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Despite a globally growing seismic and outcrop analogue data set, the detailed (centimetre to decametre) internal stratal make up of deep‐marine basin‐floor ‘channelized‐lobe’ strata remain poorly known. An ancient analogue for modern, mixed‐sediment, passive margin, deep‐marine basin‐floor fans is the well‐preserved Neoproterozoic Upper and Middle Kaza groups in the southern Canadian Cordillera. This succession is a few kilometres thick and comprises six sedimentary facies representing deposition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sediment‐gravity flows. Representative lateral and vertical assemblages of one or more of these facies comprise six stratal elements, including: isolated scours, avulsion splays, feeder channels, distributary channels, terminal splays, and distal and off‐axis fine‐grained turbidite units.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stratal elements do not differ from more distal to more proximal settings, but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various stratal elements does. The difference in relative abundance of stratal elements in the kilometre‐scale stratigraphy of the Kaza Group results in a systematic upward change in architecture. The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the stratal elements within the interpreted larger bodies, or lobes, and then lobes within the basin‐floor fan, suggests a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In this article a hierarchy is proposed that is based on avulsion but, also importantly, the location of avulsion. The proposed avulsion‐based hierarchical scheme will be a useful tool to bridge the scalar gap between outcrop and seismic studies by providing a singl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terminology for basin‐floor stratal elements.  相似文献   
32.
MODIS数据的云顶高度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的辐射特性和它的高度影响到辐射的收支可以导致地球的变暖或变冷,在地球大气能量收支平衡中.云具有特别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云顶性质包括云顶气压、云顶温度和有效云量或有效比辐射率。很多方法被用来从多光谱资料中估计云参数,而CO2薄片算法(截断法)则是使用被动遥感资料反演云顶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15μmCO2吸收带的几个吸收不同的MODIS红外波段,对于大气不同高度层次的不同敏感度,通过从地球大气系统的几个CO2波段同时测量向上红外辐射,以及大气的温度和透射率廓线的基础上,可以推断出云顶气压。这项技术应用于HIRS资料上已经有20年的历史,而EOS系列地球环境卫星的升空,使EOS上搭载的MODIS探测器成为第一个拥有CO2薄片波段的高空间分辨率探测器。本文依据CO2薄片算法(截断法)的理论模型结合实例讨论算法的特点及不足,同时分析其误差以利改进。  相似文献   
33.
韩志型  王宁 《岩土力学》2007,28(2):367-370
无间柱连续采矿是一种高效的采矿方法,已成为地下矿山采矿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以某铅锌矿山为例,采用能模拟开挖与充填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程序,对应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无间柱采矿法开采急倾斜厚矿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的分层高度和超前回采分层数,以及不同的暴露面积条件下采场的稳定性,从而得出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为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无间柱采矿法在矿山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4.
涠西南凹陷南坡H 1井区流二段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在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和技术,对滩坝砂体分布规律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沉积模型控制和钻井资料标定的基础上,地层切片属性分析能够较好的反映滩坝砂体的分布范围,并且能够较好的对坝砂和滩砂沉积进行区分和识别。地层切片分析表明MC1旋回内滩坝砂体早中期表现为进积特征,滩砂和坝砂沉积范围均明显扩大和迁移,中晚期表现为加积特征,坝砂厚度和范围明显增加;MC2旋回内滩坝砂体沉积过程中分布范围变化不大,滩砂和坝砂均呈明显的垂向加积特征。两个旋回内坝砂沉积主要呈相互平行的条带状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为了增加钻井成功率和探明滩坝砂体主体发育特征,建议目前的勘探重点应放在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坝砂沉积发育区。  相似文献   
35.
准噶尔盆地春晖油田侏罗系八道湾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春晖油田侏罗系八道湾组油层段为中砾岩、细砾岩及含砾砂岩构成的一套粗碎屑沉积,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物性与含油性密切相关。为了确定优势储层的发育方向与分布,利用重矿物法和地层倾角法对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重矿物中ZTR指数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由5增大至20以上,反映出沉积物的搬运方向为西北→东南。18口井的倾角矢量图中矢量点最多的方向也均指示为东南方向,最终确定物源为西北方向的哈拉阿拉特山,同时对近源砾石较高的磨圆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6.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地震沉积学可以定义为: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精细沉积学模式为指导,通过综合应用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其演化的一门学科.在地球物理技术方面,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可以自动追踪所有的等时沉积界面、基于导向体的地层切片生成方法及频谱分解中的时频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地震沉积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应用地震沉积学进行沉积、构造和储层的一体化研究,进行有利区带和储层预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7.
为了提高煤田开采的效率,准确、快速地确定断层和裂隙发育带已迫在眉睫。而三维方差体技术突出了地层横向变化对地震道的影响,能够对三维地震地质信息进行提取,还可用于识别断层、裂隙及地层的不连续变化。这里介绍了三维方差体技术的原理及基本算法,并在山东某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中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方差体技术对断层、裂隙发育带等地质异常体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38.
多次强震震害表明,梁破坏时梁端截面并未能形成理想塑性铰,而是在梁柱连接处发生脆性破坏。提出了改进钢框架梁连接设计的具体作法,即局部加大梁端焊缝截面的同时,在梁端一定距离处又适当削弱梁翼缘尺寸,合理确定梁端塑性铰弯矩,按梁两端出现同向塑性铰求出钢框架梁柱连接、梁的拼接处的内力(M、V)作为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调整内力设计值,改进梁柱连接、梁拼接的设计,供工程设计和修订相应规范作参考。  相似文献   
39.
树木的3维渲染是地形仿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于经典广告牌3维树模型绘制基础上,应用一种切片方案模拟树的体特征,实现视觉效果更为真实的3维树模拟。在切片绘制时,算法充分利用图形硬件的可编程特性,使整个顶点变换和纹理单元都在图形硬件上装配实现,同时应用LOD原理绘制切片,提高绘制效率。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0.
黄骅坳陷歧南凹陷古近系沙一层序地震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前国际上掀起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热潮,国外学者在北美、印度等含油气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利用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两项关键技术,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沙一层序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在对研究区内各个层序界面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Recon软件制作了研究区内一系列的地层切片,这些切片提供了沙一层序沉积体系连续的地震图像,刻划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展布范围以及水下分支河道和间湾的分布位置,为该凹陷寻找薄层隐蔽油气藏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