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022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构造岩片作为造山带中非史密斯地层地区的填图单位有其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为6大构造岩片,其中蛇绿混杂岩岩片又分4个次级岩片,进一步阐述了缝合带内不同单元具有不同岩性和不同构造型式,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带,并发现俯冲板块一侧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自南而北,由脆性变形到低温高压变质、脆-韧性变形,超基性岩的深层次韧性变形的分布规律,大多数岩片的分布是通过多重逆冲推覆型或走滑型的断层将其从地壳深部挤出定位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构造岩片特征,反映了冈瓦那大陆北缘自三叠纪末期到第四纪经历了裂陷、扩张、多岛洋、闭合、俯冲、碰撞、褶皱、推覆造山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2.
本文在圈闭组成和形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坳陷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下岩性地层圈闭/油藏类型与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总结,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下不同体系域中圈闭/油藏类型的纵向分布、盆地中不同构造部位圈闭/油藏类型的横向分布规律。系统解剖了松辽坳陷盆地白垩系二级层序格架内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中圈闭/油藏类型的纵向分布和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坳陷盆地从凹陷带(近凹中心)、过渡带(凹陷边缘)到斜坡带(环凹斜坡)圈闭/油藏类型的横向分布和变化规律。圈闭/油藏类型的纵、横向分布和变化规律表明:岩性地层圈闭/油藏的形成及类型具有纵向“层控”、横向“相控”的规律性,即纵向上受控于层序格架(体系域),横向上受控于一定构造背景下特定的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93.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利用确定上覆、下伏地层时代与区域地层对比方法,结合邻区古生物年代特征,对西藏普兰北喜马拉雅分区下石炭统进行了厘定。普兰地区早石炭世受沉积环境与物质供应量等因素影响,岩性、岩石组合特征与邻区略有差异,其下部以变质粉晶灰岩为主夹变质泥质粉砂岩,厘定为亚里组;上部以变质细粒砂岩为主夹变质粉晶灰岩,厘定为纳兴组。  相似文献   
94.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接壤处的四川九寨沟地区发育了总厚6000m以上的碳酸盐岩,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一系列专项调查,将该区内岩石地层划分为9个岩组。生物地层划分了3个珊瑚组合带,3个腕足组合带,1个腕足顶峰带,2个双壳顶峰带以及有孔虫组合带和顶峰带各1个。生态地层研究划分了两个生态群落。根据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划分了11个地球化学段。研究了地层的常量元素和碳同位素特征。对碳酸盐岩进行了微相分析。综合各项沉积标志进行了沉积环境判别,其中岷河组沉积环境最为特殊,属于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5.
利用最新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学资料对鸡西群、龙爪沟群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两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阿尔布中期。同时采用层序地层、盆地形成动力学、事件地层学、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等方法.对两群进行了综合对比.证实两群为同一构造-沉降旋回背景下的等时异相关系。笔者认为龙爪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即裴德组、七虎林河组、下云山组、朝阳组,其在横向上分别对应鸡西群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这一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讨论黑龙江东部中生代海陆变迁机制、地层、构造格架建立及煤矿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6.
陈凤云  杭远  康建林 《物探与化探》2006,30(3):250-253,257
研究了相干数据体的C3算法以及方差数据体算法,编制开发了利用相干和方差数据体技术进行地震资料处理的数据处理系统,利用相干和方差数据体的时间切片和顺层切片来分析相邻道地震信号的相似性,进而探测小断层和分析地质构造。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解释可以看出,相干和方差数据体技术对断层解释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提高解释精度,缩短勘探周期。  相似文献   
97.
单玄龙  杨亮  王璞珺 《新疆地质》2006,24(4):389-391
针对塔东地区实际地质资料和低勘探程度的特点,应用声波时差、镜质体反射率、沉积速率等多种综合方法,计算11口钻井的奥陶系剥蚀量.平面上奥陶系顶面剥蚀厚度的求取主要依据27条地震剖面资料,应用沉积速率法计算剥蚀量,且剥蚀量的数量级受邻近钻井值的约束,并绘制了奥陶系剥蚀量平面图.研究区奥陶系顶面剥蚀量在111~2 929 m,总体趋势为南部剥蚀量大,北部剥蚀量小,即从盆地边部向盆地内部剥蚀量增加.东部剥蚀量相对较小,西部剥蚀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8.
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对比及四大勘探层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外围盆地的区域对比与组合规律研究,对于揭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规律和拓展油气开发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等资料,对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地层发育的宏观规律,提出了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四大勘探层系,为大庆探区外围盆地进一步的沉积、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
戴朝强  张金亮 《地质通报》2006,25(9):1168-1174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等理论,通过对地震、录井、测井资料的分析,对鲁北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总结出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界面在录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判识标志,把研究区基准面旋回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级别的旋回层序.整个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由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组成,并划分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首次建立了研究区内该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有利于东营凹陷南坡该亚段沉积微相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