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424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阐述了综合物探方法在焦家断裂南段金矿找矿中的应用,运用综合物探方法并结合搜集到测区的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测、常规电法、电磁法、地质、钻孔资料,对焦家断裂南段进行了综合研究,推断了焦家断裂南段的延伸趋势,探讨并总结了测区金成矿规律,圈定并筛选了3处金矿找矿靶区,表现出了较好的综合物探方法运用效果。  相似文献   
92.
山东是矿业大省,矿产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的45 种主要矿产仅有8 种能满足2010 年本省经济建设的需求。针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全省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3.
“构造变形岩相”填图方法的创立和应用为老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需要大力推广和深入研究。对于构造变形岩相带的深部结构认识,需要依靠地球物理信息的解译。与地球物理场性质相类似,构造变形岩相带也是一个现存的地质体;物探工作目的是要探测和揭示构造变形岩相带的埋深、轮廓、内部结构构造等特征,为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演化过程提供依据。由于地质与地球物理的复杂时空关系,如果仅以新鲜岩石标本物性参数的差异作为判别标志,难以提高地球物理方法的分辨率和有效性。结合构造变形岩相进行综合解译,更能提高解释推断成果的多学科融合性。作为终极勘探目标,需要紧密结合构造控矿级序,建立构造变形岩相带的三级分类标准,提取对应的地球物理信息:一级构造变形岩相带为目标物所处的构造单元及构造应力场,及其所对应的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如隆凹构造相间的伸展构造域;二级构造变形岩相带为目标物所处的控矿构造体系,及其所对应的矿田地球物理场特征,如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构造系统;三级构造变形岩相带为目标物所在的有利成矿构造部位,及其所对应于关键剖面的地球物理特征,如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者含矿断裂带等。选择国际流行的典型金属矿床类型,介绍了三级构造变形岩相带的地球物理组合信息特征及其分级利用操作流程,为有效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开展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94.
前人在研究区开展过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重砂测量,但受比例尺限制,异常面积过大,查证目标不够明确,找矿效果不佳。本次通过对前红泉地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初步总结了该区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元素组合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圈定出综合异常10处;在分析综合异常特征、异常检查情况及成矿潜力的基础上划分了成矿远景区4个,分别为受断裂和韧性剪切带控制的万岁山金成矿远景区、黑山头金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与基性岩有关的帐房山铜钴镍成矿远景区及受酸性岩体内构造裂隙控制的红柳疙瘩钨成矿远景区;在成矿远景区内优选出找矿靶区4处,并提出了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5.
基于贵州省毕节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1 308件深层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数据,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地球化学背景特征,与全国土壤比较,黔西北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背景值显著高于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但是,与我国西南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接近。黔西北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地质背景关系密切,不同地质单元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石炭系地层发育的土壤呈Pb、Zn地球化学高背景,二叠系中统风化形成的土壤呈Cd、Hg地球化学高背景,黔西北地区不仅存在土法炼锌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高背景也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因素。统计表明,黔西北地区二叠系中统风化土壤Cd管理目标值高于我国农用地土壤Cd风险管制值(2.0×10-6),认为在确定黔西北地区土壤重金属管理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质单元区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背景值差异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叙述了新疆东昆仑古尔嘎哈拉曲哈研究区金、钨矿区域成矿带典型矿床特征和找矿标志成矿带,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矿产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化探异常组合特征和典型矿化点特征,研究了已知矿点成矿因素、成因类型。指出了找矿方向,在含有金属硫化物等矿化,同时具有较强的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等蚀变构造带、断裂带内找金、钨等矿体。优选圈定了金、钨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7.
通化大川地区在1:20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圈出了"通通-84-Hs-23"号组合异常,异常内出露的岩体为燕山期碱性花岗岩。通过对花岗岩特征研究,岩体有明显的分异特征,具备了产出稀有稀土矿产的地质条件。在异常区内开展了1:50 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碱性花岗岩分布区进一步圈出了稀有稀土异常套合区。综合了区域物化遥特征信息,圈出了重要的找矿远景区,在库仓围子远景区开展1:10 000地质填图和土壤测量工作,发现了多处矿化体,显示出该地区巨大的稀有稀土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8.
内蒙古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赛汉组分段与铀矿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赛汉组中找到了可观的砂岩型铀矿资源。关于早白垩世赛汉组的分段没有统一的认识,严重影响了铀矿勘查工作的布置。利用石油、煤炭和核工业部门勘查钻孔岩性、测井曲线、综合编录、地震剖面等资料,结合古气候-颜色变化、沉积序列变化反映的沉积环境,将赛汉组划分为4段。赛汉组一段,主要为一套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环境下的杂色粗碎屑岩组合。二段为一套凹陷中心灰色、黑色湖沼环境下的泥岩夹褐煤层,凹陷边缘为杂色扇三角洲粗碎屑岩,总体以黑色岩系组合为特征。三段为一套灰色、深灰色含砾粗砂岩、砂岩,侧向联通性较好的灰色岩系组合,形成于辫状河环境。四段为一套红色、黄色泥岩与砂岩互层的红色岩系或组合,沉积于曲流河环境。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中砂岩型铀矿形成于三段中,为侧向氧化成矿作用所致;而乌兰察布坳陷铀矿化定位于四段中,为垂向潜水氧化成矿作用所造成,一段和二段目前还没有找到有价值的铀矿化。  相似文献   
99.
John Reilly 《Climate Policy》2013,13(2):155-158
Climate change is perhaps the central challenge that faces humanity. If the concept of green growth is to be anything more than a mere rebr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then it must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activity and pollution and provide a more detailed economic account of it. The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focus on ways in which GHG emissions may be reduced while satisfying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ergy: from global, technological or economic solutions, to sub-national, financial or regulatory ones. Although the wide disparity in income between the least and most wealthy makes it difficult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a low-carbon society, the scale and potenti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make it imperative that one is reached.  相似文献   
100.
《Climate Policy》2013,13(1):731-751
Although a global cap-and-trade system is seen by many researchers as the most cost-efficient solution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the governmen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refuse to enter into such a system in the short term. Many scholars and stakeholders, including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ve thus proposed various types of commitment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appear less stringent, such as sectoral approaches. A macroeconomic assessment of such a sectoral approach is provided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wo policy scenarios in particular are assessed, in which developed countries continue with Kyoto-type absolute commitments, while developing countries adopt a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limited to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linked to developed countries' cap-and-trade systems. In the first scenario, CO2 allowances are auctioned by the government, which distributes its revenues as a lump sum to households. In a second scenario, the auction revenues are used to reduce taxes on, or to give subsidies to,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nducted with a hybri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shows that such options provide almost as much emissions reduction as a global cap-and-trade system. Moreover, in the second sectoral scenario, GDP los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much lower than with a global cap-and-trade system, as is also the effect on the electricity pr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