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30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楚雄前陆盆地的充填层序与造山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是一中生代前陆盆地,发展过程有两个阶段:晚三叠世卡尼期至诺利期为前陆复理石充填期;诺利晚期至瑞替期为前陆磨拉石充填期。相应的形成两个二级层序和四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构型显然与造山过程耦合。哀牢山前缘逆冲带推进的速度控制着楚雄盆地基底挠曲幅度,因而决定了盆地的沉降率;逆冲带隆升幅度则决定了陆源区的物源供给量。由于可容空间和物源供给率是控制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两个基本因素,因此前陆逆冲载荷的迁移就是控制层序地层的关键。作者以盆地中的充填层序反馈哀牢山造山作用的特点和过程:早、中期,盆地中以向上变深的二级沉积层序代表了哀牢山道冲的初始价段,逆冲载荷达到盆地拉张变薄的基底上,前陆挠曲幅度大,造山带抬升的相对高度较低。晚期,盆地中以向上变浅的二级沉积层序代表了逆冲载有推进到克拉通基底上,地壳挠由受阻,物源供给量加大。三级沉积层序的相互叠量则反映了造山带多幕次、多周期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42.
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贫化机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2个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进行了解剖,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从油气成藏的角度,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多生烃凹陷与多层位源岩、多元(干酪根、储层和源岩沥青、已聚集油气)、多期生烃、输导体系和能量场的时空差异性和复杂的聚集后过程。多期构造控制下的成藏过程的叠加方式控制油气的富集和贫化,多灶、多源汇聚性叠加和同源多期继承性、强化性叠加是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机制,而多灶、多源离散性叠加、同源多期调整改造性叠加可导致油气的贫化。  相似文献   
243.
山东乳山三甲金矿床的叠加晕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7年,研究了三甲金矿床-26m标高以上矿体原生晕特点,预测深部还有盲矿,后被钻探证实。1995年,又研究了-266m标高以上矿体原生叠加晕特点,建立了矿床叠加晕模式,预测深部还有盲矿,验证已见矿。  相似文献   
244.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叠加构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叠加构造变形构造,变形时序、叠加构造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综合研究表明,塔北隆起的叠加构造可以划分出:以二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西-南东走向的挤压构造,以三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东-南西走向的挤压构造,主要形成于渐新世-中新世的拉张构造,这三期构造在空间上、时间上复合叠加,从而在塔北隆起形成了轮南构造带、南喀-英买力叠加褶皱带以及羊塔克-提尔根负反转构造带等叠加构造变形区。上述叠加构造变形区均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245.
晚古生代—三叠纪是秦岭造山带主造山作用的碰撞造山期,其中石炭二叠纪是点接触至面接触碰撞的阶段。华北石炭二叠纪发育有4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时代分别为C21-C1-12,C1-22-C22,P12和P13。岩相古地理制图及海侵沉积单元空间展布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海侵来自华北地块南侧的秦岭残余海盆,且海侵具有由东向西逐渐推进之势。这一海侵过程是受华北地块东低西高的古地理格局及秦岭造山带以小秦岭地区为中心呈双剪刀状反向穿时碰撞造山作用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6.
攀西裂谷的多期活动性及其深部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西裂谷具有明显的长期、继承和多期活动性特点,为一“上叠裂谷”,其基底在晋宁期就已存在裂谷系。是海西—印支期时,随着攀西由板内—低纬度被动陆缘—中纬度活动陆缘—板内的变化,裂谷活动和地幔涌流特点也有所不同。攀西裂谷的演化提供了一个深断裂诱发地幔涌流,并随板块飘移而移动的典型例证。这种壳、幔关系可能正是地槽多旋回活动的主因。自第三纪以来,攀西浅、深部地壳应力场明显不一致,这种现象有可能是不同构造学说结合的纽带。  相似文献   
247.
