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2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608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641篇
地质学   2116篇
海洋学   20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19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松辽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北部,兴安地块东缘,是北东向展布的宽广断陷盆地。综合最新区域地质资料、钻井资料和重磁资料,对松辽盆地上古生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重磁资料和地震-地质联合剖面解释,确定了盆地内12条骨架断裂位置和活动期次,并认为盆地上古生界具有"两坳夹一隆"的构造特征。结合东北地区构造演化规律,认为盆地构造运动主要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大致沿黑河—嫩江—扎兰屯一带在早石炭世末发生碰撞拼接,造成本区NWW—SEE方向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两坳夹一隆"的总体构造格局。第二阶段:沿西拉木伦河断裂,佳—蒙地块和华北板块于二叠纪末碰撞拼接,由NS向挤压形成EW向宽缓褶皱。第三阶段:中生代(侏罗纪)由于西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NE向压扭作用形成NE—NNE向褶皱和左行走滑断裂。第四阶段:中生代(110 Ma)形成NW向脆性断裂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982.
笔者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塔尔气地区发育的构造形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塔尔气地区可划分五个构造层,分别是兴凯期构造层、早加里东期构造层、海西期构造层、燕山期构造层和喜山期构造层。根据构造形迹中面状构造、线状构造及组合特征以及其所显示的动力学标志,对各构造层的局部应力场进行了恢复。其中,兴凯期早期为NE—SW挤压(左行)剪切作用,后期为近SN向挤压;早加里东期应力作用方式应为NW—SE向挤压为主;海西期主要为近SN向挤压作用;燕山期同样为近SN向挤压作用;而喜山期则表现为大规模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相似文献   
983.
淮北煤田的高温热害问题愈发突出,但目前对该区系统的地温场特征及大地热流分布研究非常稀少.在系统分析淮北煤田大量地面钻孔井温测井数据和井下巷道围岩温度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结合72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测试结果,全面阐述了该区现今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淮北煤田现今地温梯度众值介于1.80~2.80 ℃/100 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2.42 ℃/100 m;大地热流值变化范围为39.52~74.12 mW/m2,平均热流值为55.72 mW/m2,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均低于同处华北板块的其他盆地以及南部的淮南煤田;大地热流受地温梯度控制明显,两者分布较为相似,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结果表明,区内现今地温场和热流分布主要受区域地质背景和区内构造格局的控制.   相似文献   
984.
舒兰北东向韧性剪切带位于佳木斯-伊通断裂带(佳-伊断裂带)中南段, 剪切带内糜棱岩具有明显左行走滑特征, 片麻理产状近NNE向.糜棱岩中长石有限应变Flinn图解判别岩石类型为L-S型构造岩, 属拉长型应变.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表明, 石英组构以中低温菱面为主, 滑移系为{0001} < 110>.剪切带内糜棱岩的剪应变为0.44, 不同方法计算所得运动学涡度值均大于0.95, 指示剪切变形以简单剪切为主.综合矿物变形温度计、石英C轴EBSD组构、石英的粒度-频数图及Kruhl温度计综合估计该韧性剪切带变形机制以位错蠕变机制为主, 变质相为低绿片岩相, 发生韧性变形和糜棱岩化温度范围在400~500 ℃之间.糜棱岩内石英动态重结晶新晶粒边界普遍具有锯齿状或港湾状结构, 利用分形方法对其重结晶新晶边界研究表明, 这些晶粒边界具有自相似性, 表现出分形特征, 分形维数值为1.195~1.220.根据石英重结晶粒径估算差应力值为24.35~27.59 MPa, 代表了舒兰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化作用过程的差异应力下限.使用不同实验方法估算、比较和分析了该剪切带古应变速率, 认为该速率应为10-12.00~10-13.18 s-1, 与区域性应变速率10-13.00~10-15.00 s-1对比, 说明舒兰韧性剪切带的应变速率与世界上大多数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应变速率一致, 是缓慢变形的结果, 其形成可能与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发生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985.
滇西北宾川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构造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貌的发育。该活动构造体系的主干活动断裂是近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向南至宾川处分解后形成的2条分支断层,即近南北向以正断性质为主兼具左旋的宾川断裂(F1)和北东向左旋走滑的上沧—鱼棚断裂(F2)。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是在区域近东西向伸展和微地块顺时旋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滇西北裂陷带在青藏高原整体瞬时旋转背景下的左旋拉分运动模式。同时,对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对于其中主干断裂(F1、F2)的大震危险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986.
在了解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断层活动特征及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廊固凹陷沙四晚期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对低级序断层发育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沙四晚期活动的主要断层包括大兴断层、半截河断层等6条,牛北斜坡构造带与河西务构造带在该时期隆起明显,综合分析可知该时期最小主应力方向为SE144°—NW324°;低级序断层发育受最小主应力、剪应力等的影响,最小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的差值控制断层的优势发育区,平面剪应力控制断层走向,该区主要发育北北东—北东走向的断层;剖面剪应力在大部分区域为左旋,表明断层视倾向以北西向为主。  相似文献   
987.
On the basis of field observations of the structures of three profiles from the Linshu region,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Yishu fault belt in the Late Cretaceous–Early Cenozoic have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Three structural profiles, whose deformations consist mainly of earlier transpressional faults and later normal fault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Mengtuan Format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Dasheng Group.Typical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s, duplex structures, and break-through faults were found in these profiles.On the basis of analyses of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previous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earlier transpressional faults of the profiles were triggered by the sinistral transpression of the Yishu fault belt in the Late Cretaceous–Early Paleogene, and that the later normal faults, formed during the Late Paleogene–Neogene extension, truncated the earlier transpressional faults.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belt and the different drift directions of the Pacific plate since the Cretaceous, we suggest that the major tectonic events of the Late Cretaceous–Neogene in eastern China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相似文献   
988.
A structural cross-section constructed across the Zagros Fold-Thrust Belt covering the Abadan Plain, Dezful Embayment, and Izeh Zone applied 2D and 3D seismic data, well data, surface and subsurface geological maps, satellite images and field reconnaissance. Besides valid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cross-section, restoration allow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logy, structural style and stratigraphy of the Zagros basin. In the area of interest, the Hormuz basal decollement and the Gachsaran detachment play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structural styl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Zagros belt. More complexity is associated with interval decollements such as Triassic evaporites, Albian shales and Eocene marls. A variety of lithotectonic units and detachment surfaces confound any estimation of shortening, which generall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epth. Deformation completely differs in the Abadan Plain, Dezful Embayment and Izeh Zone because of different sedimentation histori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gentle and young structur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pre-collisional structures of the Dezful Embayment before the Late Cretaceous. After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Mountain Front Fault is the main control of sedimentation and deformation in the Zagros Basin, and this completely characterizes fold style and geometry within the Dezful Embayment and the Izeh Zone.  相似文献   
989.
通过对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影响因素在产业发展创新驱动中的作用方式及路径进行假设和建模,并结合实证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驱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管理水平、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其中管理水平和技术环境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产业创新,而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因素则需要通过产业发展选择的方式,来间接推动产业创新。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通过作用于影响因素,强化区域产业创新驱动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90.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对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地层分布及断裂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坳陷断裂分布格局及构造样式;结合地层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断裂活动期次和特征,揭示古近纪坳陷构造演化经历了三期幕式断陷活动:古新世,初期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狭小的半地堑;始新世早中期,第二期强烈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统一的湖盆,发育两个沉积中心;渐新世,断坳转换期,涠西南低凸起和3号断裂强烈活动,沉积中心迁移至海中凹陷.这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