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6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92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197篇
地质学   2289篇
海洋学   28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皖南地区晚二叠世早期沉积层发育特征,确定了龙潭期地层的顶、底界线。以单因素图件为基础,结合其它成因标志,编制了龙潭早期(三个亚期)和龙潭晚期岩相古地理图,由此可以看出龙潭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2.
Sapphirine granulites from a new locality in the Palni Hill Ranges, southern India, occur in a small enclave of migmatitic, highly magnesian metapelites (mg=85–72) within massive enderbitic orthogneiss. They show a variety of multiphase reaction textures that partially overprint a coarse-grained high-pressure assemblage of Bt+Opx+Ky+Grt+Pl+Qtz. The sequence of reactions as deduced from the corona and symplectite assemblages, together with petrogenetic grid considerations, records a clockwise P–T evolution with four distinct stages. (1) Equilibration of the initial high-P assemblage in deep overthickened crust (12 kbar/800–900 °C) was followed by a stage of near-isobaric heating, presumably as a consequence of input of extra heat provided by the voluminous enderbitic intrusives. During heating, kyanite was converted to sillimanite, and biotite was involved in a series of vapour-phase-absent melting reactions, which resulted in the ultra-high-temperature assemblage Opx+Crd+Kfs+Spr±Sil, Grt, Qtz, Bt, coexisting with melt (equilibration at c. 950–1000° C/11–10 kbar). (2) Subsequently, as a result of decompression of the order of 4 kbar at ultra-high temperature, a sequence of symplectite assemblages (Opx+Sil+Spr/Spr+Crd→Opx+Spr+Crd→Opx+Crd→Opx+Crd+Spl/Crd+Spl) developed at the expense of garnet, orthopyroxene and sillimanite. This stage of near-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implies rapid ascent of the granulites into mid-crustal levels, possibly due to extensional collapse and erosion of the overthickened crust. (3) Development of late biotite through back-reaction of melt with residual garnet indicates a stage of near-isobaric cooling to c. 875 °C at 7–8 kbar, i.e. relaxation of the rapidly ascended crust to the stable geotherm. (4) A second period of near-isothermal exhumation up to c. 6–5 kbar/850 °C is indicated by the partial breakdown of late biotite through volatile phase-absent melting reactions. Available isotope data suggest that the early part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stages 1–3) is presumably coeval with the early Proterozoic metamorphism in the extended granulite terrane of the Nilgiri, Biligirirangan and Shevaroy Hills to the north, while the exhumation of the granulites from mid-crustal levels (stage 4) occurred only during the Pan-African thermotectonic event, which led to the accretion of the Kerala Khondalite Belt to the south.  相似文献   
63.
豫南中温榴辉岩中角闪石的变质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该区中温榴辉岩的各个演化阶段中,出现了不同成分的角闪石。石榴石环带及其核部的闪石等矿物包囊体记录了前榴辉阶段及其进变质演化的特征。在榴岩阶段晚期,蓝闪石稳定出现,其成分环带反映了压力降低的连续过程;角闪石-斜长石后成合晶为石榴石和绿辉石的退变质产物;退变质后期,钙质闪石大量出现。角闪石的矿物组合及其成分变化,反映了中温榴辉岩的顺时针变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4.
鄂北—豫南地区榴辉岩相岩石变质作用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晓燕 《岩石学报》1997,13(3):369-379
鄂北-豫南地区榴辉岩相变质岩石类型多样,其野外产状和岩石化学特征反映了原地变质成因。根据区域地质及榴辉岩相变质岩石的野外产状,结合榴辉岩中石榴石绿辉石的Fe2+-Mg互换温度计所计算出的峰期变质温度,将本区榴辉岩分为两类,一类为中温榴辉岩,产于晚太古界—早元古界大别群,为B类榴辉岩,由绿帘角闪岩相岩石进变质形成。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分为两阶段,首先为柯石英榴辉岩相阶段,其峰期变质条件为T=600℃~700℃,P=2.7~3.0GPa,然后近等温降压,出现蓝闪石等含水矿物,为蓝闪石榴辉岩相阶段,此时水活度在榴辉岩相变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类为低温榴辉岩,产于中元古界七角山组,为C类榴辉岩,由蓝片岩相岩石进变质形成,其峰期变质条件为T=490℃~560℃,P<1.5GPa。中温榴辉岩与低温榴辉岩具有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最后讨论了本区高压变质带的成因演化。  相似文献   
65.
丁兆明  魏春生 《地球科学》1997,22(2):171-176
新疆西准噶尔金矿成矿域是大区域内成矿单位,成矿域中所有金矿床(点)均产于地壳构造活动带。富含金的地幔物质沿深大断裂上升侵位,分熔,产生岩浆,火山活动,壳下重熔再熔、火山物质沉积变质作用,在漫长的华力西期经历反复多次的构造变动,形成超基性-基性火山-沉积-变质含金建造,是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古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6.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67.
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这些火山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填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火山岩研究的空白,了解陆下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8.
青藏高原南羌塘基性岩墙群U-Pb和Sm-Nd同位素定年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羌塘地区是青藏高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关键地区,羌塘南部地区基性岩墙群的侵位时代与构造背景对确定古特提斯阶段联合古陆解体的具体时间和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选择单颗粒锆石U-Pb法和全岩Sm-Nd等时线法对基性岩墙进行定年研究,获得了(312±4)Ma单颗锆石U—Pb谐合线年龄和(299±13)Ma和(314±5)Ma两个Sm-Nd全岩等时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认为,基性岩墙群为羌塘地块裂离作用的产物,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代表了基性岩墙群的侵位时间,为羌塘地块裂解提供了构造事件年龄,为重塑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9.
利用现代化计算工具及《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系统》、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对陕南地区57357km2历年来1:5万化探数据进行建库、数据处理及成图,提取有用信息,分析研究陕南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各元素富集规律。结合地质、物探资料及时指导找矿预测、资料二次开发及二轮找矿。  相似文献   
70.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皱化单斜。矿层的多层化、尖灭复合和加厚现象等主要受构造的控制,而非完全受古地形的控制。用褶皱的观点对原先勘探剖面中的磷矿体进行了重新圈连,籍以指导磷矿的调查、评价和开采。最后对磷矿分布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从构造的观点对磷矿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