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452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61.
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沉积可划分为北缘砂砾岩带冲积扇粗碎屑沉积-下切辫状水道充填-河流-三角洲沉积、温宿凸起边缘近端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和塔北凸起西南缘的下切谷充填-河流三角洲-滨浅湖滩坝3个相带,中部为干旱盐湖-泻湖-海湾沉积.物源体系分析表明,西部的温宿凸起、北边的南天山造山带和塔北隆起上的大陆蚀源区为坳陷提供物源.库车坳陷碎屑物基本上来自于南天山和温宿凸起再循环造山带,坳陷北缘的逆冲造山和隆升作用形成了长期的物源供给区,沿坳陷东北缘发育了巨厚的冲积扇.西部的温宿凸起早期存在物源,沿凸起边缘发育有小型的边缘扇或扇-辫状河三角洲.塔北隆起在古近纪早期提供一定的物源,克拉201井附近结晶基底的剥蚀是南部大陆蚀源区的主要物质来源.却勒1井、羊塔5井等地的碎屑物极可能来自3个物源区.研究区物源体系的分析与总体的古构造、古地理格局相一致,库车坳陷古近系基底东高西低,有大量陆源碎屑由东向西推进,东、西两侧的低凸起带和北缘的前陆前渊带构成的古构造特征决定着物源和岩相分布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62.
耿洪  仲崇强 《黄金地质》1997,3(4):43-48
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分析天空,认为九集庄矿为与燕山最晚期生成的细晶闪长岩脉密切相关的岩浆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3.
滹沱河上游,代县太和岭口村附近发现新构造中,主干断裂发育在基岩山岭本与第四系之间,断面倾角较缓且略呈上陡下缓趋势。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反向牵引的背斜和反向正断层,它不着断层水平位移量与速率同于垂向的位移量与速率。因而具有裂谷拉张过程中 镜头主低角度正断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4.
我国西北夏季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温季节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佑民 《地理学报》1992,47(5):419-429
本文利用交叉相关场的EOF分解考查了我国西北夏季降水与太平洋季节海温遥相关的结构。然后分别就我国西北夏季降水偏多年与偏少年对应的各季海温进行了自然正交(EOF)和复自然正交(CEOF)的合成分析,得到了我国西北夏季降水多、寡年对太平洋海温空间分布异常特征的季节演变。最后利用非参数跃变检验诊断了我国西北降水的跃变,并讨论了与太平洋海温跃变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5.
李茂玮 《内陆地震》1991,5(2):119-125
分析了南天山东段的强震活动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应变释放特征。结果表明,该区6级以上强震活动具有准周期性,平均时间间隔约10年,且有间隔愈来愈小的趋势。强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有规律的纬向往返迁移;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存在若干年的应变释放加速和中强地震活动增强的预释放时段,并出现明显的背景性地震空区、空段等趋势异常。  相似文献   
166.
通过总结区域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异常查证成果,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该区蚀变岩型金铜矿、岩浆型金钨矿、岩浆型铜镍矿、岩浆型稀有稀土矿及沉积型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提出了贺兰山地区今后在金、铜、镍、钨等矿种的找矿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7.
冲绳海槽北段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1992年5月取自冲绳海槽北段(水深113-1156m,东经126°58.71'-129°9.06’,北纬28°41.75'-31°40.56')92个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数据进行R型因子分析。分析表明,黑潮流系有4个不同垂直水团的底栖有孔虫群落组合。其中Pseudorotaliaindopacifica,Bolovinarobusta,Cibicidesmargaritiferus,Textulariasaggitula,Cibicideslobatulus和Quinqueloculinaspp.代表黑潮流系的表层水;Hyalineabalthica,Caribeanelladepressa,Cibicidespraecinctus,Planulinawuellerstorfi和Melonisaffinis代表黑潮流系的次表层水;Globobuliminapacifica,Globocassidulinasubglobosa和Trifarinaspp.代表黑潮流系的中层水;Oridorsalistener,Martionottiellaokinawaensis,Pulleniaquinqueloba和Uvigerinadirupta代表黑潮流系的深层水。  相似文献   
168.
A parallel neural network-based controller (PNNC) is presented for the motion control of underwater vehicles in this paper. It consists of a real-time part, a self-learning part and a desired-state programmer, 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normal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in structure. Owing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elf-learning part, on-line learning can be performed without sample data in several sample periods, resulting in high learning speed of the controller and good control performance. The desired-state programmer is utilized to obtain better learning samples of the neural network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the controller. The developed controller is applied to the 4-degree of freedom control of the AUV “IUV- IV” and is successful on the simulation platform.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is also compared with that of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such as normal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and different learning methods. Current effects and surge velocity control are also included to demonstrate the controller' s performance. It is shown that the PNNC has a great possi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ontrol system design of underwater vehicles.  相似文献   
169.
南海北部海区无柄蔓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6个海洋结构物上的无柄蔓足类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个体大小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所采集到的标本隶属于无柄蔓足类的3科7属19种,其中藤壶科5属16种,笠藤壶科1属2种和小藤壶科1属1种。共有17种无柄蔓足类分布在珠江口东南海区;而琼东海区仅发现2种;琼东南海区有8种;莺歌海海区11种和北部湾海区10种。纵肋巨藤壶、美丽藤壶和珠江藤壶为珠江口东南海区特有种。研究无柄蔓足类在南海北部近海海区的分布及其与海流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类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也为海洋石油平台的设计及污损生物的防除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70.
南海北部海区有柄蔓足类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7个海洋结构物进行调查,以了解有柄蔓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和个体大小。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标本有2科4属8种,它们分别是茗荷属的荷、鹅荷和印度荷;条荷属的细板条荷、条荷和百条荷;软荷属的太平洋软荷及异荷属的日本异荷。荷、鹅荷和细板条荷几乎分布在所有浮标站,其附着密度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荷和鹅行可分别在0-80m和0-75m水层中分布,而细板条荷则从表层一直分布到150m深处。该类生物属外海性种类,只附着在漂浮或能移动的物体表面,而不栖息于固定式海洋结构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