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3篇
  免费   1551篇
  国内免费   437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020篇
地质学   11188篇
海洋学   644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88篇
自然地理   415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455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481篇
  2017年   524篇
  2016年   525篇
  2015年   533篇
  2014年   656篇
  2013年   595篇
  2012年   678篇
  2011年   633篇
  2010年   500篇
  2009年   548篇
  2008年   536篇
  2007年   588篇
  2006年   638篇
  2005年   572篇
  2004年   494篇
  2003年   411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315篇
  1997年   316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5 毫秒
991.
植物化石和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指标常用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然而碳同位素这个指标在特定地区反映气候的定量关系缺乏检验。研究剖面选择自中国的秦岭(34°14'24″N,106°55'30″E)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接近贝加尔湖地区(51°35'08″N, 100°45'49″E)的研究剖面线,选择了3种C3植物(Artemisia scoparia, Ajania achilleides 和 Artemisia frigida),在剖面线上沿南北方向上每隔4'到5'采取一个样点,共选取161个C3植物茎叶样品进行了δ13 C值测定。同时收集了剖面线附近气象站的降水、气温等资料,用插值方法得到每个采样点的气温、降水数据。分析表明:C3植物的δ13 C值分布范围为-30 ‰ ~-22 ‰ ,其平均值为-26.81 ‰ ,该平均值较全球C3植物δ13 C平均值偏正。通过对比C3植物δ13 C与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生长季节的干燥度等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发现C3植物δ13 C、年均降水量、生长季节的干燥度有非常一致的变化趋势,而C3植物δ13 C和年均温不具有一致性。通过一元回归分析也同样发现C3植物δ13 C与年均降水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y=-0.0077x-24.838,n=161,R2=0.4418,p=0.01),与生长季节的干燥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y=0.7328x-28.806,n=161,R2=0.3685,p=0.01),而与年均温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y=-0.0461x-26.756,n=161,R2=0.0232,p=0.01)。在本研究区C3植物δ13 C对年均降水量和生长季节的干燥度响应十分显著,而对温度的响应不明显。研究区具有明显的降水和温度的梯度分布特征,是验证植物碳同位素与气候关系的理想场所,而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与其地面上的植物碳同位素息息相关。研究也说明,在本研究区或其他气候植物组合相似的地区可以利用古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来定量或半定量地反映古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2.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位于兰坪走滑拉分盆地南段,有铜金多金属中、小型矿床及矿化点140余处,盆地发育和成矿作用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密切相关。为了探索该矿集区成矿热液的来源,研究了该区成矿流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区内成矿流体系统可分为紫金山子系统与公郎弧子系统。公郎弧子系统内铜钴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83.8‰~-69‰,δ18O为4.17‰~10.45‰,δ13C为-13.6‰~3.7‰,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及地层水。紫金山子系统内金、铅锌、铁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117.4‰~-76‰,δ18O为5.32‰~9.56‰,δ13C为-10.07‰~-1.5‰;锑矿成矿流体的δD为-95‰~-78‰,δ18O为4.5‰~32.3‰,δ13C为-26.4‰~-1.9‰,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层水以及岩浆水。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在该盆地内,成矿流体自南西向北东大规模迁移过程中,先形成温度、盐度较高的公郎弧子系统,随着流体向北东推进,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成分发生变化,演变为紫金山子系统。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四川西部夏塞银多金属矿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和矿化发生的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测定了该矿区绒依措和若洛隆花岗岩的Rb_Sr年龄和钾长石、黑云母及主要银矿化阶段石英的40Ar/39Ar年龄及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组成。花岗岩的结晶年龄约为93Ma,银矿化年龄约为75Ma。矿石硫可能源于花岗岩,但不能排除源于弱沉积围岩的可能性;矿石、花岗岩和弱变质沉积围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铅主要源于上地壳,少量源于下地壳。  相似文献   
994.
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雄村铜金矿是在西藏冈底斯中段新发现的一个矿床,流体包裹体组成分析揭示该矿床成矿流体为富含CO2、N2和有机气体的Na _K _Ca2 _Cl-_SO2-4_HS-_CO2-3体系,Na/K、Na/Ca和Cl-/SO2-4摩尔比值分别为1.5~7.1、0.2~2.1和1.0~29.3。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δ18O值范围为-4.7‰~ 2.2‰,δD值范围为-104‰~-82‰,表明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但岩浆流体可能也对矿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也显示硫主要来自深源岩浆,雄村矿床高盐度流体的形成可能与岩浆流体的低压不混溶密切相关。高盐度流体是雄村贱金属元素活化、迁移的重要介质;地下水中高的有机质还原SO2是诱发贱金属沉淀成矿的重要机制。有机质还原SO2也为Au的活化、迁移提供了介质和有利的还原环境。雄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流体和循环地下水共同作用有关,浅部稳定的热体制和高的有机质还原SO2机制是形成雄村矿床特殊蚀变矿化样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豫西沙沟、铁炉坪和蒿坪沟银铅锌矿构成秦岭地区最大的银矿集区,初步探明银金属储量约4000t。在这3个矿区中矿脉群受NE向断裂的控制,单个矿脉仅数厘米到数十厘米厚,但延长达数千米和延深数百米,矿石银品位极高,是一种罕见的工业性矿床。本次研究在沙沟矿区的近矿蚀变岩中选取绢云母和铬云母进行40Ar/39Ar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为(145.0±1.1)Ma和(147.0±1.5)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45.2±2.5)Ma和(147.6±2.3)Ma。这些年龄数据与熊耳山地区的三道庄—南泥湖钼钨矿成矿年龄基本相同,鉴于在沙沟矿区银铅锌矿脉于深部钼矿化越来越强以及在邻区可见到围绕中生代花岗岩体发育的斑岩型_矽卡岩型钼钨矿及外围的脉状和破碎带型铅锌银矿的矿化分带之现象,可以认为银铅锌与钼钨矿化属于同一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996.
