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2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101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34篇
地质学   2871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34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Abundant gold deposit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margin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and located in or proximal to Mesozoic granitoids, these deposits show a consistent 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with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magmatism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quartz lode or disseminated styles of mineralization with extensive alteration of wall rock. Their ages are mainly Early Cretaceous (130–110 Ma) and constra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metallogenesis. Sr–Nd–Pb isotopic tracers of ores, minerals and associated rocks indicate that gold and associated metals mainly were derived from multi-sources, i.e., the wall rocks (Precambrian basement and Mesozoic granites) and associated mafic rocks.Previous studies, including high surface heat flow, uplift and later basin development, slow seismic wave speeds in the upper mantle, and a change in the character of mantle xenoliths sampled by Paleozoic to Cenozoic magmas, have been used to suggest that ancient, cratonic mantle lithosphere was removed from the base of the NCC some time after the Ordovician, and replaced by younger, less refractory lithospheric mantle. The geochemistry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maf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gold mineralization (130–110 Ma)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an ancient enriched lithospheric mantle source; whereas, the mafic dikes and volcanic rocks younger than 110 Ma were derived from a relatively depleted mantle source, i.e., asthenospheric mantle. According to their age and sources, relation to magmatism and geodynamic framework, the gold deposits were formed during lithospheric thinning. The removal of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the upwelling of new asthenospheric mantle induced partial melting and dehydra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lower crust due to an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fluids derived from the lower crust were mixed with magmatic and meteoric waters, and resulted in the deposition of gold and associated metals.  相似文献   
72.
本文依据对新疆洛浦县阿其克和巴楚县小海子剖面牙形石动物群研究,详细探讨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和克孜里奇曼组、南闸组和康克林组上部地层的归属问题;指出从牙形石的发展和演化看,上述地层应属于下二叠统。  相似文献   
73.
略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浪良杰 《现代地质》1997,11(1):14-20
依据所处板块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学环境,提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泥盆纪和石炭—二叠纪两个完整的开合旋回。第一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形成大陆裂谷,寒武—奥陶纪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志留—泥盆纪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时间跨度达400Ma以上。第二旋回表现为石炭—二叠纪弧后拉张—弧后造山事件,延续仅约100Ma。  相似文献   
74.
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层序地层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炳松 《地质论评》1996,42(1):14-21
层序地层系统,本质上就是以各种不同级次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沉积层序为单位,在年代地层学格架中所建立起来的地层系统。本文以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为主要依据,结合生物地层和地震地层的研究成果,在进行详细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地层中建立起了由不同周期叠加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层序所组成的层序地层系统。通过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相结合的方法,厘定并标定了一系列重要地质界线的  相似文献   
75.
报道和总结了近期陕西汉中碑坝和西乡地区重要地质体系统同位素年代研究成果,在重新厘定的年代学基础上,就扬子克拉通北缘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进行剖析,依据该区岩浆作用的上地幔源区性质及演化规律,提出了中、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北缘存在与现代板块运动类似的洋壳俯冲和壳幔再循环作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76.
塔里木盆地北部天然气成因类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天然气按成因类型主可划分为腐泥型,腐殖型和腐泥-腐殖混合型的气三种。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在烃类的组成,C6-C7的轻烃组成及 位素组成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主体为主成熟的腐泥型气,与海相原油密切共生;正常腐殖气与陆相原油密切相关混合型气与不同母质来源气的混合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7.
属于帕米尔弧山前带的乌帕尔剖面和属于南天山山前带的巴对布拉克剖面,现今的纬度差为0.56°,但是下第三系古地磁测定结果表明其古纬度差很大.乌帕尔剖面齐姆根组上部的古纬度为8°N,而巴什布拉克剖面巴什布拉克组第5段的古纬度为36.1°N。若考虑到当时板块的相对运移速度,估计始新世早期巴什布拉克地区的古纬度大致为31°N,与当时乌帕尔所处位置的纬差达23°。又根据Klootwijk测得的帕米尔西北缘利什坦层的古纬度值,在始新世末期.包括乌帕尔在内的帕米尔前缘与以巴什布拉区为代表的南天山山前带之间还有至少10°的纬度差。古地磁资料表明,始新世早期,塔里木海宽达2000km,此时印度板块西北端已与欧亚板块局部碰撞,至始新世末,印度板块向北推进20°,帕米尔弧前缘与南天山山前的距离缩短到约1000km,原塔里木海的两侧上升为山前平原。  相似文献   
78.
塔里木及邻区晚古生代早期古气候与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塔里木及邻区晚古生代早期气候的地球内部因素为古昆仑和南天山两个古洋盆封闭及有关的两条缝合构造带演化,从而形成上述时空段内热带海洋气候、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及热带滨岸干湿气候区域的更替,古气候特征的判断主要依据古地磁数据、古生态气候学、沉积环境诸方面。  相似文献   
79.
塔里木北部地区三叠系储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曾经历两期溶蚀作用,深埋成岩环境的晚期溶蚀较早期近地表-浅埋成岩环境溶蚀要剧烈得多,溶蚀作用的最大特点是铝硅酸盐矿物较碳酸盐矿物剧烈。溶蚀作用发生的机理是由于三叠系储层处于80~120℃热窗、成岩流体富含低分子量羧酸、碱度由低分子量羧酸控制,铝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均处于去稳定状态。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受控于储层砂体的沉积和岩石学特征以及早期成岩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80.
露头剖面层序中的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炳松 《矿物学报》1996,16(2):141-146
在以往的沉积研究中,常常用露头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讨论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反映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点变化曲线与肖尔布拉克地区寒武系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上超点变化曲线与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在寒武纪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后者除早期有一快速上升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相对水深变化虽与海平面变化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单凭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