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47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对湿润亚热带岩溶土壤系统进行了土壤植被系统CO2 浓度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的CO2 产生等野外观测以及实验室土壤灰岩土柱系统模拟实验。实验表明在土壤地球化学条件的控制下 ,岩溶土壤系统存在着对空气CO2 的显著吸收效应 ,其值可达 2 2~ 130 g/ (m2 ·a) ,并以此为依据估算了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 4× 10 13g/a。因而揭示了岩溶土壤系统可能是十分重要的陆地碳汇 ,在讨论全球碳汇饱和问题中必须重视这一碳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2.
用195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南方春季大尺度大气水汽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中东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地区是中国南方春季水汽汇的两个主要变异中心区。华南中东部春季水汽汇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以年代际方差占优;广西北部-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地区春季水汽汇以年际变化为主。华南中东部以及广西北部-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地区水汽汇的强度异常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异常导致上述地区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辐合的异常密切相关,当中国南方上空有西南(东北)风水汽通量距平,即西南风水汽输送增强(减弱)时,则上述地区上空的水汽汇偏强(偏弱)。  相似文献   
103.
不同植物群落对灰岩试块溶蚀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澳大利亚产的微侵蚀计,对湖南郴州礼家洞3个植物群落土壤和泉水中的灰岩溶蚀速率进行了精确测定。对取得的1 650个数据,用SPSS应用软件进行处理,发现乔木群落泉水和土壤中灰岩的平均溶蚀速率最高,分别为3.17 mm/a和0.63 mm/a。在测定灰岩溶蚀速率的同时,对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土壤中的TOC进行了分析,发现乔木群落样地的泉水有更强的溶蚀力(较低的方解石饱和指数和较高的CO2分压)。乔木群落土壤中的TOC比灌丛、草丛的多。与灌丛、草丛相比,乔木群落对CO2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04.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that are used in hydrological applications must be processed to remove sinks, mainly topographic depressions. Flow enforcement techniques include filling methods, which raise elevations within depressions, breaching, which carves channels through blockages, and hybrid methods. Despite previous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e large impact to DEMs and subsequent analyses of depression filling, it is common practice apply this technique to flow enforcement. This is partly because of the greater efficiency of depression filling tools compared to breaching counterparts, which often limits breaching to applications of small‐ to moderate‐sized DEMs. A new hybrid flow enforcement algorithm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method can be run in complete breaching, selective breaching (either breached or filled), or constrained breaching (partial breaching) modes, allowing for greater flexibility in how practitioners enforce continuous flow paths. Algorithm performance was tested with DEMs of varying topography, spatial extents, and resolution. The sites included three moderate sized DEMs (52 000 000 to 190 000 000 cells) and three massive DEMs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and the Amazon and Nile River basins, the largest containing nearly one billion cells. In complete breaching mode, the new algorithm required 87% of the time needed by a filling method to process the test DEMs, while the selective breaching and constrained breaching modes, operating with maximum breach depth constraints, increased run times by 8% and 27%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new algorithm offers comparable performance to filling and the ability to process massive topographic data sets, while giving practitioners greater flexibility and lowering DEM impact.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5.
砗磲研究现状及在我国南海开展养殖的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美国以及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屿国家集中开展了砗磲增养殖及与之相关的生理、生态和经济学等基础研究。砗磲通过与其共生的虫黄藻获得营养,这一特性使得砗磲生长速度极快。砗磲的单位面积保有量可达400t·hm-2,使得它们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养殖意义。不仅如此,砗磲在其生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珊瑚礁修复价值以及碳汇渔业价值对于海洋开发和保护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南海拥有环境优越的广阔热带海域,可开展砗磲养殖的面积达3000km2以上。结合以上认识,作者认为砗磲养殖具有形成热带海洋贝类养殖重大产业的潜力,可以为我国南海珊瑚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6.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30~60 d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炜  周顺武  智海 《气象》2014,40(5):530-540
根据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低频降水特征,并重点讨论了30~60 d低频降水正、负位相期间相关要素场低频分量的异常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1998年高原东南部降水存在10~20、20~30以及30~60 d周期的低频振荡,其中30~60 d振荡的正(负)位相基本对应着降水的盛(间歇)期。(2)在降水正(负)位相期间,高原南侧存在一个低频气旋(反气旋),而日本海上空维持着一个异常低频反气旋(气旋),受高原南侧低频气旋(反气旋)东北侧的偏南(北)气流以及日本海上空低频反气旋(气旋)西南侧的偏南(北)气流的共同影响,高原东南部为明显的低频水汽辐合(散)区。(3)在低频降水正位相期间,高原地区经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到南海均为低频热源区;负位相,热源、汇低频分量的分布与正位相基本相反。(4)1998年夏季存在从西太平洋经长江中下游西传至高原地区的30~60 d整层积分水汽通量辐合(散)和100 hPa低频辐散(合),且西传至高原东南部时基本与高原东南部30~60 d低频降水的正(负)位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7.
基于2012年7月对东海的调查,剖析了其水体中各形态碳(pCO2、DIC、DOC、POC)的区域分布特征,估算了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FCO2),探讨了影响其交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初步分析了近十几年来该海域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2年7月长江口邻近海域相对南部陆架区具有较低的DIC浓度,而DOC与POC的浓度相对较高。调查区域表层水pCO2变化范围为96.28~577.7μatm(1atm为101 325Pa),平均值为297.6μatm,低值区出现在长江冲淡水区(30°~33°N,123°~125°E),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的南部区域。表层水pCO2主要受控于长江冲淡水的输入和混合(盐度)、台湾暖流以及生物生产等。调查海域2012年7月海-气FCO2平均为(-6.410±7.486)mmol/(m2·d),表现东海在夏季是大气CO2的汇区,区域碳汇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长江冲淡水区(CDW)、黄东海混合水区(YEMW)、陆架咸淡水混合区(SMW)、近岸上升流区(CUW)和台湾暖流区(TWCW),东海夏季每日吸收大气CO2(以C计)约(18.3±19.8)kt。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东海夏季碳汇强度有增强趋势,CDW区的海-气界面CO2通量平均年增速为-0.814mmol/(m2·d),即海水吸收大气二氧化碳每年增加约54.6kt,是夏季东海碳汇增加的最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0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的伏旱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约为60 d;在川渝严重干旱期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经向上由于川渝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广西和海南及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影响,在1...  相似文献   
109.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广西桂江流域水体中碳的来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岩溶区不同类型样品中的有机碳同位素样品前处理的分离提纯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广西桂江流域水体进行了稳定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C3植物对桂江水体可溶性有机碳(DOC)有很大比例的贡献,而水生生物对水体有机碳影响较小.抚河流域比漓江流域有较高的(DOC)含量,可能与非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高有...  相似文献   
110.
北冰洋浮冰站近地层参数的观测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8月20~27日我国第3次北极考察队在85°N附近设立的冰站上进行的湍流通量、辐射观测所获取的相关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对夏季北冰洋浮冰下垫面的近地层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观测期间浮冰区冰雪面的平均感热、潜热和净辐射通量分别是0.2 W/m2,1.2 W/m2和9.9 W/m2,表明下垫面获得的大部分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