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0篇
  免费   1188篇
  国内免费   1974篇
测绘学   1057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2256篇
地质学   5463篇
海洋学   356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889篇
自然地理   53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77篇
  2019年   340篇
  2018年   292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342篇
  2015年   372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450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420篇
  2009年   546篇
  2008年   502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490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446篇
  2003年   406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203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基于灰色模糊聚类分析的吉林省黑土结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土结构指标的定量研究,确定颗粒组成、团聚性和孔隙性3个方面的9个结构指标,建立结构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灰色模糊聚类分析法对黑土的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吉林黑土的结构质量及肥力状况。结果表明,肥力中-低等样品数量占总量的53%,吉林黑土总体肥力状况不容乐观。以灰色模糊聚类分析法评价土壤结构不需要建立评价的分级标准,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最优聚类分析,采用结构性指标对黑土肥力和退化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2.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雁列的小断层密集带。断层垂向上多分布于4—7号煤层之间的厚煤层发育区,其严重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及完整性,是影响煤层开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井田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以短轴小型背、向斜为主,均属缓波状褶曲,对煤层的开采无影响或影响较小。根据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对其进行预测及分区评价:井田东部为强烈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W-近EW—NE向的大型逆掩断层为特点,构造最复杂;井田西北部是相对较轻微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E向的逆断层为特征,构造较复杂;井田南部以发育近SN或NNW向正断层为主,构造相对简单。评价结果对矿井设计及采区与工作面布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3.
利用井田勘探资料及野外地质资料,对井田构造基本形态、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该井田的构造模式、构造成因、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认为井田的构造格局是多期构造运动综合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井田构造形态为一略有起伏的平缓单斜,区内NE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多属张扭性,EW向构造早于NE向构造,构造复合部位较复杂,其余区段较简单;伸展构造是井田构造的主体样式,这一结论对下一步继续勘探及煤矿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
以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教学实验大楼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大楼在N、E、U方向上的每h变化、d变化及变形规律,阐明GPS技术在高层建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
邢东矿井位于太行山隆起带与华北沉陷带的过渡带,通过区域构造应力-应变场分析,本区先后经历了由挤压-拉张的变形过程,变形强度由弱到强。海西期构造应力影响较弱,印支期-中燕山期构造应力作用较为强烈,形成了大量的挤压结构面和压缩构造.燕山晚期-喜山期是构造形成的最终阶段,以拉张伸展变形为主,现今的多数正断层的断裂结构面仍保存有先期的挤压结构面特征。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要形式,断层组合形式多样,这些构造形成期次不同,北西向断裂对北东向断裂具有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96.
基于天池煤矿地质勘探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矿井地质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天池煤矿构造属简单构造,地层总体呈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矿井内褶皱发育程度较低,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其次为低角度逆掩断层。陷落柱分布较为杂乱,成群出现,常见于褶皱轴部。自三叠纪末期开始一直受到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印支期受SN向的挤压,形成了一些近EW向的构造;燕山期经历两期NWW--SEE向挤压使井田内地层及煤层主体呈NE走向;喜山早期的NE—SW向挤压,导致NE向断层的性质发生转变;上新世开始表现为区域上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97.
The Wattkopftunnel, near Ettlingen (Nordschwarzwald), drives through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Rheingraben. The tunnel passes cenozoic and mesozoic sediments. Early quarternary and tertiary beds are situated west of the main thrust of the Rheingraben. Fossil record indicates upper Oligocene age (Chatt) for parts of the tertiary sediments. At the eastern border of the Rheingraben, wedges of jurassic and middle triassic series are squeezed. East of the Rheingraben the tunnel drives in the lower triassic Bausandste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Rheingraben wa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during tunneling. Faults of the Rheingraben margin are distributed in an 130 meter wide fault zone in the tunnel. Total stratigraphic separation by the normal faults reaches more than 2 000 meters. The cenozoic sequence suffered synsedimentary to early diagenetic deformation, while the mesozoic se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ruptural deformation. The fault- and joint system is directed in the rheinische Richtung (SSW-NNE). East of the Rheingraben a second direction occur, running parallel to the lower Albtal (W-E).
  相似文献   
98.
张建奇 《北京测绘》2021,35(2):166-171
对高层、超高层建筑物进行实时,高精度的变形监测对提前预防安全隐患,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物变形作为一种典型的随机性和微弱性过程,噪声等误差的存在会影响从中提取有用的变形信息。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噪声稳健建筑物变形监测方法,利用改进PSO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对SVM的核参数进行优化,提升预测精度的同时增强算法的噪声稳健性。基于实测数据的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交叉验证SVM和小波方法,所提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的变形预测精度,并且在低信噪比条件下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9.
桩基施工将引起周边地层位移和邻近隧道结构变形,以南京龙津桥改建项目桩基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研究钻孔灌注桩施工全过程各工况条件对地层位移场和邻近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钢套管的护壁作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地层位移和隧道结构变形较小,说明采用“钢套管边旋压边取土”、“群桩间跳施工”等工艺,对周围土体扰动影响程度较小,建议近隧桩基工程采用全套管灌注桩的施工方法,监测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0.
Various Oligocene formations from NE Greece (ignimbrites from the Medousa area, rhyolites from Zagradenia, granodiorites from Elatia) show discordant paleomagnetic signatures, in each case indicating small cw (clockwise) rotation and also inclination flattening. Marls from Pithion were partly remagnetized in a present-day field. Samples that contain ancient magnetization components also indicate small cw rotation and inclination flattening. However, the magnetization of andesites from Peplos reflects a considerably larger rotation, likely owing to local tectonics. In the context of previous work in the area, these results are used to propose a subdivision of NE Greece into four structural zones of distinctive rotational behaviour (from east to west): sites in zone 1, east of the Kavala-Xanthi-Komotini fault (KXK), show various cw and ccw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angles owing to complex kinematics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KXK and the north-Anatolian fault zone. However, zone 2, between the KXK and the Strymon valley, is structurally homogeneous ( 10° cw rotation). The paleomagnetic signature of the Vertiskos massif (zone 3) implies a larger (> 30°) cw rotation, whereas sites in the Vardar basin (zone 4) contain a paleomagnetic signature similar to that of zone 2. This suggests a motion of the Vertiscos massif, a meta-ophiolitic nappe, relative to underlying strata. Indeed, zones 2 and 4 may be parts of the same structural unit which underlies this nap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