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8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72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80篇
地球物理   316篇
地质学   1674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30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天山地震活动区的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壳介质的P波速度分布和导电性为基础,描述了天山地区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特征,地震大都发生在地壳内不同速度块体之间的过渡带附近;沿着天山的南缘和毗邻塔里木盆地的西昆仑、阿尔金等山前地带,壳内高导层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加深并增厚,它们与所在地区震源深度的分相相吻合。这种不稳定的地壳结构有长期受力情况下非常容易发生形变甚至破裂而引发地震。  相似文献   
62.
天山东段尾亚地区白尖山超单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早石炭世白尖山超单元横亘于尾亚站东西两侧,沙泉子断裂以南的狭长地带(研究区长50余千米,宽3~6km)。它是北部觉洛塔格早石炭世火山型被动陆缘与其南(以沙泉子断裂为界)卡瓦布拉克古陆块汇聚事件的产物。这次事件导致沿卡瓦布拉克地块北缘成线状分布的巨大岩基链的形成,即该带事实上成为一个活动陆缘弧──白尖山岩浆弧(白尖山超单元)。根据各岩石单元的接触关系,白尖山超单元由早至晚为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从沙泉子断裂向南,大体上反映出偏基性的石英闪长岩单元偏北侧分布,钾长花岗岩及碱长花岗岩单元偏南分布,表现出当时碰撞带的特性。由于晚石炭世末受到韧性剪切作用,大部分产生塑性变形,成为初糜棱岩—超糜棱岩的花岗质岩石,宏观上似具片麻状构造。无论从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来看,均具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白尖山超单元侵入于含早石炭世动物化石的卡拉火大山组中,被二叠纪尾亚超单元组合(原尾亚岩体)侵入,测定U—Pb同位素年龄为338.4Ma及325.24Ma,从而确定白尖山超单元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63.
王道 《内陆地震》2004,18(1):45-55
重点分析了新疆及边邻地区1980年以来6次7级以上地震前后北天山地下流体动态异常资料,其中3次地震前地下水有短期前兆异常变化,震时同震地震波效应普遍存在,震后异常十分突出且幅度大;以水位为主的水动力学效应反映了大区域应力调整过程具有不可逆特征。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不敏感。讨论了地下水远程效应与井震距离的关系以及阶跃异常的幅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4.
论述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背景、工程规划、工程特征、环境影响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工程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5.
Being a composite collisional orogen between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blocks,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composite combination, prolonged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ir continental dynamics. The main sutur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Qinling, called Shangdan suture zone (SDSZ), had been studied in detail for about twenty years. Recently, another suture zone, called Mianl黣 suture zone (MLSZ),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It is characterized b…  相似文献   
66.
天山山区近40a年降水变化特征与南、北疆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玉江  何清  喻树龙 《气象科学》2004,24(2):220-226
本文分析了天山山区近40 a来年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了比较,所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天山山区在年降水量干湿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2)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北疆为最好,南疆最差,天山山区居中,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以天山山区为最大,北疆最小,南疆居中。(3)天山山区与南疆从60年代到90年代,年降水均表现出了持续的增加的趋势,北疆年降水从60年代到90年代,除70年代外,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67.
李强  张立飞 《岩石学报》2004,20(3):583-594
本文首次报道在新疆西南天山木扎尔特一带发现了二辉石麻粒岩和麻粒岩相变质的堇青石榴矽线石片麻岩。二辉石麻粒岩的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石英。堇青石榴矽线石片麻岩矿物组合为堇青石-矽线石-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表明它们是典型的低压麻粒岩相变质岩石,其变质作用经历了两期演化:a.峰期麻粒岩相变质,T=681~705℃,P=5.4~5.8kbar;b.峰后角闪岩相退变阶段,T:571~637℃.P=4.7~5.3kbar。其变质作用P-T轨迹具有逆时针近等压降温(IBC)的特点,代表该地区可能为塔里木板块向伊犁.中天山板块俯冲过程中,在陆壳一侧所产生的陆源岩浆弧区域,由于受到下部岩浆热源的影响,在拉伸环境下出现低压麻粒岩相变质。通过分析低压麻粒岩相岩石与其南部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年代关系,我们认为该地区的低压麻粒岩相变质岩石可能与其南部的西天山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带组成了双变质带。  相似文献   
68.
西天山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系同位素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西天山艾肯达坂地区较好发育了艾肯达坂纽红色陆相火山岩建造.它不整合在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之上,未经变形和变质,属于陆陆碰撞晚期的橄榄安粗岩系,其年龄确定是厘定从碰撞造山向陆内构造演化的关键。因此,通过16件新获得的钾氩年龄测值,确定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系形成在260Ma~270Ma之间,属早二叠世,而不是过去认为的石炭纪;西天山的陆陆碰撞应在二叠纪末结束,此后进入陆内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69.
根据天山地区(42~44^oN,81~89^oE)1:20万,七探采集的900余个岩石样品的分析结果,基于全样本统计和迭代剔除方法,得到新疆天山地区表壳(出露地壳)的39种元素丰度值;对其中的SiO2、TiO2、Al2O3、TFe2O3、MgO、MnO、CaO、Na2O、K2O、P2O5 10种常量元素,按氧化物之和为100%进行归算。与全球大陆上地壳元素丰度值相比,天山地区表壳元素丰度富集SiO2、MnO和Ag、As、Hj、Sb元素,明显亏损CaO和。Be、Co、Cr、Ni、Mo、Sn,V、W等元素。从元素比值来看,该区表壳的Ba/La、K/La、K/Th、Nb/La、Th/La、Y/La值与全球大陆上地壳相应元素值相当;而K/Na、La/As、La/Sb值明显低于全球大陆上地壳。该区表壳化学成分相当于花岗闪长岩,同时表现出相对富钠和As、Sb元素的特征;这一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内出露的表壳岩石主要是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岛弧造山作用的产物有关,相对富钠的成分特征与岛弧岩浆活动中的Adakite质岩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and carbonates from the Kanggur gold deposit are dominated by aqueous inclusions, with subsidiary CO2-H2O inclusions that have a constant range in CO2 content (10–20 vol %). Microthermometr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otal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have a wide but similar range for both aqueous inclusions (120 to 310C) and CO2-H2O inclusions (140 to 340C). Estimates of fluid salinity for CO2-H2O inclusions are quite restricted (5.9∼10.3 equiv. wt% NaCl), whereas aqueous inclusions show much wider salinity ranging from 2.2 to 15.6 equivalent wt %NaCl.
The 6D value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carbonates vary from -45 to -61 %, in well accord with the published δD value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46 to -66 %). Most of the δ18O and δD valu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can be achieved by exchanged meteoric water after isotopic equilibration with wall rock by fluid/rock interaction at a low water/rock ratio. However, the exchanged meteoric water alone cannot explain the full range of δ18O and δD values, magmatic and/or meta-morphic water should also be involved. The wide salinity in aqueous inclusions may also result from mixing of meteoric water and magmatic and/or metamorphic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