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4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350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690篇
地质学   1066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κ?InSAR????????????????????????????????????PSGRN/PSCMP???????????????????????Ms7.1???????????????????α????????????1)???????????????????????????????????????λ??仯????????????????α????????2)????????????????仯??????????????????λ?????Χ???????????????仯???Χ??3)???????????????£?????????????????????????????仯?????????????????????????????????????????????仯?????????????????????????仯?????????????????????仯??  相似文献   
992.
通过重新编制活动断层定量参数数据库,利用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定量资料评估了中国大陆活动断裂(段)的大震复发间隔,给出了青藏、新疆、华北3个构造区的大震复发间隔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活动断裂M7.5级以上大震复发间隔远小于华北和新疆。青藏高原从几100a到2000a,而华北和新疆则从2000a到5000a。大震复发间隔与断层滑动速率成反比,边界断裂的大震复发间隔通常比块体内部断裂短,比例关系大体为1:1.5—2.0。大震复发间隔与断裂性质相关,走滑断层的复发间隔小于逆走滑断层,逆走滑断层小于逆断层,比例关系大体为1:1.5—2.5。现有的定量数据汇编成果和大震复发间隔估计以及统计结果,既可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参数,又可作为构造类比研究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重复微震的小江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1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辨识源于同一位置破裂的重复微震来估算小江断裂带不同段落、不同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在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地震相对位置的方法,在小江断裂带识别出29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存在差异变化.重复微震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表明:准周期的重复微震在空间上相对独立,远离其它重复微震和背景地震; 在重复微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位置相近的重复微震可能会相互作用而影响其复发间隔;在背景地震活跃阶段,相邻背景地震发生引起的应力变化可能缩短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利用重复微震的地震矩和重复间隔,估算出小江断裂带孕震深处3~12 km的滑动速率为1.6~10.1 mm·a-1,显示不同破裂段的深部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4.
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探槽研究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在断裂沿线的生康乡、仁果乡、错阿乡、日阿乡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 生康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7.6±0.5)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 仁果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8.0±0.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 错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3±0.4)mm/a; 日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8±0.8)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在仁果乡和错阿乡进行了探槽研究,两处探槽都揭示了多次古地震事件,虽然揭露的断层构造样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以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综合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剧烈。  相似文献   
995.
地震与活动断裂空间关系的三维可视化建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国内学者利用2D 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地震与活动断裂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利用3D GIS更能准确地分析地震与活动断裂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采用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设计的数据结构,在ArcGIS下构建了三维断层模型,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三维断层模型的三维空间缓冲区模型;并利用向量判别法实现了三维缓冲区的空间分析,进而实现了地震与活动断裂三维空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基于该模型对太原市区内主要断裂与地震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96.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填图,获得了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断裂段的断错地貌,其水系右旋断错量为140~940m.沿断裂带的探槽开挖,揭示距今9645±220 a B.P,热水段曾发生一次古地震事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断裂段上古地震复发间隔约3365 a,全新世以来的倾滑速率为0.03 mm/a.热水-日月山断裂带上已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9865±40 a B.P~9425±35 aB.P,6280±120 a B.P和2220±360 a B.P,复发间隔为3500 a左右,由于该断裂段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距今已接近2220年,与其复发间隔3365 a年相比尚有一段时间,但考虑到古地震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年代样品的误差,初步推断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段的地震危险性不大,但不排除有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7.
介绍GIPSY(GNSS-inferred positioning system)中周跳检测与修复的TurboEdit算法,在此基础上对TurboEdit方法的周跳检测条件进行分析,在用宽巷组合检测周跳的过程中采用滑动平均的方法替代宽巷模糊度中对每一历元之前的所有数据整体求平均的方法,同时在用电离层残差组合检测周跳中采用相邻历元的载波相位电离层残差组合求差的方法,从而避免引入观测噪声较大的伪距电离层残差组合。实验表明:改进后的TurboEdit法对于发生在观测数据质量不好时段的周跳、Turboedit法的检测盲点以及频繁周跳的检测能力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98.
基于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分析共检波点域折射波叠加成像技术原理,分别在共中心点域和共检波点域对二维断层模型的初至折射波进行叠加成像,并对河西走廊一条二维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处理。模型研究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共检波点域折射波叠加方法较共中心点域具有更高的横向分辨率,结合其他资料可较准确地判定活动断层上断点的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999.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bulk stiffness of weakly‐cemented granular materials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pplied load, a nonlinearity which is not captured by most micromechanical models. Here, we study the deformation of weakly‐cemented materials through grain‐scale simulations. We show that the frequently‐made assumption of linear‐elastic cement and intergranular contact area which varies according to a Hertzian‐type model cannot explain the observed nonlinearity of the bulk response. We introduce the micromechanical effect of mechanisms such as closure and opening of microcracks, granular cement and material heterogeneity through an effective contact stiffness which depends on the local deformation. We find that an exponential dependence between the effective stiffness and the local deformation, with a high exponent value, provides bulk stiffness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he inability of models with weaker intergranular stiffness‐deformation dependence to reproduce the experimental data demonstrates the highly‐nonlinear nature of the intergranular deformation.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ccounting for grain‐scale mechanisms in modeling granular materials, and provide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nonlinear behavior of weakly‐cemented sediment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0.
?????λ??α????????в????????????????????????к????????????????????λ??α????????????????????в????ж???????????????λ??α????????????????????????????????????????????????????????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