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30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通过露头剖面研究,能够从二维或三维角度直观地了解沉积实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岩层间接触关系等地质信息,对于三角洲砂体展布规律预测以及地下储集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湖相浅水三角洲露头剖面为例,在沉积微相的研究基础上,主要针对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等微相,统计单砂体宽度及厚度,分析砂体间接触关系,总结砂体展布规律。研究认为,对于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两类砂体而言,与湖泊低水位期相比,高水位期砂体宽厚比较大;在湖泊水位一定的条件下,随着距物源变远,A/S值增加,砂体宽厚比增大。受湖泊水位及距物源远近不同A/S值影响,剖面中发育拼接式、切叠式和孤立式3种砂体叠置样式,从拼接式向孤立式A/S值变大,砂体间连通性变差。  相似文献   
312.
以林家三道沟、小佟家堡子金(银)矿床为例,系统总结了区内金(银)矿床的成矿条件及地质特征,对矿床的相关岩体、围岩及矿石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矿床赋存于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亚群杨树沟岩组第6岩段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和盖县亚群汤家沟岩组碎屑岩建造中;主要容矿岩石为硅化大理岩、变粒岩、片岩;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自然金的粒度以显微不可见金为主;均一温度(100~200 ℃)、成矿流体盐度(w(NaCl)(1.91 % ~9.73%)均较低;矿石石英中成矿流体δD值为-48.0‰~-93.0‰,δ18OH2O计算值为-8.63‰~+1.31‰,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热水和原生地层水;矿石硫同位素δ34S值平均为+8.61‰,赋矿围岩、岩体δ34S为+0.50‰~+7.6‰,表明矿石中硫主要来自古元古代地层和印支晚期岩体;金(银)矿石中206Pb/204Pb为17.664~19.186 7,207Pb/204Pb为15.044~15.883,208Pb/204Pb为37.693~38.784,铅源具有壳幔混合源特点。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型。  相似文献   
313.
隧道盾构法施工引起周围土体附加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静静  徐日庆  魏纲  王涛 《岩土力学》2008,29(2):529-534
结合弹性力学Mindlin解,运用边界单元法,推导了施工过程中盾构正面推力和盾壳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引起的周围土体附加应力计算公式。根据土体损失的空间分布规律,应用镜像法原理,推导了土体损失产生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将正面推力、摩擦力和土体损失引起的附加应力进行叠加,得到盾构推进过程中周围土体总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以上海某隧道工程为例,分析了正面推力、摩擦力、土体损失及共同作用引起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保护盾构推进一定范围内的建(构)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14.
大背坞金矿田控矿构造变形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大背坞金矿田控矿构造带中面、线理构造特征,结合相关的岩矿测试结果,建立了与区域构造发展相对应的构造变形相,分析了其与成矿的关系.认为其是下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地块(古陆)东段障公山地体核部特有的、构造历经相对中深层次至浅层次的变形、有用元素在不断的构造叠加过程中逐步聚集直至成矿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315.
增生型造山带结构解析与时空制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增生型造山带记录复杂的板块汇聚过程,增生造山作用演化历史漫长,发育多期次造山作用.就增生型造山带的特征与复杂性进行简要总结与评述,并讨论增生造山作用时空分析思路.增生造山作用是多种性质(汇聚、转换和离散)的板块边缘,沿一个核心大陆边缘最终发生复杂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总和.弧前发育增生杂岩和各种混杂岩或者构造岩片,上叠有以弧前盆地为代表的各类沉积盆地,共同制约增生过程的时空演化特征.增生型造山带多发育多岛海复杂古地理格局,增生造山作用具有多组分、多岛海、多盆地类型、多种性质的岩浆活动、宽阔的增生杂岩、多俯冲极性、多地体拼贴、长期演化与面状增生等特性.以古地磁、古地理、古生物与古气候等资料为基本依据,划分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界线.以构造地质解析和关键地区详细的地质填图,结合物质成分和年代学分析,进行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解剖.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年轻的地质体或者组分,提供了该期增生事件时限的下限;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年轻的角度不整合,以及最年轻的高压-低温变质事件,可能提供了最晚增生事件时限的下限;而未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老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则可能提供了最晚增生事件时限的上限.  相似文献   
316.
综合压裂技术在低压致密气藏储层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牛地气田储层属于低压致密气层,非均质性强、孔喉直径小、毛管压力高、多层叠置且层间跨度不等导致储层保护和加砂压裂难度大。通过研究提出了采用液氮增能低伤害压裂液体系,降低对储层的伤害,有效地保护了储层;采用大型加砂压裂技术,增加了裂缝长度,扩大了泄气面积,提高了单层产量,气产量由200 m3/d提高到7.23×104 m3/d;采用不动管柱连续分层压裂工艺技术实现了多层叠置气层均衡改造,压裂投产作业时间缩短了近67%,费用降低了20.69%。  相似文献   
317.
通过开展石炭纪—二叠纪盆地形成演化、沉积充填、烃源岩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之后的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保存条件的综合研究,提出了银额盆地为石炭纪—二叠纪与中生代叠合盆地的新认识,查明石炭系—二叠系为陆内裂谷盆地沉积产物,发育多套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高、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演化程度中等—高的良好烃源岩,明确了其油气地质条件。优选的油气远景区经国土资源部竞争性出让,企业加大勘探投入,于务桃亥勘查区拐子湖凹陷首钻(拐参1井)获初期日产原油51.67 m3、天然气7290 m3的工业油气流,温图高勒苏木勘查区哈日凹陷首钻(延哈参1井)获日产天然气9.15万m3(无阻流量)的工业气流及少量凝析油,实现了1955年勘探以来油气的重大突破。通过对2口油气突破井产层时代的厘定,以及油气源的对比,明确了油气产层时代为二叠纪,指明了石炭系—二叠系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应为区内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318.
For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collision, subduction and orogenesis in the Dabie-Sulu belt, a lot of data on petrology, geochemistry and chronology have been published[1]. However, so far no depositional records on the Triassic syn-collisional orogenesis of…  相似文献   
319.
中国西北地区面积260×104 km2,已发现100多个油气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在几十年的研究和勘探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西北地区压性叠加盆地成油特征:多旋回演化、构造变形七大特性、多时代烃源岩、多套储盖组合、四期成藏、独特油气藏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320.
藏南吉隆地区眼球状片麻岩是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其矿物组成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和少量的白云母。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核边结构,由继承碎屑锆石核和具有同心环带结构的岩浆锆石边组成,SHRIMP U Pb测年显示,边部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989±44) Ma,表明片麻岩的原岩为早古生代的花岗岩,εHf加权平均值为-83±095,暗示片麻岩原岩为壳源,可能是印度大陆北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文中和现有的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一个复合造山带,经历了早古生代的造山作用,早古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的结果,是冈瓦纳大陆拼合之后在其边缘形成的安第斯型造山带,而不属于冈瓦纳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陆陆碰撞形成的泛非造山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