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498篇
海洋学   13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cycle an intriguing feature of the British-Irish Ice Sheet was the North Sea Lobe (NSL); fed from the Firth of Forth and which flowed south and parallel to the English east coast. The controls on the formation and behaviour of the NSL have long been debated, but in the southern North Sea recent work suggests the NSL formed a dynamic, oscillating terrestrial margin operating over a deforming bed. Further north,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f the behaviour of the NSL or under what conditions it operated. This paper analyses new acoustic, sedimentary and geomorphic dat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glacial landsystem imprint and deglacial history of the NSL offshore from NE England. Subglacial tills (AF2/3) form a discontinuous mosaic interspersed with bedrock outcrops across the seafloor, with the partial excavation and advection of subglacial sediment during both advance and retreat producing mega-scale glacial lineations and grounding zone wedges. The resultant ‘mixed-bed’ glacial land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a dynamic switch from a terrestrial piedmont-lobe margin with a net surplus of sediment to a partially erosive, quasi-stable, marine-terminating, ice stream lobe as the NSL withdrew northwards. Glaciomarine sediments (AF4) drape the underlying subglacial mixed-bed imprint and point to a switch to tidewater conditions between 19.9 and 16.5 ka cal BP as the North Sea became inundated. The dominant controls on NSL recession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changing ice flux through the Firth of Forth ice stream onset zone and water depths at the grounding l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xed-bed landsystem being a response to grounding line instability. © 201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32.
四川木里烟依金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国栋 《地质与勘探》2020,56(6):1205-1218
烟依矿区位于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区带甘孜-理塘构造结合带南段,紧邻梭罗沟金矿,在对烟依矿区进行1:10000地质草测,基本查明该矿区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矿区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通过样品Au、Ag、As、Sb、Hg五种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分析,显示Au元素为测区内成矿有利元素。使用数理统计软件对样品5种元素进行降维,划分出Au-As-Sb和Ag-Hg两组元素组合,对组合元素采用衬度累加法进行数据处理,对单元素异常图和组合元素异常图进行套合,并结合地质成矿条件共圈定了4个成矿靶区,通过探槽工程对靶区YY-2和靶区YY-4进行验证,确定了Au1和Au2两条金矿化体,显示了本区金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33.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内金矿床均赋存于沿NE-NNE向断裂带展布的大规模红化蚀变带中;然而对红化蚀变是钾长石化还是赤铁矿-金红石化,及其对金成矿的贡献尚存争议。寺庄超大型金矿床的红化蚀变沿NE-NNE向焦家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裂隙系统发育,占已探明资源储量70%的Ⅲ号矿体群即赋存于红化蚀变带内,是研究红化蚀变与金成矿关系的理想对象。本文以该金矿床红化蚀变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新鲜花岗岩与强、弱红化蚀变岩内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组成,探讨红化蚀变对于金成矿的贡献。矿物学研究表明,弱红化蚀变岩内的蚀变发生在斜长石核部,以钠长石化为主,同时形成绢云母和少量热液钾长石,且赤铁矿在此阶段沉淀;而弱红化蚀变岩进一步水岩反应成为强红化蚀变岩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热液钾长石。质量平衡计算表明,红化蚀变过程中SiO_2、K_2O迁入,而Na_2O、CaO、Al_2O_3、FeO~T、MgO迁出;红化流体由早期富Na向后期富K转变。岩石地球化学与氢氧同位素综合示踪显示,红化流体为高温、高氧逸度、富K的玲珑岩浆期后热液,与胶东金矿床中-低温、还原性、富CO_2成矿流体性质相反,表明红化流体未直接参与成矿过程。综合研究揭示,流体交代斜长石后形成贯通性孔隙提高红化蚀变岩的渗透性;热液钾长石交代斜长石导致岩石体积膨胀而破裂,降低岩石抗压强度;这些为成矿期断裂活动以及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围岩条件,可能是巨量金聚集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34.
陇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油源岩发育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吉利明  吴涛  李林涛 《沉积学报》2006,24(3):426-43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7段分别发现以Aratisporites- Punctatisporites和Asseretospora-Walchi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时代分别为中三叠世晚期与晚三叠世早期。通过现生主要植物类型生态环境分布规律的讨论和孢粉植物群已知亲缘关系类型的地层分布特征研究,推测陇东地区中晚三叠世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孢粉植物群反映的古气候为温带—亚热带暖湿或湿热气候。孢粉植物群特征与孢粉化石分异度曲线都表明,本地区长8—长7段沉积时期为持续温暖潮湿的适宜期, 与湖泊发展的长8期大规模湖进和长7期的最大湖泛相一致。孢粉植物群具有北方植物群的明显特征,由于本地区当时濒临大型湖泊,而且长8—长7段沉积时期正处于湖泊扩张的鼎盛期,因此显示出更为湿润的古环境特征。正因为长期稳定温暖潮湿气候和广大的深水湖泊环境为水生藻类的大规模发育创造了条件,从而为本地区长7期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母质来源。  相似文献   
735.
