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4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梁冰  陈楠  姜利国 《中国岩溶》2011,30(3):359-362
为了更好防治煤矸石山对环境危害,研究了不同温度和CO2分压条件下煤矸石内各矿物的溶解-释放规律。应用美国地质调查所开发的水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对在不同温度和CO2分压条件下煤矸石内各矿物的溶解度进行了水化学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煤矸石内所有矿物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然而随着溶液中CO2分压的不断增大这种趋势逐渐转变为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逐渐减小;煤矸石内所有矿物(石英除外)溶解度随着CO2分压的增大而增大。碳酸盐(方解石)的溶解度随着CO2分压升高呈现非线性迅速增大的趋势,其它盐类的溶解度随着CO2分压的升高增大的速率较为缓慢。在煤矸石山内部,某处煤矸石淋溶液内CO2分压越高,其化学组分浸出量也就越大;在矸石山透气性良好时,温度越高煤矸石化学成分的浸出量越大。   相似文献   
62.
对不同温度(90~200 ℃)和压力(20~120 MPa)条件下的富甲烷天然气在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值进行了实验测定,阐述了甲烷溶解度随温度、压力及矿化度的变化特征。综合前人的实验结果,将天然气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划分为3个阶段: ①缓慢递减阶段(0~80 ℃);②快速递增阶段(>80~150 ℃);③缓慢递增阶段(>150 ℃)。在温压的共同作用下,溶解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也具有不同的阶段变化特征;且当地层水温度、压力足够高时,甲烷的溶解能力趋近于某一极限值。利用甲烷溶解度回归方程有助于对不同地区水溶气析离脱气界限的估算。我国主要存在包括侧向阶段脱气、断裂-底辟脱气、盖层渗滤脱气和构造抬升脱气4种与构造和渗滤作用有关的水溶气析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3.
共存矿物溶解度与硫化物金属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况 《地质学报》1999,73(3):243-249
金属矿床的主要金属矿物以硫化物矿物为主。硫化物与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物)共生时,体系溶液中硫化物的溶解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矿物共存溶解性质的差异导致特别的地球化学行为。本文提出了共存矿物溶解度的概念及其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并以铜陵天马山铜金硫化物矿床为例,分别计算了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砂岩环境)或方解石(碳酸盐岩环境)的共存矿物溶解度。结果表明了成矿流体流经砂岩并溶解砂岩中的原生内铁矿最终流到砂岩  相似文献   
64.
溶剂萃取法制取晶球状硫酸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溶剂萃取法制取晶球状硫酸钾产品的新工艺。从理论上研究了硫酸钾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推动力、析出浓度和溶液的过饱和度。并在年产500吨规模中间试验基础上,研究了盐析和溶剂萃取水形成过饱和状态的机理。  相似文献   
65.
地幔脱气作用和大气圈惰性气体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惰性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是研究地幔脱气作用和地球大气形成与演化的有效工具。根据惰性气体提供的信息,地球大气圈中惰性气体主要由地幔脱气形成。地球有三个截然不同的惰性气体储集库:MORB(洋中脊玄武岩)型地幔(大量脱了气的地幔),Loihi(夏威夷洛尹黑海山)型地幔(少量脱了气的地幔),和大气圈+海洋+大陆地壳。为了探索这三个气体储集库之间的联系,国外学者已建立了三种地幔脱气模式:①整体脱气(BD)模式,②溶解度控制脱气(SCD)模式,和③稳定态脱气(SSD)模式。其中SCD模式能较好地解释各储集库中惰性气体同位素体系特征。SCD模式认为地幔中各种气体的脱出程度和脱出历史不完全相同,主要受气体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所控制,因而认为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体的演化史也不完全相同。从地球形成时算起,大气中惰性气体主要形成和演化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30Xe为(21±7)Ma,36Ar为(56±19)Ma,3He为(310±120)Ma,40Ar为1500Ma,4He为800Ma。  相似文献   
66.
