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38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1364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鄂东南区域化探异常特征及评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常规格化面金属量对鄂东南区域化探异常进行评序,对其构成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指出用该方法评序可以提高区化异常的检查效果及发现新的找矿线索。  相似文献   
992.
The Baltic Sea, particularly its southeastern part,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nvestigations of regional character as well as specialized studies in the area are reviewed. General historical works are mentioned briefly. Previous surveys since the 1950s are presented by the subject studied. The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E Baltic Sea bottom and adjacent land of Balticum (Baltic States: Estonia, Latvia, Lithuania) is based on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summarized materials.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sedimentary cover and Quaternary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in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From a stratigraphical point of view, geological sequence of the platformal cover is comparatively complete: deposits of all geological systems (from the Archean to Cenozoic) are present in the Baltic Syneclise. Considering geotectonical cycles, the sedimentary cover of the syneclise is subdivided into four structural complexes. The thickness and distribution of Quaternary deposi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cent bottom relief of the Baltic Sea that in turn is inherited from the Pre-Quaternary surface. Buried palaeo-valleys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e-Quaternary surface in the Baltic region and the Baltic Sea bottom. The Quaternary is characterized by layers of various geneses and by sharp changes of their thicknesses.  相似文献   
993.
吴淦国  张达 《地球科学》2000,25(4):390-396
对中国东南大陆的重要构造及成矿单元———闽西南坳陷带及其外围的系统研究表明,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存在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 从而导致该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构造-岩浆岩带展布、岩相古地理的演化、构造系统及区域成矿作用等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系统分析表明, 该区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在两大构造域相互复合、转换及叠加过程中完成的, 构造域转换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是该区岩石圈横向及纵向上的不均一性及壳幔的相互作用.成矿作用及成矿年龄的研究表明, 伴随构造域的转换,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应存在一期重要的多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94.
龙希善 《湖南地质》2000,19(3):185-187
湘南石灰岩地区找水实践表明:激发极化化法能克服复杂地质、地形条件造成的干扰,较视电阻率法有更明显的异常反映,因而能取得更好的找水效果。  相似文献   
995.
刘正桃 《湖南地质》2000,19(1):48-53
本文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理论总结了湘南地区的金矿床成矿特征,提出了“含金矿坯层、断裂构造、岩浆和热泉作用”三位一体的成矿必备条件,指出了该类型金矿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96.
CENOZOIC FAULTING ALONG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YANYUAN ARE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97.
湖南苗儿山韧性剪切带与金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如华 《黄金地质》2000,6(4):23-27
湖南雪峰弧形构造带中的苗儿山韧性剪切带存在糜棱岩和片理化岩石两大构造岩类,各具不同的变形特征,根据金矿的产出规律,认为该地区金矿化受韧性剪切带,老地层,后期脆性断裂等多重因素控制,发育于老地层中的片理化带提供了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和容矿空间,加强片理化带的研究对于在雪峰弧形构造带上找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骑田岭岩体成岩与成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湘南骑田岭岩体主要由两阶段侵位所形成,早阶段侵位花岗岩组成骑田岭岩体的主体。年代学资料表明:骑田岭岩体早阶段花岗岩时代为155~160Ma,晚阶段花岗岩时代145Ma±,云英岩型锡矿床及新田岭钨矿的矿化时代为156~160Ma,破碎带矽卡岩型和破碎带蚀变花岗岩型锡矿床的矿化时代为137±5Ma、133±15Ma。地质特征表明新田岭钨矿和云英岩型锡矿与早阶段主体花岗岩侵位密切相关,而破碎带矽卡岩型和破碎带蚀变花岗岩型锡矿床尽管产于主体花岗岩中,但锡矿化作用却为晚阶段花岗岩浆侵位时的气水热液沿断裂破碎带蚀变所形成。据上述,骑田岭岩体早阶段主体花岗岩侵位时形成了云英岩型锡矿床和矽卡岩型钨矿床,而晚阶段花岗岩侵位时形成了破碎带矽卡岩型和破碎带蚀变花岗岩型锡矿床。  相似文献   
999.
通过湖南宝山地区花岗闪长质隐爆角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岩体中的角砾与基质岩石的特征大致相近,均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花岗质岩石,其成因为壳-幔同熔型。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表明,隐爆角砾岩中花岗闪长斑岩的角砾岩石年龄为(164.1±1.9)Ma,基质岩石年龄为(162.2±1.6)Ma,表明两者的形成时间相近,是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隐爆角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又与其共生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体相似,岩体中的角砾与基质岩石中的W、Mo、Cu、Pb、Zn成矿元素丰度都很高,其周围有利部位也有矿化,说明隐爆角砾岩体同样可为成矿母岩,这对该区岩体成因及其多金属矿成矿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湖南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色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湖南发展特色农业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社会经济条件相对有利、农业技术力量雄厚,而且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等优势.但其发展现状与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表现在特色农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加工工业落后,营销水平不高以及农业开发落后,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稀少等问题.为使湖南农产品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必须加快湖南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此,在生产经营上必须突出重点,调整布局;实施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