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6篇
  免费   1400篇
  国内免费   3331篇
测绘学   259篇
大气科学   967篇
地球物理   2468篇
地质学   5796篇
海洋学   848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326篇
自然地理   40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460篇
  2018年   410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444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614篇
  2012年   571篇
  2011年   577篇
  2010年   505篇
  2009年   565篇
  2008年   502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CCSD主孔1113~1600 m花岗质片麻岩单元的变形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2000m岩性剖面揭示了1113~1600m花岗质片麻岩段为地表北苏鲁超高压花岗质变质岩剪切构造叠覆岩片中的石湖镇构造岩片的花岗质片麻岩的下延部分。本单元之上下界线为韧性剪切带,内部发育小型韧性剪切变形,仅局部可见旋转碎斑体系等剪切指向标志,以SE向NW的逆冲剪切指向为主,其次为NW向SE的正滑剪切指向,并主要发育于较软弱夹层内,后者成为苏鲁地区存在伸展型穹隆构造的新证据;在1140~1280m岩性段内发育断续、较弱的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总体向SE倾伏,倾伏角为10~36°;花岗质片麻岩单元内部分石英以多晶石英条带的形式存在,花岗质片麻岩主要矿物长石基本没有动态重结晶现象,仅具较弱的形态拉长特征(X∶Z=2左右),总体面理倾向170°E,倾角平均20°,明显不同于其他岩性单元内的面理产状,可能主要代表折返变形之前的近东西向构造,而其他岩性单元受折返变形影响较大,其面理产状主要代表折返阶段形成的NE-NNE向构造;运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进行石英组构分析并与费氏台测定对比,表明1113~1600m花岗质片麻岩单元经历了中—低温变形,局部残留有高温组构,剪切指向主要为SE向NW的逆冲,其中高温组构与中温组构均显示为SE向NW的逆冲剪切指向,反映折返早期与折返主期岩片的相对剪切方向一  相似文献   
102.
以山东省济宁市太平煤矿为例,采用煤柱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手段,对薄基岩条带开采时所留设煤柱的应力应变状态、煤柱强度结构及煤柱长期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煤柱稳定性及煤柱应力分布与条采尺寸、采出率、覆岩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条带煤柱的稳定性评价,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韧性剪切变形对岩石地球化学行为的制约一直是地质学家们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构成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俯冲碰撞杂岩带与北阿尔金地块边界的巴什考供斜向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为例,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内花岗岩变形前后不同变形强度构造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进行对比,确定等比线斜率,探讨韧性变形对岩石体积和成分变异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糜棱岩化过程中,糜棱岩化花岗岩体积亏损21%,花岗质糜棱岩体积亏损31%。质量平衡计算结果和等比线图表明,韧;陛剪切作用导致SiO2,流失量最大,A12O3、K2O及Ba、Rb、Sr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显示出较强的活动性,MnO、P2O5、Sc位于等比线上或附近,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岩石中活动组分的变异是流体渗滤作用引起的,不活动组分的变异是体.积亏损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4.
郭建新 《地下水》2005,27(5):405-407
利用浸出试验方法,对火电厂粉煤灰进行浸出特性的测定,对其有害特性进行鉴别并分析其浸出规律,从而为地下水受粉煤灰排水影响后的水质预测、堆灰场选址、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盾构法施工的要点是需要在井下布设高精度的控制支导线,当我们根据盾构推进进度对导线接测时,由于观测条件、观测方法、观测仪器基本相同,但观测、的成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我们无法直接判断成果的正确与否,此时,采用测量平差中的统计检验的方法来分析这些观测数据,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6.
用940 nm通道遥感水汽总量的可行性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940 nm水汽弱吸收带和其附近窗区选取若干探测通道, 采取不同通道组合, 模拟计算通道反射率比值, 并建立了该比值与水汽含量之间的统计关系。用探空观测独立样本检验水汽含量模拟计算结果, 相对误差小于6%。  相似文献   
107.
DGSC—203型液动射流冲击器在地热井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新研制的DGSC-203石油钻井液动射液冲击器的性能参数及结构设计上的创新点,测试所获得的排量与压降之间的关系曲线可指导冲击器的使用。生产性试验证明该冲击器工作稳定,可大幅度提高硬地层钻井效率,克服钻柱振动,延长钻柱的使用寿命,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8.
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 (TBM )的施工对地质条件适应性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 ,其中很多认识是来自已发生的各种各样事故和对事故原因的理性认识。本文是在对某隧洞TBM卡机地段的岩性 (包括工程性质 )、构造、地应力及其在TBM施工条件下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层间剪切带的存在及由此而产生的较大变形速率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工程地质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TBM卡机问题的顺利解决和它重新开始快速掘进证明了作者分析和工程处理措施的合理性。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加深TBM施工对复杂地质条件适应性的认识 ,并可望为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9.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high damping elastomeric isolation bearing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mathematically the damping force and restoring force of the rubber material and bearing. Ten parameters to be identified from cyclic loading tests are included in the model.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en parameters in affecting the model is examined. These ten parameters are functions of a number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elastomer such as the rubber compound, Mullins effect, scragging effect, frequency, temperature and axial load. In this study, however, only the Mullins effect, scragging effect, frequency and temperature are investigated. Both material tests and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model.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model is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shear force–displacement hysteresis very accurately for both rubber material and bearing under cyclic loading reversals. The seismic response time histories of the bearing can also be captured, using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model, with a practically acceptable precision.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0.
A pseudodynamic testing procedure has been applied by which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base‐isolated building is obtained by using as specimen the isolators, while the superstructure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procedure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the continuous pseudodynamic testing capabilities of the ELSA laboratory, which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and reduce the strain‐rate effect of the rubber bearings. A simple proportional correction of the measured forces compensates the remaining strain‐rate effect due to the unrealistic speed of the test. The correction factor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a characterizing test on the specific rubber isolators. The developed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base‐isolated four‐storey building submitted to several specified accelerograms. The results for those earthquake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some changes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