西南三江南段地球化学数据不同方法处理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西南三江南段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进行了衬度值、泛克里格、地球化学块体、多重分形(S_A法)、变化及统一背景等多方法处理,计算了Cu、Pb、Zn、Au、Ag等元素异常及相关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认为对矿产资源评价靶区的优选和工作部署,多重分形和泛格里格法较为合适,宏观上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的地球化学特征,宜选择较大半径的衬值异常和泛格里格异常。“变化背景”的异常信息量丰富,对寻找隐伏矿、深埋藏矿有利,对于基性火山岩发育区的高Cu背景,多重分形法不失为一种提取有用信息、压制干扰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7.
青海驼路沟钴(金)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及钴富集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驼路沟矿床是近年在青海东昆仑造山带内发现的首例独立大型钴(金)矿床。文章在详细解剖该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等研究,重点探讨其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及钴的富集成矿机制。该矿床整合产于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发育高度富钠的热水沉积岩和典型的热水沉积矿石组构。沉积岩的主元素和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局限裂陷海盆环境。喷气岩和诸类型矿石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地层围岩相似,均以显著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明显负铕异常为特征,表明是由在赋矿岩系中深循环的大气降水喷出后在距喷口位置较远处沉积而成。钴成矿流体为NaCl-H2O体系,伴生金矿化流体为NaCl-CO2-H2O-N2体系。钴主要分布在硫化物(如黄铁矿)相中,而钴的进一步富集、钴矿物的出现及增多,与变质程度紧密正相关。驼路沟矿床与世界其他典型层控Co-Cu-Au矿床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和钴成矿作用方式,均为同生喷流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998.
对河南固始县1989年1/20万区域化探扫面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将异常区中的Pb、Zn(A g)地球化学异常重新筛选,评序后提出以排序第二的13-乙1号Pb、Zn(A g)异常为重点评价对象。评价结果显示,在南、北、中三个异常带中,均找到了新矿体,取得了一定的地质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999.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地球化学的指标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已能较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通过对未熟—低熟烃源岩及原油与成熟烃源岩及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着重论述了未熟—低熟油、源中可用的指标系列及内涵,指出成熟度方面甾烷C2920Rββ/(αα ββ)、αααC2920S/(20S 20R)及βα-莫烷/αβ-藿烷和ββ-藿烷等是比较可靠的地球化学参数;在生源方面非环状类异戊二烯化合物、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系列等是可靠的标志物;形成环境方面β-胡萝卜烷及重排甾烷/规则甾烷等都是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Han-Lin  Chen  Zi-Long  Li  Shu-Feng  Yang  Chuan-Wan  Dong  Wen-Jiao  Xiao  Yoshiaki  Tainosho 《Island Arc》2006,15(1):210-222
Abstract A mafic granulite body was newly discovered in the Altay Orogenic Belt, northwest China. The rocks comprise a suite of coarse‐grained and fine‐grained granulites. Orthopyroxenes (hypersthenes) in the rocks have high XMg and low Al2O3 contents, whereas clinopyroxenes have low TiO2 and Al2O3 contents. Amphiboles and biotites have a high Mg/(Mg + Fe2+) ratio and low contents of F and Cl. The peak metamorphic pressure–temperature (P–T) conditions are estimated as 750–780°C and 6–7 kbar, and retrograde P–T conditions are in the range of 590–620°C and 2.3–3.7 kbar, indicating significant decompression. Metamorphic reactions and P–T estimates define a clockwise P–T path. Geochemically, the rocks are high in Mg/(Mg + Fe) and Al2O3, depleted in U, Th, K and Rb, and characterized by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enrichment and a weak positive Eu anomaly. The Altay mafic granulite shows depleted Nb, P and Ti contents in the mid‐oceanic ridge basalt normalized spider diagram.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the protolith of the Altay mafic granulite was calc‐alkaline basalt and andesite with an island‐arc affinity. The rock has a high 143Nd/144Nd ratio with ?Nd(0) > 0, indicating derivation from a mantle‐depleted source. In the present study, a two‐stage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Altay mafic granulite is proposed: an early stage in which calc‐alkaline basalt and andesite with island‐arc affinity were subducted into a deeper level of the crust and subjected to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sm generating the mafic granulite, followed by the later stage exhumation of the system into the upper crust by the late Paleozoic thru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