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4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中俄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共同致力于两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了解两国地理学发展的特征、扩大合作领域是推进这一战略任务实施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地理学相关资料与文献收集与分析、以及近10余年俄罗斯地理学者与社会学者联合会年度学术会议资料等为支撑,用传承、革新、创新的视野,对俄罗斯近30余年社会经济地理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以及近期的主要趋势进行概略性地阐述。在将俄罗斯经济地理学传承变革划分为6个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国家或区域地缘关系变化、多尺度地域空间组织、地域经济网络结构形成与发展、“大欧亚”建设和“东向发展”构想的社会经济地理学思考和对策、社会经济地理学的包容性和实践性,以及伴随全球化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涌现出新的分支学科、新思路、新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给出近30余年主要地理研究机构对社会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主要学者及其代表作;并阐述在理论与方法论、落后地区发展、社会公平、贫困等问题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对加深中俄两国地理学界的相互了解、推进社会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02.
21世纪以来,海滩养护技术开始在我国得到应用并迅速发展。本研究基于对过去十几年来我国海滩养护技术的跟踪与深度研究,通过研读文献、资料收集和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海滩养护发展现状及特征,总结归纳了我国在海滩养护技术方面的创新,最后展望了海滩养护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了建议。研究发现,我国的海滩养护工程在2005年之前较少,此后快速持续增加;在3种养护目的中,滨海旅游占绝大多数,达61. 7%;修复海滩类型中,人造海滩和修复受损海滩的比例相当,同质养护和异质养护的占比分别为51. 1%和48. 9%;在养护海滩的平面形态中,岬湾形态的占比最高,达43. 6%。结果表明,我国在海滩修复养护技术中取得了一些创新,主要包括强潮海岸、强侵蚀海岸、淤泥质海岸等多种动力条件下的海滩修复理论和理念,以及海滩城市排水优化设计、海滩生态养护潜堤等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03.
珠三角城镇化新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依靠优惠政策,利用区位优势,吸收外来投资,开始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总结珠三角快速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即在开放政策的导向下,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基础,外资推动、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种模式的问题充分暴露。分析传统城镇化模式所遇的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短缺、产品出口受限等困境,提出珠三角地区在解决困境中所形成的城镇化新进程的基本特点,即创新引领、复合驱动、以人为核心、强调品质、城乡协调发展并对珠三角城镇化新进程的本质特点、能否成功转型、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关系,以及能否再次成为中国城镇化的典范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新时期珠三角地区以及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集群网络模式与演化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灿  曹贤忠  曾刚 《地理研究》2019,38(9):2212-2225
流空间背景下,多空间尺度网络耦合对创新至关重要已达成学界共识。综合运用区位熵与社会网络分析,识别32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而基于1985—2015年合作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和Infomap社区发现算法,借助Pajek和ArcGIS等软件,揭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合作空间模式,探讨创新网络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合作呈现集群互联的模式,集群区域的创新主体更倾向于同本地和其他集群区域的创新主体合作,这与非集群区域的创新主体结网方式明显不同,印证了关系经济地理学者提出的全球集群网络论断。② 集群创新网络社区的空间组织从位于集群地理边界内,本地化特征显著,演化为超越集群地理边界,呈现等级差异明显的核心-边缘层级式特征,反映出地理邻近对集群主体创新结网影响程度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05.
许吉黎  杨帆  薛德升 《地理科学》2019,39(2):325-333
以德国汉堡生物医药集群为例,基于研发、商务两类人才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流动,探讨不同认识视角、不同类型知识溢出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不同认识视角下知识溢出对地理距离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知识流动相较于知识网络更加依赖地理邻近性。不同类型知识的溢出具有差异化的空间需求,研发和商务知识溢出在多尺度空间上表现出强度和结构的异质性。 以大学、研究机构、产业协会和跨国企业为中心的地方产学研合作体系,创新能力均衡的国家城市体系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和商业合作推动知识网络的形成。分流教育和空间均衡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内充分的人才空间流动以及西欧北美地区的人才环流促进知识的空间流动。  相似文献   
906.
产业技术变迁与全球技术创新体系空间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段德忠  杜德斌  杨凡  谌颖 《地理科学》2019,39(9):1378-1387
以1990~2014年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全球产业技术变迁研究基础上,对全球技术创新体系的等级层次性及其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国际专利分类)-USPC(United States Patent Classification,美国专利分类)-NAICS(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专利分类至产业分类识别系统为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产业技术创新变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产业有着由机械产业向信息通信产业变迁的趋势;以信息通信产业、机械产业、电气设备产业和医疗设备产业为代表的全球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这25 a间都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和空间集聚趋势;全球技术创新体系正由大西洋格局向太平洋格局演进,东亚地区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增长极;国家研发支出规模、国家经济规模和国家文化包容性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但研发人员数量和国家人口总数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07.
908.
基于技术效率测算的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向东  刘小茜  裴韬  王振波 《地理学报》2019,74(9):1853-1865
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存在依据不充分、结果不可比、难反映动态变化等缺陷。针对此,基于集约潜力和技术效率的概念联系,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定义为是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的潜在提升所可能带来的土地节约量或产出增加量,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节约潜力和产出增长潜力定量评价模型,测算和分析了京津冀2006-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节约潜力和产出增长潜力的规模与占比情况。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土地节约潜力规模10年均值为709.80 km 2、净增量达543.96 km 2,产出增长潜力规模(2005年不变价)10年均值为4207.57亿元、净增量达3428.55亿元;② 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占比很高且持续提升,土地节约潜力占比10年均值为21.80%、净提高10.56个百分点,产出增长潜力占比10年均值为26.12%、净提高14.73个百分点;③ 京津冀13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排名很稳定,且差距在扩大,显示出越发达城市集约挖潜越困难、越落后城市集约挖潜越容易的一般规律,以及集约挖潜容易者更加容易、困难者更加困难的马太效应。研究能够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践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有利于推进集约评价和效率测算研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909.
温长生 《热带地理》2005,25(1):63-67
回顾广西城市体系形成与发展,分析广西城市行政等级体系、规模—位序关系、首位度以及城市区域间空间关系,提出进一步完善广西城市体系的战略设想:将南宁定位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枢纽”;抓住一年一度的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鼓励大城市、特大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其质量,完善其功能;极化城市功能,打破行政区界限,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实力,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  相似文献   
910.
威海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传统优势,更好地转型、再造新优势,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前,是威海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文章从大海洋概念入手,系统、科学地分析了威海在海洋空间与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机制模式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过程性、结构性问题,并深入地剖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文章立足于海洋发展的全过程,创新性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符合威海实际、切实可行地巩固传统优势、塑造新优势和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