Seismic data provided by the ALP75 experiment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Alpine Arc has been re-evaluated using ray-tracing techniques in a laterally inhomogeneous medium, thus improving a previous interpret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rust definitely appears to be different in the Northern Subalpine Chains where it is layered with an ESE mean dip of 30° an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Alpine Are where no clear stratification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available data.In the Northern Subalpine Chain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 is found to be extremely uneven whereas the Moho discontinuity underneath as well as a boundary in the lower crust shows no evidence of unevenness. This pattern can be ascribed to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crust which has a birttle behaviour at shallow depths and a more plastic behaviour underneath. A velocity reversal is found under the inner part of the Alpine Arc at a depth of 11 to 23 km.An attempt is made to synthesize deep seismic sounding data which have been accumulated since 1956 in southeastern France. The crust is stratified to the north of a line Cévennes-Aiguilles Rouges and amorphous to the south. This line, which is the former boundary between the European plate and the Provence subplate, is thought to have acted as a weak zone during the Alpine orogeny. A crustal overthrust could have occurred in this region which would have been furthered by the higher plasticity of the low-velocity zone. Finally we speculate on the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intracrustal velocity reversals and suggest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active tectonic areas where dislocation densities are high.A Lithospheric Seismic Profile along the Axis of the Alps; Paper No. V.  相似文献   
248.
亚洲最大铅锌矿——三阶段叠加成矿的金顶巨型铅锌矿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作为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床,是三阶段成矿作用叠加的产物:第一阶段,是位于T1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之上的三叠纪三合洞组时期(T3s)碳酸盐岩中的海相热水沉积型(M-SEDEX-type)闪锌矿-方铅矿±天青石±菱铁矿矿床组合,分布于兰坪盆地西侧。第二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陆相湖盆中的热水沉积型(C-SEDEX type)矿床,是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时期(~110Ma,~65Ma),挤压形成的高山应力转向伸展而形成的深的断陷湖盆("高山深盆")中,沿同生断裂(沘江断裂)喷流形成块状硫化物堆积于陆相红色砂岩盆地中形成的矿床,湖盆中靠沘江断裂一侧,大小不等灰岩角砾堆积于山麓,向西砾径逐渐变小,数量减少,直至湖盆西侧灰岩角砾消失变为正常湖相红色砂岩沉积;并且湖盆中的硫化物沉积出现温度控制的分带现象,北东侧架崖山、北厂一带以细粒闪锌矿为主,南西侧南厂、白草坪一带以细粒方铅矿为主。第三阶段,新近纪时期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受到青藏高原东端逃逸挤压,兰坪盆地东侧中生代地层大规模向西逆冲推覆,甚至推覆体该在金顶湖盆上形成穹隆,将先前形成的金顶陆相湖盆中的铅锌矿封盖起来;同时,将三合洞组灰岩中M-SEDEX型层控铅锌矿±天青石矿层倒转推挤之穹隆北东侧的跑马坪一带;在中-上新世时期出现挤压后的伸展转换,伴随伸展盆地的形成和深部热液的上涌(在东侧维西-通甸断裂内甚至拉出大量的粗面质火山岩+碱性玄武质火山岩),再次沿沘江断裂上升的深部热液沿次级断裂、裂隙输送至矿质丰富的穹隆内,含矿热卤水使众多的灰岩角砾遭受氧化卤水交代,在角砾边部形成石膏-硫化物壳层,同时,铅锌组分活化迁移至逆冲推覆岩片中高孔隙度的景星组(K1j)砂岩中大量聚集,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Epithermal-type)的砂岩容矿的铅锌矿。其结果,导致金顶穹隆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三世同堂"的奇异景观,但各个世代的铅锌矿和硫酸盐具有不同的硫同位素特征,三合洞组时期的M-SEDEX型铅锌-天青石矿,δ34S值在+7.9‰~+21.12‰,显示出硫主要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特征;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的CSEDEX型含灰岩角砾的细粒铅锌矿的δ34S值在-54.9‰~-1.0‰,显示出很大的变化范围,主要为负值,生物作用参与的特征明显;新近纪砂岩容矿的铅锌矿δ34S值在-2.2‰~+3.5‰,显示出深源硫为主的特征。这正是亚洲最大铅锌矿床形成的秘籍所在——特殊构造演化下的多期叠加成矿作用使矿质在有限空间内聚集。  相似文献   
249.
在综合华南东部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几种主要观点和存在问题,分析了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质特征及盆地多期并列迭加改造特征,从而指出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是华南东部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突破点和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内容.  相似文献   
250.
从油气公司的角度阐述了开展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勘探面临的形势,指出未来陆上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主要有五大领域:前陆盆地、叠合盆地中下组合、青藏高原、中小型盆地和非常规油气。这几个勘探领域都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具有多个战略目标及较好的勘探前景。建议战略选区项目工作要遵循四大原则: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风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