers distribution and glaciers change.(3) Compared with other western mountain glaciers, glaciers retreat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has a higher rate.(4) Analysis of the six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960 to 2010 suggests that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lso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It is concluded that glacier shrinkag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rising, besides, glacier melting caused by rising temperatures greater than glacier mass supply b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to  相似文献   
129.
水工混凝土在干旱环境下的干缩变形、抗裂性能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较大,本文采用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来模拟高温干旱环境,采用典型工程渡槽和面板混凝土配合比配制试验用混凝土,在不同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进行试验,研究了渡槽混凝土、面板混凝土的干缩、力学强度、抗裂特性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对已建水工建筑物的混凝土在长历时干旱环境下的干缩变形性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0.
段水强 《湖泊科学》2018,30(1):256-265
柴达木盆地众多的湖泊不仅对维持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心盐湖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盆地湖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为科学认识这一问题,选取了1976-2015年6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解译了该区域1 km2以上的湖泊水面,并分析了湖泊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总体上存在扩张(1976-1990年)萎缩(1990-2000年)扩张(2000-2010年)萎缩(2010-2015年)4个阶段的变化过程,2010年湖泊面积最大,2015年湖泊又明显萎缩.就气候水文因素而言,湖泊面积变化主要受山区降水径流的影响.湖面变化与前3 a的降水径流关系最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与上游社会经济耗水、盐湖周边人为阻隔河湖连通、开采卤水、修建人工盐田、排放老卤等人类活动,对盆地中心湖泊的空间格局、面积都产生了显著影响,苦水沟、达布逊湖南部形成了新湖泊,鸦湖、团结湖面积显著扩大,东、西台吉乃尔湖逐渐萎缩、干涸,一里平湖由以前的干盐湖在2010年一跃成为盆地最大的湖泊.针对盐湖大规模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合理开发盐湖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