碳酸盐岩可溶性室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不同地区碳酸盐岩可溶性室内试验资料,对试验中的装置、试验时间、溶蚀率表示方法和可溶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结合川西南地区、清江流域岩溶环境效应研究实际,认为室内溶蚀试验研究应用于野外岩溶发育规律分析是一种简单、方便、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7.
成矿金属元素的溶解性分析和测试技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矿过程中金属元素的溶解性是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探索开放、非平衡状态下地质流体中金属元素的溶解性有助于了解矿床成因和成矿机制.成矿体系的温度、压力和成矿流体的盐度、pH值、fH2O、fHCl及络合物配体(F-、Cl-、S2-等)的浓度等均对成矿金属元素的溶解性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成矿体系状态、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成矿金属元素溶解性的研究及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傅里叶红外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在金属元素溶解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认为热液金刚石压腔与拉曼光谱仪联合进行的高温谱学技术可以为实现成矿模拟实验和进行谱学原位测量进而解决成矿流体中金属元素的溶解性问题提供一条新思路,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8.
正1 Introduction Many variable temperature chem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mineral solubility in the natural waters(Na+,K+,Ca2+,Mg2+//Cl-,SO42-–H2O)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below 298.15 K(to near 213.15 K)and(Na+,K+,  相似文献   
69.
Late-stage hydrous fluids, which evolved during the cooling of the Cadillac Mountain granite, Maine, USA, produced narrow veins that transect the pluton. The vein margins contain microstructures transitional between granite and the vein centre. They preserve the vestige shapes of original Na-rich alkali feldspar crystals that have been pseudomorphed by cordierite+quartz+K-rich alkali feldspar. Closer to the centres of the veins, the minerals change from an outer zone with cordierite, hercynitic–galaxite spinel, minor corundum, K-feldspar and plagioclase to an inner zone with remnant cordierite, hercynitic gahnite, strongly zoned almandine–spessartine garnet, chlorite and quartz. Three allochemical reactions are inferred to have occurred with the influx of hydrous fluids during the replacement process. Reaction (1) is Na-rich alkali feldspar+iron ions in solution=Fe-cordierite+quartz+K-feldspar+sodium ions in solution. Reactions (2) and (3) occurred during desilication. Reaction (2) is Fe-cordierite=hercynite+silica in solution, and reaction (3) is Fe-cordierite+water=corundum+iron hydroxide in solution+silicic acid in solution. Two independent techniques, experimental silica-solubility data and spinel–cordierite thermobarometry, constrain the conditions of vein formation to c.   1.0  kbar and both methods indicate that the progressive mineral reactions occurred during cooling of the hydrous fluids from c. 775° to 400–340  °C. This cooling tre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etrographic evidence,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reactions occurred before desilication, during desilication, and then diminished with a final phase of resilication. Although the veins are minor features of the Cadillac Mountain granite, they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conditions that prevailed during cooling of the pluton, and similar features may be important for constraining the cooling history of shallow-level plutonic complexes elsewhere.  相似文献   
70.
运用热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CO2-H2O流体不混溶作用对Au的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挥发分( fCO 2=70.79MPa)、酸性(pH=3.71)、还原性(fO 2=0.50×10-36MPa)、中温(267℃)、具有超压(180MPa)性质的含Au(a∑Au=3.744×10-8mol/L)流体。当超压流体的封闭层——炭质页岩因断裂作用而被破坏时,热液体系的压力发生骤降(28.50~35.30MPa),CO2-H2O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并有大量CO2溢出。CO2的流失可使成矿溶液的CO2逸度和O2逸度降低(fCO 2=0.80MPa、fO 2= 2.512×10-42MPa),酸碱度升高(pH=4.32),同时伴随温度的下降(224℃),成矿热液中Au溶解度的降低(a∑Au=3.790×10-9mol/L),从而快速沉淀下来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