塔里木盆地热液活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储层影响   总被引:67,自引:6,他引:61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时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与之相关的热液流体沿着断裂、裂缝以及不整合面活动,并与所经碳酸盐岩围岩发生反应,使围岩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蚀改造,主要表现在:1热液溶蚀和热褪色现象显著;2沉淀生成多种热液矿物组合,如萤石-石英组合、闪锌矿-绿泥石-方解石组合,重晶石-石英-黄铁矿-菱铁矿组合等;3热液作用区域碳酸盐岩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Fe、Mn、Si等元素含量的升高,比正常灰岩高出几倍至几十倍。上述特点与岩溶作用和成岩溶蚀作用特征明显不同。对典型钻孔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表明,无论灰岩还是白云岩,在热液作用下都会产生大量的微小溶蚀孔洞,储层物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热液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6.
蛇绿岩岩石组合及洋脊下岩浆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蛇绿岩的岩石组合从下至上分为4个单元,即:变质橄榄岩单元、深成杂岩单元、席状岩墙群杂岩单元和喷出岩单元。各单元的岩石组合是多种多样的:变质橄榄岩单元主要由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岩及斜长二辉橄榄岩组成;深成杂岩单元单元包括辉长岩-镁铁质堆晶岩和超镁铁质堆晶岩,在深成杂岩和席状岩墙群杂岩单元内在复杂的岩浆侵入事件;喷出岩单元不仅仅由玄武岩组成,还包括安山岩、玻安岩、钠长岩以及乐砾岩、凝灰岩等  相似文献   
737.
通过研究鸭绿江河口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区域组合特征,同时以重矿物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河口区底部沉积物的运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重矿物主要分为两种组合,一是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组合,二是由不稳定的矿物普通角闪石、较稳定矿物绿帘石和石榴石以及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钛铁矿和赤褐铁矿)组成,该组合又可分为四个亚组合。不稳定矿物与稳定矿物含量的比值变化、推移质潮周期输运率和净输运方向计算以及断面的粒度分布特征表明,鸭绿江河口10m等深线以北地区的底部沉积物主要向上游地区输运。这一结论与以往分析结果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鸭绿江流域受到了人类活动,尤其受水利工程和人工挖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此外,重矿物分析的初步结果还表明,鸭绿江河口10m等深线以南的沉积物主要向下游输运,而近岸地区的沉积物可能由东西两端向中间输运,但是由于受到研究资料的限制,以上结论还有待于通过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从北黄海东西两个地区的重矿物分布来看,北黄海西部地区的石榴石和电气石等稳定重矿物含量要大于东部地区的,而白云石和云母等不稳定矿物的含量要小于东部的。综合对比北黄海西部与北黄海东部、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来看,前者与后三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沉积物中没有自生黄铁矿。  相似文献   
738.
阴家润 《地质学报》2005,79(5):577-586
基于西藏聂拉木拉弄拉地区的格米格剖面新近逐层采集的菊石及缝合线研究,已识别出晚三叠世瑞替阶Choristoceras marshi组合,过渡带Neophyllites-Choristoceras组合,下赫塘阶Psiloceras calliphyllum组合和中赫塘阶Discamphiceras pleuronotum组合。作为东特提斯唯一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剖面,格米格菊石组合序列提供了特提斯范围内三叠/侏罗系界线菊石组合(或菊石带)以及地层对比的基础:Choristoceras marshi组合可以和欧洲,南美的秘鲁和智利的MARSHI菊石带,北美的内瓦达,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等地CRICKMAYI菊石带比较。Neophyllites-Choristoceras组合可和北美的内瓦达侏罗系底部TILMANNI菊石带Neophyllites和Choristoceras共生动物群比较。Psiloceras calliphyllum组合能够和北阿尔卑斯地区CALLIPHYLLUM菊石带比较, 证明北阿尔卑斯地区三叠系和侏罗系之间存在地层缺失。  相似文献   
73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